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我乘车无数次穿越这座高楼和山林交相掩映的城市时,我的目光常被眼前葱茏的林冠、山岳、花木所阻隔,进而不断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当我站在松杉、棕榈、玉兰、修竹等林木密不透风的四方山上,俯瞰眼前的“城中山”、“山中城”时,我就总是产生一种无序的奇想:这座拔地而起的城市最早是从哪儿刨下的第一镐?从哪儿砸下的第一钎?这座中线调水源头的城市还要创下多少辉煌?这座已被命名为“国家级园林城市”、“最宜人居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城市”,未来还有多少迷人的风景?
郧阳:苦难而发着哲学之光的石头(7)
无论是1991年的某一个夜晚在柳林宾馆宁静的房间,还是2005年4月在十堰市美乐大酒店,当我阅读白天从这座城市四面八方和山水之间采访搜集的资料时,我都能听到这座城市“咒语”般念着的两句话:“依托东汽,服务东汽!”和“服务南水北调,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
声浪一声比一声高。
这是整整一个城市的呼喊。
现代化的汽车城十堰
关于襄渝铁路穿越鄂西北
1
襄渝铁路横贯鄂、陕、川三省,全长916公里,是连结中南、西南地区的重要干线,在路网上占有重要地位。
襄渝铁路为一级干线。当年根据毛泽东的“备战、备荒为人民”和“要准备打仗”的指示,以“山、散、洞”(即进山、分散、入洞)的战备需要进行设计、施工的电气化铁路。1968年5月开始定测,1969年、1970年沿线陆续开工,中央当时要求1972年通车。在那个极左年代里,更有人提出“二汽早出车,世界革命早成功”的口号,荒唐决定1969年开工建设的二汽1972年要出第一辆车(实际二汽于1975年5月才出第一辆140卡车)。二汽出了车,若铁路还没修好,支援不了世界革命,那将是极大的犯罪!这种违犯客观规律的超速度对铁道兵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于是,整个工程都是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中进行。
襄渝铁路文胡段位于襄渝线东端,东起湖北襄樊谷城县文畈站,西至郧阳地区郧县胡家营站,在湖北郧阳境内全长近128公里。这是怎样的128公里的路啊!
襄渝铁路贯穿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在这里,有峭拔壮丽的武当山,有复岭万重的巴山山脉,有奔腾的汉水,有蜿蜒曲折的渠江。自古以来,这关山险隘就是阻碍人们的天然屏障。每次乘T9次列车或k279次列车往返故乡时,我总愿意透过明亮的车窗欣赏窗外秀丽的风光,感慨在这万山丛林中修筑的这条钢铁大道!尤其是列车穿越5000余米的武当山隧道时,我都在想,是怎样的意志和力量穿透了这座神山?
广大铁道兵指战员和数万民工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战,襄渝铁路在1973年10月接轨通车了。
2
在襄渝铁路穿越鄂西北的修建中,毫无疑义铁道兵功垂千秋。而处在修建丹江口水库和建设“二汽”的极度繁重劳动中的鄂西北人民,同样该彪炳史册!我们再来看老专员李才的回忆——我们在极艰难的情况下,组织人抢建襄渝铁路闻十段。铁路主体工程铺设及隧道开挖由铁道兵承担,附属工程及后勤服务由地方负责。1969年11月,郧阳地区从房县、均县抽调干部民工8000人,组建民兵师,由陈玉文等同志带领,与部队一起苦战。1973年,火车试运行,为二汽运送了大批急需器材物资。铁路经过之地,需要征用大量耕地,拆迁民房,公路改道,改建水利设施,迁移电话线路。为了做好这些工作,郧阳人民忍痛牺牲,拆迁民房3万平方米,重修水利渠道5000余米,公路多处改道。沿途的电话线路要在保证通讯畅通的情况下拆迁架设。这些工程都是与铁路同步进行,人力极其紧张,全部靠沿线群众奋力完成。
