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破技术要求”,力求控制指导基岩开挖。为适应浇筑能力,有利于温度控制,我们及时地将坝段分块,由原设计的3块改小为5个柱状块浇筑。
丹江口大坝:十万人生命铸就的丰碑(11)
由于高指标和浮夸风蔓延到丹江口工地,致使工期一再缩短,进而提出了不切实际的“两步走”施工方案。第一步在1959年汛前大坝修建到能起滞洪作用,1959年10月1日以前修到137 米高程,争取一台机组发电;第二步在1960年5月以前,工程全部完工。施工组织上采取了左翼、右翼两大兵团同时作战的临时突击劳动的组织形式。到1958年底,现场以民工为主体的施工人员达87万余人,在这种情况下,速度与质量的矛盾十分突出。记得在右岸河床坝基开挖时,工地有人提出用机钻钻深孔爆破,并开始实施。这样势将超过允许装药量,破坏基础,造成严重后果。我速将此情况电告长办主任林一山,林及时向周总理报告,随即接到水电部通知禁止放大炮,并同时通知右岸导流底孔下游的混凝土护坦不能取消,当时工地有人提出全部取消护坦。周总理直接过问质量问题,引起了工地的重视。
在1959年1月到1962年主体工程停工前的两年多时间里,以国务院、湖北省委、水利电力部名义,曾先后组织了六次质量检查……
1960年,丹江口工程进入第二期施工。这时庐山会议批判“右倾机会主义”的决议在工地广泛传达,工地党委又提出了“大反右倾,大鼓干劲,大挖潜力,掀起一个以大坝为中心的施工高潮”,将全年混凝土浇筑指标定为160万立方米,这几乎是以前的两倍还多,压力很大。工地全部精力集中在完成这一高指标任务上,放松了机械化施工的沙石系统、拌合运输系统、制冷系统等施工手段的建设。施工上仍然大部分靠人力手推车、皮带运输等浇筑手段,水泥中掺入过量烧黏土,混凝土中埋块石没有统一指挥,只看埋入数量。致使混凝土中的架空、狗洞、蜂窝、冷缝、低强、裂缝等事故超过了一期施工的混凝土。除基础验收制度没有放松外,其他规章制度的执行都比不上一期施工。
经过1959年冬季到1960年初,右岸河床大坝混凝土受寒潮冲击及降温影响,出现了不少裂缝,最严重的是9至11坝段,为处理基础破碎带所采用的混凝土楔型梁裂缝以及18坝段的贯穿裂缝,设计单位多次提出裂缝检查分析报告及处理裂缝的补强方案,申述裂缝等事故性质严重,补强技术复杂,希望严格控制温度,搞好散热措施,防止再发生危害性的贯穿裂缝。为此,1960年初水电部派出检查科研组来工地与设计、施工单位一道分析研究。但三方面的认识不能一致,随后共同去北京汇报,经中苏专家会议研究、讨论,最后由水电总局黄宇齐局长向冯仲云副部长请示,基本上定下9至11坝段楔型梁裂缝的补强方案。但对混凝土浇铸标准、裂缝危害性等重大技术问题的认识,仍未能取得一致意见,工地的温控措施也执行不力。
为了在科学上弄清裂缝机理及防治措施,长办及不少部门继续搜集资料,进行科学研究。1961年9月在武昌召开了有全国专家参加的混凝土裂缝学术会议。会上争论十分激烈,虽未作结论,但比北京会议深入了一步。这次会议推动了全国重视裂缝的研究,促使1961年10月水利电力部致电湖北省委,建议由水电部与湖北省委共同派出工作组,认真检查丹江口工程质量问题。
1961年11月1日,冯仲云副部长、检查组组长朱国华、副组长刘天明到达工地,11月3日冯仲云在工地四级干部大会上作了报告,讲明大坝的重要性,已发生的事故一定要处理好,坚决防止再发生质量事故。要尊重科学,加强技术管理,蛮干是不行的。检查组认真查阅资料,组织技术人员、工人座谈,夜以继日地工作了20天,提出了书面报告。
检查组认为:“目前丹江口大坝的质量是不够好的,质量问题的性质也是严重的,由于坝体内存在着大量的裂缝、冷缝、架空、混凝土与基岩结合不良、强度不足等问题,破坏了大坝的整体性,降低了坝体的抗渗、抗滑能力,影响到坝体的稳定。特别是这些质量问题还发生在大坝河床部分的基础部位,这是承受水压力最大的地方,就使得问题更为复杂,后果更为严重,必须进行妥善处理,才能保证大坝的安全。”这次检查组的主要收获是对丹江口大坝存在的严重质量事故,在必须认真处理方面,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说明过去反映发生的质量问题,没有夸大不实,对其严重性也有相当认识,而不是杞人忧天……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丹江口大坝:十万人生命铸就的丰碑(12)
