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再说长江-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中的一些人,将在这一年,永远地离开长江边的家园。
  大溪村东边约140千米的三峡工程正在日夜施工。这是工程建设的第6个年头,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到135米,随着大坝不断升高,大溪村民和三峡库区的移民将要迈出迁移的脚步。
  135米的水位牌,已经在山上竖立了好多年,但大溪村民的作息依旧,他们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春耕。
  因为依山傍水,这里的村民既靠山吃山,又靠水吃水。靠山,是凭着山上少量的可耕地;靠水,则是脚下的这条长江。
  在大溪村土生土长的冉应福,今年49岁,15岁开始,他就在江上行船,和瞿塘峡的风浪,已经打了几十年的交道。
  冉应福的家就在江边,大门正好对着瞿塘峡,他对自家门前的这条长江有着不可割舍的感情。冉应福是这一带驾驶技术最好,也是最勤快、最能吃苦的船长
  巫山老县城在1994年就开始了移民搬迁,同时搬迁的,还有两座城市和11座县城。取代旧城的将是在长江边上更高处的一座座新城。在三峡库区,将有113万人要搬离现在居住的水库淹没区。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这将是一次空前的人口大迁徙。
  三峡大移民,1993年开始启动,到1999年的6月,三峡库区顺利搬迁了178000人。由于峡谷里的土地使用面积有限,就地迁移越来越困难,国务院决定自2000年开始,从重庆的三峡库区向外省市迁移人口72000人。移民外迁,就这样靠近了大溪村。
  2000年3月5日,大溪村召开了第一次移民动员会。
  黄德森(大溪乡移民办主任): 这次赴安徽搞外迁试点,由中央统一下达计划指标到重庆市和安徽省,由两地省市人民政府共同制定,关于外迁方面的一些政策和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落实到县人民政府来统一组织办理。
  春节后的22天,乡里分管移民的干部,在大溪村召开了第一次移民外迁动员会。此时,对许多大溪人而言,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移民会离自己这么近,也没有远走他乡的精神准备。
  黄德森:房屋及附属设备补偿费、过渡期生活补偿费、搬运费、零星果木补偿费,属于移民个人所有,由乡人民政府直接拨付给移民本人,这个我们统称为生活安置费。
  2003年三峡库区二期蓄水以后,大溪村多半个村子都会被淹没。大溪乡将有3800人远走他乡,成为外迁移民,他们把有限的土地留给了家乡的父老乡亲。根据国务院的规划,大溪乡2000年第一批外迁的村民人数是200人,将统一迁移到长江下游的安徽省。
  2000年3月6日 ,大溪村召开第二次移民动员会。
  黄德森:为什么要外迁安徽省?安徽省那个地方到底情形怎么样?基本情况怎么样?利用今天这个院坝会,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并把有些工作程序在这里也向大家讲明白,讲清楚,便于大家心中有数。
  一连几天,乡干部向村民们详细介绍了安徽的基本情况和有关移民的相关政策。对村民来说,移民不仅关系到日后的生活,更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发展。他们想,趁着这次移民,不仅要走出峡谷,还要挑一个好的地方安家。
  会议最后决定,每25户选出一名代表,赴安徽实地考察。
  平常不供电的大溪村,今晚发电了,这意味着有重要活动。五十几天来,移民代表已经来回两趟安徽,最终选定,在安徽省长丰县落户。
  2000年4月25日 , 大溪村召开第三次移民动员会。
  杨家权(大溪村党支部书记):你想,到安徽那儿去,有几千里路,车船费要几百,你想他在这儿连碗都带不走一个怎么办?那个问题我跟你说 , 那个有考虑的可能,我们提了好多问题。我们到安徽屋里的这些东西外迁带不走,两下政府都要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我们都提了这些问题的。
