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知行小学对面,是法国驻中国大使馆的后门,门前有一块光滑干净的水泥场,于是全班40 多个学生就把这里变成了“建房”工地。“和煦的阳光照在我们背上,暖洋洋的。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地盖泥房子时,突然法国使馆里传出了狗叫声,把我们吓了一跳。回过头一看,院子门是关着的。‘不要紧,狗不会出来咬我们的!’大家继续劳作。”
过了一会儿,门“咔嚓”响了一声,一个外国人把一条毛发油光光的棕色大狼狗放了出来。靠近使馆后门的学生发现情况不妙,拔腿就逃。而在边上的吴建民,看见其他同学奔跑才发现狗的出现。他是班上年纪最小的,个头也比别的同学小,跑在了最后头。
那条狼狗扑了过来,对着吴建民的右脚跟咬了一口。他只感到右脚腕热呼呼的,顿时不听使唤了,一下栽倒在地,右脚腕鲜血直淌,他疼得忍不住大哭起来。那外国人见狗咬了人,便把狗招呼回了使馆。
童年的记忆(3)
同学们见吴建民倒在了地上,急忙过来扶,可他已站不起来了。小学的女校长闻讯赶来,含着眼泪把吴建民抱了起来,学校工友叫来一辆黄包车,校长抱他上车,直奔南京鼓楼医院。一路上,脚上的伤口不断流着血,染红了校长的旗袍。校长不断地安慰泪眼婆娑的吴建民:“别哭,别哭,勇敢一点,到医院就能治好了。”
到了医院,由于伤势较重,大夫决定动手术处置缝合,给他进行了全身麻醉。吴建民记得哥哥也来了,还让他数数,他数着数着便迷糊了过去。事后他听说伤口缝了七八针,医院的大夫告诉赶来看儿子的姚世凤:“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啊!如果咬得再深一点,你的孩子就成残废了。”的确,那狗若是咬得再狠一点,那将不光是咬残了吴建民的腿了,同时也就把他那日后颇为辉煌的外交生涯咬掉了。
在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翘楚中,如此小小年纪就受到直接来自外交机构的加害,就深感强权外交之痛的,吴建民几乎是个绝无仅有的个例。当然那时的痛对吴建民而言,还是体肤之痛,懂得痛定思痛,是许多年以后的事情。半个多世纪后,吴建民就此写了一篇短文,《凶狠的外国狼狗——童年纪事》。他说彼时他还幼小,还不可能将此事与自己祖国的积贫积弱,同列强对其他主权国家人权的践踏联系在一起,但在他的内心还是激起了忿忿不平:我们自娱自乐并没有影响到他们,他们为什么平白无故放狗咬人?而且咬人后也不道歉,也不赔偿?
造化弄人,51年后,命运安排吴建民出任中国驻法国大使。当他踏进在巴黎的大使官邸时,一条与当年法国使馆咬他的狗极为相似的狗朝他迎了上来。这条狗也那样高大,也那样一身浓密锃亮的棕黄色皮毛,但这条名为“罗贝尔”的德国牧羊犬,只是忠诚地守卫着官邸的院子,绝不伤害无辜。吴建民手抚着那条向主人示好的牧羊犬,脑海中又浮现出自己童年那痛心的一幕。然而,他始终没有同他经常打交道的法国人提起这桩往事。
自诩“大文学家”,被老师挖苦了一通/他的更多时间是在新华书店里消磨过去的/“世上只有妈妈好。”/翻译在吴建民记忆里,可不是什么让人肃然起敬的角色/渴望更广阔新奇的世界,不知这其间有没有父亲遗传的成分/1949 年南京解放前后,正是吴建民备考中学的时候。此时的他也不过10 岁的少年,但父亲的斥责,母亲经常对学习好的哥哥的夸奖,对吴建民来说还是起了激励和敦促的作用,他也逐渐比以前更用功一些了,所以他经过努力考进了南京二中。
南京二中是当时南京非常好的中学,老师都是正规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几位给吴建民上过课的老师,后来到大学当了教师。优秀教师的点化,使少年吴建民的兴趣,渐渐转移到学业上来。
上初中了,吴建民学习比以前用功了,但依旧未脱顽皮。教授地理课的老师,方言口音很重。他是上海大厦大学的毕业生,可带着方言口音说出来,就成了上海“大象”大学。于是,模仿这位老师的口音说话,成了吴建民和同学们课余的乐子。
