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blic of Iraq)”。
萨达姆是一个敏感的人,喜欢独自微服私访。他认为警卫簇拥不但没有意义,还会引发人民的反感。巴格达流传着许多萨达姆的故事:1979年10月8日,亲自开车上班的萨达姆碰到一位要求搭车的小学生,萨达姆问小孩:“你是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者吗?”小孩说:“是的。”于是萨达姆一直把小孩送到亚提菲叶赫第二小学。又有一个早晨,萨达姆敲开一家房门:“萨达姆要吃早饭,吃你们平常吃的那种早饭。”“可平常我们没有鸡蛋呀!”不久,巴格达就有了充足的鸡蛋供应……
萨达姆还命令电视台举办每月讨论会,要求官员公开解答人民的各种难题。萨达姆说:“社会主义不应该是人民的负担,而是谋求幸福的捷径。”他还发布了许多类似《毛主席语录》的名言,如“骄傲自满会造成头脑不清”、“笔和剑同样锋利”、“教育是摧毁一切的武器”、“收割多于播种、消费多于生产的民族没有发展前途”等。
萨达姆在党内实行自我批评制度,就像基督教徒在教堂里做的一样。每周定期举行党会,党员起立,坦白自己最近做的错事,众人在一旁分析批评,最后表示“今后一定改正”。
萨达姆要求所有人互称同志:“我想让人民感到生活由正义支配,而不是靠拉关系。”他对贪污腐败一律严惩,因为“国家已经付给足够的酬劳,只要革命就可以过上体面富足的生活,受贿毫无理由”。1980年2月16日,他亲自宣判四名有轻微受贿行为的副部长、工程师、商人死刑……
我这里一再饶舌介绍萨达姆,是想在以往见闻的基础上切入伊拉克。因为伊拉克共和国与一般共和政体不同,萨达姆总统的个人影响力就像章鱼的触角,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就在我第五次访问巴格达之际,一位资深外交官仍然用“金字塔”来形容萨达姆政权的稳固。按这位伊拉克问题专家的说法,今天的伊拉克很像当年文化大革命的中国。而在敌视萨达姆的西方国家看来,萨达姆及其复兴社会党的未来是无法预料的。
五。 最好的txt下载网
萨达姆和复兴党的“先分别在每一个阿拉伯国家夺权执政,然后在整个阿拉伯范围实现统一,最终恢复阿拉伯祖先的光荣”的梦想,就像共产党要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一样令洋人害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始终对叙利亚、利比亚、埃及、约旦、伊拉克等国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持警惕态度。只不过面对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必须把精力放在防止共产主义扩散上而无暇他顾。苏联解体,热衷阿拉伯复兴社会主义的萨达姆、卡扎菲迅速暴露为矛盾的焦点,成为英美生活方式的对抗者,最终成为打击目标。
我在开罗曾经请教过一位美国记者:为什么不许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老兄理直气壮地告诉我,中东石油是整个地球的“血库”,必须保证绝对安全,所以不允许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存在。我接着问,以色列也是中东国家,为什么它就可以拥有类似武器?这老兄说,因为以色列每隔四年就进行一次全民大选,政体健康。而伊拉克永远是萨达姆一人说了算,一个人说了算的独裁国家随时都可能危害整个人类。我继续往下问为什么,不料这老兄极不耐烦地打断我:“别问了,现在就是要打他!”可见狼要吃羊是不需要理由的,更何况伊拉克吞并科威特,自己主动为西方送上了一个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依我个人褊狭的眼光看,伊拉克犹如一位天赐美女,自恃美丽而怀春,但红颜薄命,因“怀春”招致持续的残酷蹂躏,而且由于“冶容诲淫”无人同情。在42天的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持续空袭伊拉克的飞机超过10万架次,其中最紧张的几天,巴格达空隙密度高达每五六分钟一个波次。此后是接连10年的封锁禁运,数不清的“沙漠”行动……
六