1962年2月8日,在总理办公室召开了丹江口工程质量处理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李先念、邓子恢、谭震林副总理,国家计委王光伟副主任、李岩、顾明、刘澜波、钱正英、冯仲云副部长、朱国华局长、张体学省长、工程局任士舜、夏克、长办林一山和我随同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从上午十点半开始到下午一点四十分结束。总理最后指示:“把丹江口工程质量搞好,这是一件大事,现在工程质量很不好,应停下来,研究进行处理。原班人马是否可以搞好,可以看一看,一看二帮,相信现有人马有决心可以搞好。长办负责设计,施工要服从设计。长办可以邀请全国有关单位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研究讨论,设计要监督施工,处理质量事故的设计弄好了,要水电部批准,那时我也到工地去看,并且讲一讲。水电部在物力上要大力支持,施工队伍要精简。”
这次会议是在中共中央召开的7000人大会闭幕的次日召开的,会后我们在国务院共进午餐。餐毕,我们看见总理又步入会场主持召开福建闽江建溪工程的问题。可见总理是何等重视水利水电事业,又是何等鞠躬尽瘁、日夜操劳。
自此以后,遵照周总理的指示,设计、施工通力合作,设计方面抓紧科研设计工作,加强机械化施工的附属企业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面抓紧精简整顿队伍,双方合力搞好质量事故的检查及机械化施工准备,水电部也派出科研组来工地共同研究改进原材料、混凝土拌合、浇筑、保养等一系列工艺流程,修订制度规范。
1962年底长办提出了大坝补强轮廓方案上报水电部,据此,设计施工认真细致地进行了大坝补强处理工作。到1964年,机械化施工准备工作基本完成,有了保证质量的物质手段。同年12月恢复大坝混凝土浇筑,队伍作风大有转变,“质量第一”的观念深入人心。自复工到完建,大部分时间处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虽然“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之风盛行,但对质量第一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却没有人敢于破除。大坝质量良好,蓄水运行至今,经历过数次大洪水考验,没有发现什么隐患……
郧阳府城:沉没在江底的绝唱(1)
幸福和苦难都让我流泪
1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破土动工;
1959年12月26日汉江截流成功;
1967年,湖北省郧阳府城、均州古城、河南省的淅川县城三座历史名城先后沉没江底,其中,郧阳府城是我生命诞生的摇篮。
我曾在这座古老的城池里从牙牙学语长到了15岁。我始终认为,人在童年、少年的经历最终会铸就成一个人生命的底色和质地;我更坚信,人在童年、少年走过的故乡才是他流浪的人生中永远的故乡。仅此,我对上苍赋予我的诞生充满感激,因为她使我15岁之后的离别最终成为我一生的找寻,她让我对故乡的牵念始终与我流浪的精神伴随,她更让博大的幸福与苦难在我生命中不断轮回。由此,她使我发现了隐忍、坚贞和同情心的力量,以及在困苦中对于善与美的注视与体恤……
1960年夏季,已被打成右派最终被开除工职的父亲,与母亲、弟妹一起被遣送到离郧阳府50多里外的秦巴山东麓——茨架岭当农民,他们全部被取消了非农业户口。已在郧阳中学上初中的我也时时处在被解除学籍的危险境地。
一个没有功课的午后,我趴在女生宿舍的铺板上给20岁的哥哥写信,我让哥哥救救我,让我离开郧阳,到襄阳去上学。哥哥工作的学校是襄阳县一中,位于离襄樊市45公里的太平店。太平店是汉江边一个古老的码头小镇,哥哥在这个码头中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