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句话,作为一个中国人,他生为出卖自己的国家而生,死为出卖自己 的国家而死。 李鸿章无疑是近代中外历史上最独特的人物之一。至少在中国人的心中,这个人已经不是一 个〃人〃了。中国人把他从19世纪末的封建帝王、狡黠政客以及当时大清帝国的文化传统 、政治现状、经济实力和国家运行机制等等内忧外患的因素中抽象和独立了出来,变成了一 种民族感情符号或是一种国家政治形象,同时也就顺便忽略了这个老头儿当时为大清帝国所 担任的最高官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帝国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相貌堂堂,满腹经纶,机锋敏锐,辞令巧善。他既傲慢清高又忠 诚仗义,既阴郁狡猾又锋芒毕露,既争强好胜又忍耐宽容,既冷酷蛮横又温情脉脉……他将 东方人性格特征中的所有特征都集中在了自己的身上。 这位帝国重臣的后半生正值大清帝国风雨飘摇地走向衰亡的时期,正值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 制走向衰亡的时期。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出生于道光三年正月初五,即1823年2月5日,字渐甫,号少荃 ,排行第二。72年后,他因为代表帝国签订《马关条约》,致使中国市井流行〃杨三死后 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的对联一幅。对联中的〃杨三〃指的是当时刚刚病故的一名京剧 名丑,〃李二〃指的就是他。李家是〃耕读之家〃,算不上贫寒,但也要整日为衣食忙碌。 他的父亲是李家第一个出来做官的人。1838年,父亲中了京城会试的一百一十二名进士 。报子来报喜的时候,他和他母亲正在地里锄草,听到这个消息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父亲初授予户部,后长期在刑部为官,据说是个包公式的官员,但未见有特别过人之处。母 亲是个典型的劳动妇女,没有缠足。李鸿章当了大官之后接母亲到官府享福,路上母亲的大 脚露在轿帘之外,李鸿章觉得颇不好意思,悄悄把母亲的脚塞进去,母亲为此一直很不高兴 。父亲中进士两年后,李鸿章中秀才,当时18岁的他心情很烦乱,认为自己已经长了胡子 但却一事无成,李鸿章有诗曰: 丈夫事业正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先起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李文忠公遗集》卷六,第1页。 诗虽写得未见才情,但充满〃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味道。青春伤感之后,李鸿章到北京 去和做京官的父亲一起生活并且继续他的学业。在京城,李鸿章遇到了对他今后的人生产生 了巨大影响、令他终生都崇拜如神的老师曾国藩。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1838年和李鸿章的父亲同年中进士,互称年兄 年弟。因此,李鸿章是以〃年家子〃的身份拜师的。曾国藩身为翰林,以理学著名,又是桐 城派大师姚鼐的门生,学识名噪一时。曾国藩十分欣赏李鸿章,说他〃才可大用〃。李鸿章 在他的指导下,第二年就中了举人,1847年又考中二甲第十三名进士。那一年,曾国藩 的学生除了李鸿章之外,还有三人也同时中了进士,〃一门四进士〃的盛况引起国人极大 的轰动,四个曾门弟子被称为〃丁未四君子〃。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试是帝国人才的一次大 聚会。和李鸿章同中一榜进士的,后来颇有一些成为帝国官场的显赫人物,如状元张之万后 来做到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与李鸿章同列二甲的沈桂芬在同治年间也进了军机。做到总督一 级的,有李宗义、何■、马新贻、沈葆桢等,与李鸿章一生关系 密切的郭嵩焘更是成为了帝国著名的外交大员。而李鸿章是他们之中最显赫者,先封伯,后 封侯,成为帝国重臣。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大致可以分成两个时期,前期从事军事活动,后期从事洋务和外交活动 ……国人称之为卖国活动。 