海湾战争是20世纪钢铁含量最大的战争,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的两极格局土崩瓦解。这是历任美国总统前仆后继、始终追求国家利益的必然结果。反法西斯巨人罗斯福、冷战总统杜鲁门、欧洲解放者艾森豪威尔、青年才俊肯尼迪以及约翰逊都试图以武力进入中东。进入70年代,尼克松、福特、卡特通过《戴维营协议》促使萨达特、贝京达成埃以和平。海湾战争终于给乔治·布什机会,美军再次以拯救者身份打了一场世界大战,名正言顺地进驻海湾。克林顿总统把这种有利的军事、政治态势固定下来,并转化成其他利益资源。
历史上每过一段时间,超级大国都要用武力解决陷入“死结”的棘手问题,这对任何国力不够的国家都是惨不忍睹的悲剧。一次大战的德、意、奥,二次大战的德、意、日,都因战败蒙受屈辱,进而牵连站错队的小国弱国。今天,坚持几十年反帝的萨达姆已经连一个盟国都没有,仍然悲壮地“追求阿拉伯世界的统一、自由和社会主义”。作为政治家,萨达姆总统勇气可嘉,可战争受害者却是那些既无美国护照也没有绿卡的伊拉克人民。
一进巴格达(1990年12月~…
说到10年前的海湾战争,我总忍不住珠泪潸然。那是我生命中的华彩乐章,当时我还不到30岁,还没尝过和女人同居的滋味,我担心自己就这么“夭折”了,“不孝有三”,对不起奉行传统的爷爷。
伊拉克是地球上最有“油水”的国家,两河流域新月形沃土下储藏了最丰富的石油资源。2000年夏我第五次重返伊拉克北方石油公司总经理贾西姆给我一根棍子让我敲打地面随后用一根火柴在我敲打的地方轻轻一划一团橘黄色的火焰升腾而起这就是石油。
进入近代,石油、水资源和古老文明吸引了众多入侵者,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冲突,使伊拉克人养成强烈的自尊和好斗个性。尽管海湾危机以来伊拉克已被封锁了十多年,可伊拉克坚持把海湾战争称做“战争之母”,认为自己“打败了32个帝国主义强国的联合入侵”。
1990年8月,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联合国安理会立即予以制裁,我单枪匹马从北京飞到伊斯坦布尔,再转道安曼前往伊拉克。伊拉克航空公司别出心裁地要求旅客亲手将自己的行李搬上飞机,以免混入“皮包炸弹”。每位旅客都领到一张白色传单:“根据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229号命令,在你抵达巴格达5天之内,必须到指定的地点验血。”
在巴格达当记者容易,拍照却难于上青天,刚摆脱8年的两伊战争又面临盟军轰炸的伊国人草木皆兵。政府部门、商店、医院、银行、煤气站、加油站、超级市场、重要路口、立交桥、广场、博物馆、集市、机场、车站一律严禁拍照,荷枪实弹的士兵遍地都是,不时有枪声划破长空,我成了两耳直竖、四处乱蹦的兔子。
一位常驻巴格达的记者警告我:美联社的萨拉哈和路透社的马蒙被取消了签证,拍摄巴格达“军事设施”的巴佐夫特被绞死,不守规矩的塔斯社记者死于车祸……在巴格达,如果没有伊拉克情报官员陪同,严禁背相机上街。且不说军警宪特,光是革命觉悟高涨的老百姓就招架不了。好在我生就一张“黄人脸”,摄影背心上的五星红旗和中、英、阿文书写的“人民中国新华社”。由于日本海部内阁出兵在伊拉克犯了众怒,在巴格达被误做日本人可不是什么愉快的事。
伊拉克政府组织记者拍“万名妇女儿童抗议美帝”。几个刚会走路的儿童身挂“要萨达姆,不要布什”、“要和平不要战争”的大纸牌蹒跚而行。我和紧靠我左臂的白人记者跟着人群大喊:“打倒布什!”此举深得伊拉克人民的敬意。事后才知道,这位白人老兄竟是美联社的多米尼克。
1991年1月2日,伊拉克政府命令所有1973年以前出生的男孩立即到预备役报到。政府已向民兵发枪,机场售货员得意地向我炫耀他屁股上的柯尔特手枪。正在休假的列兵穆罕默德·阿里中止了他的临时出租车业务,奉命开往科威特前线:“巴格达和它的350万人将不复存在。”医院集中清点药品,装箱隐蔽。市中心拉希德大街军车成队,开往前线的军人在此尽情享用政府新增加的每月50第纳尔军饷。
与年轻人的激动相反,老年人出奇地平静甚至悲观,我们的房东太太哭诉自己命苦,她想逃回老家曼苏尔,可听说多国部队已把那里的核基地列为打击目标。
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郑达庸带领我们五个“留守人员”在楼顶用红漆画了一面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