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江北去-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来前我是县物资局亦工亦农职工,我是跟母亲、妻子、妹妹一起来的。我们坐的是解放牌敞篷汽车,一车坐40多人。湖北、河南组织了100多辆这样的大卡车。人坐汽车走,破烂家具、被子、锅碗瓢盆都装船走。粮食不允许带,都换成周转单,但允许带红薯干,每家自己蒸点馍带上。从淅川走时,一个生产大队几千人一起走,走时放鞭炮欢送,但一个个哭得又像是送葬。亲戚们不走的和车上要走的都哭成一个整的。女人们哭、老人们哭,哭声一片,惹得男人们跟着也掉眼泪。就是小孩子们显得高兴,他们觉得出远门、搬家很新鲜。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故园大迁徙:历史的伤痛与眼泪(7)
上车后坐到襄樊接待站,这是两省开会安排好的。我们在一个大仓库里住了一夜,仓库里铺的有稻草,我们全都不脱衣服在草堆上睡了一夜,大人娃子、男人女人滚在一起。我们从淅川上车时每人发一个卡,叫移民接待站接待卡,接待站凭卡给每人发一个馍,面条汤、米汤随便喝。第二天从襄樊坐驳船、也叫货轮顺汉水下钟祥,两个生产队坐一只船。坐了两天到钟祥大王庙码头下船,下船时大约是下午五点。这时也没人接站,2000多人上岸后不知到哪儿,河南干部也找不见了,人们就在河边、河坡上坐着,没人管饭饿得不行。就那样在河边坐了一夜,幸好没下雨。半夜里,我们淅川干部吴丰瑞到河边来找我们,结果被大伙围起来一顿拳打脚踢、扇耳光。吴丰瑞是淅川县农工部长兼宣传部长,是县委常委,他是1966年第一批带队来柴湖的,他全家都来了,去荆门的1万多人也是他带队的,他是个好人、好干部。后来有人认出他是宣传部长,才不打了。
  天亮后,吴丰瑞安排大伙在码头附近当地人家吃饭,还是馍和米汤,2000多人一吃就吃到了晌午。之后解放牌汽车喘着粗气拉我们到柴湖,路差,一直到下午4点多才把我们拉到了柴湖,就现在的双河村这一片。我们一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人们又哭又喊不下车,男人们踹着汽车叫往回开,往干部们脸上吐唾沫,骂他们为什么给我们找这样的地方安家。干部们任打任骂不作声,他们能说什么呢?他们能说得清什么呢?哭闹了一气后,移民们也知道没有退路,回去是不可能的了,天色也渐渐地晚了,就一个个无奈地下车,开始扒开芦苇找自己家的房子。没有路,脚下的稀泥一捅老深、齐腿肚子,还有青花蛇在“哧溜溜”跑。
  房子是一排十间,一模一样,机砖柱、瓦顶、芦苇墙,房门上已贴好了各家的名字。进屋一看,房与房之间没有隔墙,通的,仓库一样。地上的土堆老高、坑坑洼洼,屋里的苇子也长得老高。每家屋里堆着150块红砖,砌灶用的,还有二三十斤一捆柴草。我妈这时哭了,说:“这该咋过呀!”我那时想,总比二万五千里长征过草地强吧。
  1969年供应了一年粮食,每人每月20多斤,很少,补助的粮食又没有钱买。1970年最苦,不供应粮食了,靠自己种,可芦苇长得比麦子还高,生产队也没有任何收入。柴湖有个军马场,他们种的麦子因连阴雨霉烂了,没有收割,他们不要了。我们300多人每人拿一个口袋跑20多里地去抢这些麦子、搂麦粒,拿回来簸净、晒干,加工成面粉做出的面条发乌,一吃就吐。现在想想,都不知道淅川人在柴湖咋熬过来的……
  (穆文奇是柴湖镇退休干部。)
  黄学峰:我是淅川李官桥人,来柴湖之前是淅川县委党校秘书。淅川移民时,几百名干部、职工都随移民来到了大柴湖。我是1969年2月调任柴湖区红旗公社任党委书记后,便带着母亲、妻子、孩子一起来到大柴湖,妻子在浒川时是县妇幼保健站医生。1968年9月我曾带三官殿移民来到大柴湖,那时,淅川县城已进水了,三官殿街上也进水了,1万多三官殿移民拖儿带女、扶老携幼地仓皇出走,那时,柴湖给移民的房子都没盖好。我们在襄樊一个大仓库住了一夜,下连阴雨,三天都不能走。听说柴湖盖的棚子里也进水了,老百姓发急、发火,吃不下饭,有人气得把馍都扔了,说国家欺骗我们,没有房子住都让我们走。
  三天后上船,走汉水是下水船,第二天下午到达钟祥大同码头,没地方住,在船上窝了一黑夜。第二天一起船,没有路,到处是水。房子都是那种四根砖柱的泥巴棚子,十间一排,屋子里的芦苇长老高。那时也无所谓有房住无房住了,移民中有许多是1960年从青海要饭回来,回来后他们房子、土地全没了,就在水库边游来游去,搭个草庵,水库水下去了,就在泥巴地里撒把种子,有一颗没一棵地收着;水上来了就跑,就讨饭去。苦了十年,苦够了!现在到柴湖,好赖还有政府给盖的棚子,觉得已经不错了。三官殿是个大镇、富镇,那些原本有房子、有铺子的人就苦了,有什么办法?回去房没了地没了户口没了,回哪儿?再说谁能批准你回去?