  经过多次讲解,村民们好不容易搞懂了各项移民政策,最终又回到了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补偿问题。
  接触到了补偿细节,也就意味着拨动了村民心中的一个算盘。
  蔡传勇(大溪乡党委副书记):我们政府绝对不会卡你们一分钱,这个你们放心,对你们的资金问题,乡移民办不像有些群众所说的,我们把它吃完了,我们吃不完,我们不敢吃。
  其实,村民们已经明白了自己将要做出的牺牲,但是简单的几个数字,难以算清家乡的一草一木在每个人心中的价值,在算过大账之后,村民算一算小账也在情理之中。
  蔡传勇:我买你的鸡子,不可能还买你鸡下的蛋。
  村民:那个说不清楚,后头下好多蛋。
  村民:那个下蛋没有这回事,你蔡书记又搞混了,我没说是下的鸡蛋,可是我现在有个鸡子在这儿,他得补我这个钱 。
  蔡传勇:目前,没有这个补偿基金。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十五集  告别家园(2)
一只鸡,引得全场沸沸扬扬。事实上,在移民工作实施之前,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已经对整个三峡库区移民人口数量及房屋林木等固定资产现状,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摸底普查,国家据此测算出给所有移民的财产损失补偿、搬迁运输和生活安置补助等费用。是否外迁?走还是不走?在这个夜晚,大溪村各家各户都要做出抉择。
  蔡传勇:今天晚上回去以后,思考一下,明天早晨我们开始统计报名,你们放心,政府组织肯定要比分散安置的条件要优越。
  一个平静的早晨,在家门口拍了全家福之后,许继波告别了父母和兄弟姊妹,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走出了家门。
  浓雾中,许继波的小船,穿过家乡的汤溪河,赶往县城码头。
  当天,连同许继波一家人,一共650名移民,从云阳县这个古老的码头出发,永远离开了养育他们的三峡,顺着长江前往上海崇明县的新家,他们成为三峡库区的第一批外迁移民。
  2000年8月13日,大溪河水最丰满的时候。大溪外迁移民最后出发的日子渐渐地逼近了,在三峡的风浪里开了大半辈子船的冉应福终于下了决心,准备带上一家人,和大溪256名乡亲一起外迁安徽。
  冉应福(大溪村村民):因为移民我要迁到安徽去,我现在把这些资料都交给你,这是长江下游的分道航行图,这是长江中游的航道图,这是湖南湘江航道的参考图,给你的这些都是资料,希望你以后像我一样一样的好好学习,做个很好的船长。
  冉应福把一身的手艺连同多年积累的资料交给了徒弟,却无论如何都割舍不尽对三峡的回忆。
  儿时的玩伴、峡谷的涛声,伴着他人生半百所有的故事,都在49岁这一年,留给了家乡和长江。
  两年前,冉应福本打算争取就地迁移,当时还买好了砖瓦建材,准备盖新房。在决定外迁之后,他费尽了周折,才转卖掉建材。
  冉应福:这个地方叫文庙, 我们祖宗从湖广上四川的时候 ,就在这个地方建起了我们冉家的一个祠堂。
  在明清初年,为了弥补战乱带来的人口消亡,中国曾出现了两次“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潮。冉应福的祖先,就是在300年前的一个夏天,沿着长江来到了大溪。
  冉应福:我以后到安徽去了,我在我的大门上写副对联,我怎么写呢?这面写“满清兵乱填山川”,另面就写“中华建设移平原”,门额上我就准备写“反正爱国”。不论任何时候,我都是爱国的。
  常言说,破家值万贯。被外迁移民们首先抬到船上的,都是几辈子人用过的桌椅板凳、坛坛罐罐。这些都是各家各户最有价值的东西,每一个物件都保留着家族的记忆,当它们随着江水,被送到大江另一头的时候,会让远离故土的主人想起已经消逝的三峡岁月,让他们重新触摸到家园的脉搏。
  300年,冉家赶上了历史上的两次大移民。搬迁就在今天,冉家邀请前来送行的亲友,吃了一顿团圆饭,他们默默地品尝着故土难离的滋味。
  留下离开家乡的最后一张照片,此后江山万里,回望故土,就凭着这一丝大溪最后的记忆。
  冉应福:《毛泽东选集》二、三、四、五卷都在,第一卷不在了,这个我还要一带起走。
  真到了要离开的时候,平常未必起眼的东西,件件都舍不得丢下 。
  冉绍俊(冉应福的儿子):这是个人自己绣的,还是妈的杰作可以带去嘛,还蛮漂亮。我妈虽然不识字,但这个字还是绣得好。
  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