在做作业时,吴建民也会弄出点小名堂。一次写作文,他在题目下面署了自己的名字,还在前面写了“大文学家”四个字。老师看了,在讲评的时候说:咱们学生中,有个人小小年纪,文章写得不怎么样,就自称大文学家……将吴建民挖苦了一通。
调皮的孩子不安分,不愿意受成人们设定成规的框囿,喜欢搞点超越成规独出心裁的东西,用一个好听的词叫特立独行。这也许就是调皮的孩子成人以后往往比较有出息的缘故,但在少年时却不太讨成人的喜欢,于是许多少年由于成人的长期管束而被磨灭了这种或许原本可贵的潜质。
其实自称大文学家,多少反映了少年内心对文学家洗练优雅的文笔的崇拜和欣赏,也可以视为一种积极向上人生追求的幼稚方式流露。只有当我们对吴建民的人生做长时间审视,才会发现这些幼年即显现的性情所具有的价值,当然这是后话。
吴建民回忆说初中时,文学作品已经对他产生了很大的诱惑。当时家里又添了弟弟、妹妹,生活境况不是太好,没钱买课外读物,他只能坐到新华书店里,满足他的阅读欲。书店就在离他家不太远的陕西路,走路大约需要10 分钟。又逢暑假,吸引吴建民的已经不光是钓鱼、逮蛐蛐、粘知了、放风筝了,他的更多时间是在新华书店里消磨过去的。
童年的记忆(4)
“穿个裤衩,光着身子,拖个拖鞋,跑进新华书店。找到爱看的书,一1955年高中毕业照,第二排左四为吴建民。
捧就是两个多小时。”
丰富的阅读对作文的构思,对琢磨一些人世间的道理,对文字表达能力的提高,都很有裨益,他写作文的内容就自然而然丰富起来,是阅读培植了他对作文的兴致。
上高中那一年,他的妈妈又怀孕了,不方便每天早上给吴建民烧饭了,他要早晨起来自己生炉子做饭。开始生不着,做不好饭也就没得吃,后来渐渐学会了生炉子做饭,吃饱后高高兴兴地上学。他又一次感受到生活依然继续,还使他体会了凡事要动脑筋,要亲自尝试,而在这之后,就有成功的体验,就有成就的快乐。
生炉子做饭本属寻常小事,但有了如此过程和过程后的琢磨,就有了内容也有了内涵,他在作文时记叙了自己这一过程和感受。语文老师看了,评价说这篇文章写得好,很真实生动,还在全班作文讲评时把它当作范文念了。
从自诩“大文学家”挨了挖苦,到真正写出好文章,受到褒奖,这里面也有不少经过思量能从中获益的东西。说得到,做不到,是要遭人耻笑的;而做到了,就会受到赞赏,得到承认。
得到承认,得到鼓励,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莫大的渴望。吴建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这位语文老师,他叫朱庆颐,当时是吴建民他们的班主任。是朱老师的鼓励,更激发了吴建民对语文和写作的喜好,并使他因此而终生受益无穷。
吴建民还清楚地记得朱老师给他们上语文课的情景,他讲过《史记》,讲韩信成大事前忍受胯下之辱,讲荆轲刺秦王的毅然悲壮,“风潇潇兮易水寒……”这个年龄的吴建民所知道的中国历史上许多有作为的人成长的故事,大都来自《史记》,许多人生的道理,也来自《史记》,比如毛泽东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出自《史记》作者司马迁的手笔。而引发吴建民对《史记》兴趣的人,就是朱老师。
随着年龄增长,吴建民好学的动力已经不是父亲的“做人要有本事”,“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而是新的时代倡导的为了祖国的强盛,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读高二时,他的各门功课成绩已经列在班级前茅,还被推选为学习委员。
除了语文外,高中的物理、化学、数学、外语老师水平也相当高,教学的效果都非常好,所以学生们学起来也很有劲。吴建民一度物理学习比较突出,还当了物理的课代表。
与学业并进的,还有政治。1954 年12 月,吴建民加入了中国共青团,还不到16 岁。在那个时代,对于个体的人生而言,政治上的进步似乎是头等重大的事情。不光当事者自己很看重,周围的人也会给予十分的关注。
吴建民向父亲提出要一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