  

故园大迁徙:历史的伤痛与眼泪(8)
三官殿一万四五千人,分了11个村,其中一个村是当地住在柴湖边上的人,十个村都是淅川移民村。几万人集聚到荒无人烟的大柴湖,生活顿成了大问题。移民们只带了一点薯干来,换的粮食凭单又没钱买粮,上面只给一个公社发一两万元救济款,平均一人只有一元钱,够干啥?春上生产,沙楼村和中干桥村人到地里劳动,中午饿得到当地老居民家要饭吃,有的青年饿得难受,中午在地里睡时,把脚朝上、头吊低,叫“倒囊”,说这样“饿”的感觉会好些。
  那时压力最大的是出外工修水库,到处平调劳力,不给工钱还让农民自己带粮食、带工具,让生产队给记工分。耕牛、驴子、板车全调走了!一两万人修温峡水库、东桥水库、黄坡水库、高潮水库,还调人去修铁路,一修就是四五年。这么抽调劳力,真是太凶了!太不体贴移民了,没站稳脚跟又这么搞,真是雪上加霜。我为移民说话,有人说你不怕打你右派?我说打就打,打了我再回淅川。到柴湖七八年都拿不出钱修修房子,家徒四壁、两手空空,有许多房子漏雨,那年一场大风,倒了数百间。原来说柴湖够10万亩地,但部队农场占、农科所占、当地公社占,轮到移民远不是原来说的数。水库修好了,至今柴湖也用不上水。
  从1966年开始移民大柴湖到2005年,39年了!我说说体会:
  一、丹江口水库是大型建设,当时移民是世界之最。那个年代国家经济条件差,又想办大事,就必须动员群众。说难听点,就是把手伸向群众,向群众掠夺。不能说错,但10万大军修大坝,移民毫无经验,又没钱,必然要出大事;
  二、移民连续被折腾,太累、太苦、太穷。58年库区就遭受了毁灭牲的破坏,砍树、扒老百姓的房子,拿木头去练钢铁。后来又上青海,后来又开始饿饭,饿死很多人;后来又来“文革”,又在那种极左年代移民。移民受折腾时间太长,翻身难;
  三、移民工作纳入领导认识上还差劲,认识差劲必然带来许多问题。当年,淅川那边一草一木不让带,房子不准动,牛是生产队的,户口已给你迁走,你不走还等啥?湖北这边,长期认为移民捣蛋,瞧不起移民,认为移民无知、懒惰、愚昧,好像就钟祥人聪明。当地人总说移民给他们带来多少多少困难,我说你们没见移民遭受了多少困难?我们移民干部只会说实话,领导认识有偏见又不爱听,每次开会,弄不好我就和人吵架。柴湖相当于一个孤岛,说话小心,一不小心,就骂河南人。
  四、对柴湖的干部调动过于频繁。组织上不信任,说移民干部搞宗派,为避免宗派就要掺沙子。柴湖现在已105000多人,95000是移民,10000是当地人,1984年柴湖在行政上就已划为镇一级组织。现在,柴湖的级别比别的地方高半格,柴湖的正职相当于副县级。来柴湖的干部要实实在在为柴湖人办实事,不能频繁调动,不能只是为了来这儿镀金、提拔。
  当年与我一起来柴湖的干部,一部分调回去了,一部分去世了,现在留下的不足40%。柴湖一两万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老弱病残在家种地,土地的科技含量很低。现在,湖北省委、省政府重视柴湖的脱贫,2004年、2005年两次来柴湖开现场办公会,为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移1万人出去到别的乡镇,能腾出8000亩土地。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