李鸿章先被授予庶吉士,庶吉士是帝国翰林院的〃研究生〃,毕业以后才能进入翰林院任正 七品编修。成为编修之后的李鸿章学习极其刻苦,因为七品官虽然小,但帝国的汉族名臣重 相大都是编修出身……重要的要看在翰林院学习的成绩。1852年,他在翰林院的翰詹大 考中成绩名列第二,得到咸丰皇帝的赞赏。一般情况下,这是编修被委以高官的最佳时机, 但是,此刻在帝国的南方,农民们正高举着太平天国的旗帜起义造反,31岁的李鸿章一时 间官场仕途受阻。帝国的正规军大多因为腐败而毫无战斗力,致使太平军一出广西金田就立 刻发展成为10万大军,咸丰皇帝一口气任命了43名〃团练大臣〃去各地组织地方武装, 李鸿章就是其中之一。这也就是说,帝国需要让他这个小小的文官放下笔杆子,拿起枪杆子 ,回老家去拉队伍,去与太平军作战。 当时太平军已经逼近长江北岸,李鸿章的老家也被太平军占领,太平军杀了安徽巡抚蒋文庆 ,安徽都府合肥已是〃遍地萑符,伏莽四起〃。同时,民间的土匪也趁势作乱……〃少者数 百人,多者数千人,一股甫平,一股又起,几无完善之区。〃李嘉端:《请拨饷以 济军需》,《皖抚疏稿》,第二本,第1~6页。起义的农民和乡间的 土匪混杂在一起,使安徽成为帝国长江以南最混乱的省份。李鸿章之所以能够毫不犹豫地放 弃京城悠闲的为官生活而回到老家去组建地方武装,起源于他〃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 欲封侯〃的勃勃野心。 对于一介文人来讲,搞武装可不是闹着玩的。但是,从李鸿章军事生涯的头几年看,他似乎 一切顺利。回到家乡不久,他便率领千余兵勇在巢湖一带和太平军接触了一次,虽然结果不 分胜败,但这是他从军以来的第一仗,而且是帝国军队没有失败的第一仗,他立即得到朝廷 的蓝翎赏赐,级别也从七品升至六品。这时他的父亲也奉命回原籍〃办理团练〃,同时他的 弟弟李鹤章也从家乡出来了……父子三人开始一起为朝廷打仗。做京官没有做出什么名堂的 父亲打仗也没打出名堂,不久就病逝了,只留下了〃吾父子世受国恩,此贼不灭,何以为家 〃的遗嘱。而李鸿章却连连得手:参加攻克含山的战斗,战后加赏知府衔,赏换花翎;接着 参与攻克庐州的战斗,得到〃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用〃的奖赏,不久又加赏按察使衔,官 职升至四品。因为不算大的军功而在三年内连升三级,这对一个七品编修来讲,提拔的速度 可算是惊人的了。正因为升迁的速度太快,他人的嫉妒和猜疑也就随之而来,其罪名之一是 说他〃名为团练实则勾结土匪〃。这是一个足以让他掉脑袋的罪名。怀疑他的是一个名叫胜 保的满族钦差大臣,此时正奉命督办安徽军务。他怀疑李鸿章的原因是亲眼看见了李鸿章混 杂在土匪中溃逃,而李鸿章当时的模样确实像个地道的土匪头子,更何况说的也是一口土匪 黑话:  
一个重要人物的出场(2)
一日侵晓,土匪攻乡围,合肥领围出战,竟败退,直抵本围。时已逾午,饥甚,入宅不见一 人,盖先避去。疾往厨舍,饭正熟。灶低洼,即翘一足踏于灶沿,一手揭盖,一手取碗,直 递口狂咽,不暇用箸,亦无一蔬。随咽随呼曰:〃同队快干〃(快食之意),好跑!〃饱后 仍退,忽报胜保从后路来,合肥颇惶急,虑有不测,不得已迎谒之。赵凤昌:《惜 阴堂笔记·书合肥轶闻》。 即使已经官至四品官了,与风卷残云般的帝国农民作战也还是件不容易的事。最倒霉的是, 不容易的情形正好让朝廷派来的钦差大臣看见了,可以想见钦差大臣看见李官员与义军混杂 在一起奔跑于战场时的感想和表情。 遭到怀疑和众忌之后,虽然钦差大臣事后并没有向咸丰皇帝正式奏本要求惩办李鸿章,安徽 巡抚福济也极力保护他,但是他还是觉得在安徽壮志难酬,于是他离开家乡到湖南投奔老师 曾国藩去了。 这是李鸿章走上显赫人生道路的开始。 在曾国藩的教导和重用下,李鸿章的才能开始得以充分施展。关于李鸿章在曾国藩的湘军中 〃文武兼备,身先士卒〃和〃双手沾满起义军鲜血〃的故事充斥在各种史料传说中。但其实 只有李鸿章创建淮军的经历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传奇。当时湘军已收复安庆, 太平军主力向东压缩,上海开始告急。盘踞在上海的商人、官吏和绅士们倾囊出资,纷纷请 求曾国藩派兵保护大上海,答应每月可以供应湘军饷银60万两。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只 有上海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