当时,由于建设的需要,我们还必须扩建老白公路,抢运建设器材。在襄渝线未建成之前,二汽建设的物资、器材、设备,全靠唯一的与外地接连的老白公路运送。这条公路是1937年国民党政府修建的,基本是一条简易公路,坡陡弯多,路面狭窄,不少地段仅容一车通过,沿途没有一座桥梁,路随坡走,晴通雨阻,根本无法适应二汽大规模建设需要,扩建改造这条公路就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在决定二汽上马的同时,就安排了公路的扩建任务。1967年开工,整整用了三年时问,才全线贯通。
在扩建老白公路的同时,对支援三线建设有关的区县公路干线也同时进行扩建和翻修。施工中,除钢材、水泥、炸药外,修路工具、民工食用粮、副食、蔬菜都是民工自己从农村无偿带来,运送供应的车辆,沿途一年四季不断。那些年,到处是“前方”,到处是“三线工地”。数百万吨的物资,必须在短期内运进二汽建设现场和铁路建设现场。而当初的交通状况是:大批物资经汉丹铁路运到丹江,或经汉江水路运到丹江、郧县后,再经丹土路、郧十路、老白路、石竹路运送到建设现场。襄渝铁路边勘测边施工,丹江口水库建设紧锣密鼓,境内原有公路远远不能满足建设的需要,十房公路还在修建,十堰没有直通竹山、房县的公路,这些情况势必影响三线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了加快三线建设,尽快改变交通闭塞的状况,老白公路、郧十路、丹土路、光房路的改扩建,同期上马,并延伸各县区际公路。汉江、堵河航道的整治疏通,码头、桥梁的建设,数条公路的扩建延伸,均同步进行。郧阳全区当时的劳力为70万人,每年都要拿出15%左右的劳力常年投入公路建设。正是:10万人修水库,10万人在筑路,10万人建二汽,剩下老弱病残治山沟(那些年,全国学大寨,到处治山、治水、治土)。因为缺少劳力,大片土地荒芜,粮食减产,农民饿饭。
郧阳:苦难而发着哲学之光的石头(8)
当年,放在鄂西北的工程都是国家的大工程,工程建设需用的木材,建设大军做饭取暖需用的烧柴,都是沿路就地取用,“择优而伐”不取分文。开挖武当山隧道,需用大量填塞木,就安排在均县的官山、盐池河区砍伐,需用多少砍多少,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砍。沿路民工、铁道兵需用烧柴,就在路基沿线数十里内砍伐。唯一的规定就是不砍桐籽树、花栎树等经济林,五年内砍了多少,简直无法统计,郧阳的百万亩秃山都是那时留下的。
那几年,修建铁路的铁道兵依秩到达郧阳,1969年4月选遣部队加民工一下子来了近5万人,全部由均县接待。均县丹江口镇、浪河、老营、六里坪住满了部队和民工。1970年10月至次年春,铁路建设大军陆续从郧阳经过,其中大部分是徒步行军到达工地,郧阳地区在丹江口至白河450里的公路上,根据到人规模、到时不定的特点,分设六个食宿接待站,四个茶水站,炊事服务人员250人,储存大量粮食、蔬菜、烧柴等物资,保证过境民兵吃饭、睡觉、喝水,共计接待32万人过境。
那几年三线工厂占用、道路占用、两个水库淹没,全区共减少耕地5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4,致使郧阳农民只剩下每人二分当家地。
当时仅在十堰地区范围的建设大军就10万多人,二汽建设全面开工后,十堰人口猛增至二三十万!这么多人要吃要烧,柴米油盐酱醋菜,哪样都少不了。特别是烧柴用量大,完全靠砍伐,已出现就近砍伐不到的问题,靠外地运煤,当时铁路不通,公路还在改造,没有多大的运载力,只有就地设法。经过钻探,发现郧县的叶大区储有大量石煤,就决定在此建立煤矿。当时从房县、郧县立即抽调民工7000人,进山筑路挖煤。石煤坚硬,热量低,烧用困难。但为了解决燃眉之急,也只好“石头当煤烧”。没有蔬菜基地,几万人没有菜吃,连咸菜都买不上。于是街上出现了大批卖红薯叶子的农民。一时就传出了“红薯叶子当菜卖”的轶话。
那几年,郧阳各级党政干部一方面要坚持日常工作,组织农民职工建设郧阳,一方面要以相当大的精力投入三线建设,真可谓两副重担一肩挑。那些年,正是“文化大革命”处在“夺权”高潮时期,很多干部都没有“解放”。他们晚上检讨、接受群众批判,白天仍然坚持工作,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肩负重任。他们忍辱负重,心力交瘁,但他们仍服从需要,到建设第一线,与民工同甘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