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江北去-第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我踏上这块土地之后,很快就泯去了诸多的尴尬。
  仓房镇年轻的镇长徐虎是高飞小学、中学同学,他们都是移民的儿子,他们儿时的家园、学校都已沉没在离仓房不远处的汪洋之中。一见面,沉稳得与其年龄不太相符的徐虎,便如数家珍般向我述说他们的古丹阳,述说下寺考古发现。下寺已沉没在水底,当年的下寺人有的移民到了湖北荆门和钟祥,有的后靠在了仓房。下寺一带发现“楚始都”让今天的仓房人、让徐虎倍感骄傲。何况,当年距下寺15公里、与下寺相对应的上寺现在就在仓房镇!上寺也称香严寺,为河南四大名刹之一,与少林寺、白马寺等齐名。下寺及十几层高的两座唐代琉璃塔在水库淹没时被全部炸掉,上寺即香严寺因地势高、离库岸线远而幸存了下来,这让今天任镇长的徐虎有了一张信心倍增的文化名片。
  我到达的那个晚上,仓房镇停电、停水(第二天也停电停水),徐虎带我和高飞在水库边一个渔家,就着昏黄的灯光、露天摆放的小木桌、望着远处的夜丹江吃了一顿鱼宴。沉寂、浩瀚的丹库与夜天空一样沉寂、浩瀚!徐虎就是在这样的沉寂、浩瀚中,一段一段向我讲述古丹阳、香严寺的博大和神奇。徐虎说,楚国历史900多年有430年在丹江流域,楚文化始于丹阳,兴于郢都;即始于淅川,兴于湖北,丹阳是楚国第一个帝王的封地。他不时地引经据典,告诉我《史记》是怎么记载的,《封神榜》、《楚国演义》上是怎么写的,考古文物是怎么印证的;他还告诉我,仓房这一带原本是佛教圣地,上寺和下寺是唐朝两个皇帝(唐肃宗、唐代宗)的国师释慧忠的道场,说唐宪宗是在这里隐居了七年后回去登基的,说“古刹潜龙”在佛教历史上地位很重,又说禅宗的鼻祖六祖慧能法师的三个弟子都曾在香严寺任方丈……徐虎博古通今,他有条不紊、不慌不忙地讲述,俨然一个历史学或考古学专家!
  看得出,徐虎十分看重这里古老、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他心疼这古老厚重的历史文化已被水库淹没了许多、许多,这次南水北调还要淹。徐虎更心疼这里的移民,他说仓房13,000多人70%是上世纪的老移民;沿江村近480多人全是六七十年代从湖北返迁回来的移民,他们没有土地,以捕劳为生;他们结茅为庵,凿岩为屋,几十年都是刀耕火种。后来,镇上接纳了他们,县里也承认了,解决了户口,但仍然没有土地。说这次加坝调水仓房镇13个行政村还要淹9个,还要移民2500多人!故土难离呀!
   txt小说上传分享

淅川:古丹阳最后的告别(4)
如同鄂西北人一样,现在,仓房人把“保证一江清水送北京”看成头等政治任务,建生态大镇是仓房的当务之急。徐虎说,我们现在死抓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有政策要退,没政策也要退,没得商量。他说镇上现在已没有一家冒烟的企业。说全镇石膏储量达15亿吨!是河南最大的露天石膏基地!十几家石膏企业!但为了保护水质,现在关闭得只剩下两家。这两家还必须采取“洞采”,禁止露天开采。仅此一项,镇上财政每年损失数百万元!他又说,仓房已被丹江库淹成了个半岛,三面环水,到县里办事要渡20公里宽的水面,交通十分不便。大坝加高后,仓房镇还要被淹……
  后来,徐虎和副镇长海东玉带我来到古树、翠竹掩隐的香严寺,来到香严寺旁佛光普照的坐禅谷。在鸟声和树木一起摇曳的风声里,在瀑布和阳光交织的灿烂里,在岩石和洞佛一起缄默的幽深里,我双手合十,感恩先民们从这片土地走来,筚路蓝缕,创造了中华灿烂的文明;感恩世世代代的丹阳人为中华文明作出的奉献和牺牲……
  3
  2005年6月5日清晨,徐虎和海东玉送我到下寺码头,我将在这里与仓房告别,然后向淅川腹地行进。徐虎提前帮我联系好了—艘冲锋舟,冲锋舟上除我之外就是两个驾驶员,他们是仓房的农民。冲锋舟一离码头,便如离弦的箭一样,在浩渺无际的、长达25万米的丹江口航道上飞驶、冲浪,冲击出的水花噗噗地撞进舟舱,撞在我的身上和发根里,我想象着水下沉没的淅川古城、古寺和成千上万的古墓,我感到震撼。驾驶员说航道下面水深达50多米,说丹库最深的地方达150米!说这段水面下淹着四个古城镇。望着滚滚而来滔滔而去的水域,我有些恐惧,心缩得很紧。
  淅川县渠首张从龙摄
  20多分钟后,冲锋舟抵达淅川香花镇孙港码头,我靠岸下舟后,它恰如一只彩色精灵,蜻蜓点水般在水面倏忽间就“飞”得无影无踪。
  一脸笑容的淅川县文联主席王洪连从县城奔驶了两个多小时,他来码头接我。他说你的运气真好,今天预报有雨,我们还怕你过不来,没想到竟是阳光明媚。若下雨,海事管理局是要封江的,25公里的海路可不是好玩的,一有风雨,海浪滔天。
  王洪连们把丹库称为“海”。想想吧,丹江口水库6000公里的库岸线,从丹江口坝址到淅川洮河,库面长达80公里!不是一片海洋是什么?
  作协、文联是一家,王洪连明白我此行的用意后,他主动提出带我去丹江口水库“渠首”看看。所谓“渠首”,就是丹江口水库的水将从这里启程出发,然后三千里北上进京。如果把海洋般浩瀚的丹江口水库比作北方人的一口水井,那渠首就是这口井的井口。20世纪70年代初期,3万河南人民奋战3年,建成了渠面宽100多米的“渠首”。渠首在淅川,淅川人—直视其为光荣和骄傲。那将是上亿北方人的井口啊!日后他们都要从这里汲水吃啊!
  我真的很幸运,到达淅川两个小时后,一场大雨,瓢泼如注。
  在踏访淅川的日子里,我被淅川人待人的热忱、厚道,被他们工作的严谨、认真、乃至—丝不一苟深深感动,留下了深刻的好感。我没有发现《我是河南人我怕谁》那本书上被嘲谑的诸多河南人的性格缺陷。
  他们的说话很算数,他们的谈吐很睿智很扎实,他们送我的有关资料和《淅川移民志》也是我见到的最条理、最全面、最详尽的,我很惊喜并钦佩他们作事的精细和耐心。
  这里我必须说到一个人,他叫岳文华。
  岳文华被淅川人称为“移民的活字典”或被称为“移民的当家人”。
  2005年6月10日,我结束了对移民大县淅川的采访,由岳文华陪同赴湖北钟祥市大柴湖。大柴湖原本是一片沼泽地,上世纪60年代,近5万淅川移民迁徙到了那里,他们怎样在那一片水泽苇荡里生活了近40年?我再三对淅川县姬副县长说我想去大柴湖看看,他答应了,并说:“让岳文华陪你去吧,他熟悉那里的每一个人。”
  

淅川:古丹阳最后的告别(5)
这是一次难忘的行程。
  县移民局已跑了近50万公里的桑塔纳轿车,载着我和岳文华告别中原向江汉平原行进,车刚刚进入钟祥市境内的高速公路,突然停了下来,我们先后下了车。年轻的司机皱着眉头说,车箱温度太高。我预感车出了事故。司机打开车前盖,当他从后背箱拿出一个油桶往机油箱里加油时,发动机“突”地着起了火!这一团火让人心惊胆战。司机拼命用毛巾扑打,岳文华拿过饮用纯净水浇在了着火处……一阵慌乱后,火被扑灭。两个小时后,当岳文华联系上钟祥市救援的车后才得知,机油箱里的机油早已耗干殆尽,应该是过了湖北襄樊车已开始“拉瓦”,即小车完全在没有机油的状态下行驶,“拉瓦”行程长达100多公里,这实是一个危险的行驶。
  我写这段有惊无险的历程是因为我始终感慨着与岳文华的一段对话。记得待一切平静下来之后,站在高速公路边的岳文华,望着江汉平原对我说:“刚才太危险了!但我相信老天爷不会收走我,我这一辈子都在为移民作事,现在还有最后一件事没有完成呢!”我笑着问:“什么事?”岳文华说:“送你这位大作家到大柴湖呀!”岳文华说得很平静,很郑重,不像是在说玩笑话。
  不错,岳文华这一辈子,实在是为移民的一辈子。
  1958年丹江口大坝动工后,上级通知淅川立即搬迁县城。1959年底在离原县城40公里的上集公社开始了新县城的迁建。在仅有16辆卡车、100辆人力木板车、10只木船分水陆运输,将一座500余年的古老县城迁往一荒山野岭时,20岁的岳文华走进了这个迁建新城的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