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朝纪事-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宾客们住最底层。看得出,这位道士虽然隐居山林,但非常喜欢结交各类社会名流和政治人物,平时他身边只有一位家僮时刻跟随。晚年他修习辟谷导引之术,传说年过八十相貌还像年轻人一样。
  有趣的是,他有一次做梦,梦见有佛来为他授记①,说他将成为“胜力菩萨”。于是,这位道士就来到阿育王塔下明誓,并受了佛家的五戒。也就是说陶弘景这位道士既通道术,也算是佛家的入门弟子,但他的身份仍然是一位道士。按照佛教受戒的规矩,受五戒②者必受三皈③,受三皈者,不可以再信受其他外道。而在这位道士的思想中,佛、道两家的思想很可能也被搅到了一起。所以他与佛教的和尚们也时有往来,相互交流。下面这首诗就反映了他与和尚交往、诗书唱和的情况:
  和约法师临支诗
  陶弘景
  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
  今日为君尽, 洒秋风前。
  他和所有的道士一样,喜欢研究神奇玄妙的事情。特别是在“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图产物,医术本草”等方面颇有成果,史书说梁武帝还服食过他炼出的金丹。他有一些道学著述,当中多杂有佛、儒两家的思想。梁武帝在雍州起兵的时候,陶弘景曾命弟子奉表来迎,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拥戴的表示。我们可以注意到梁武帝起兵时,响应者不光包括前朝的武将、文官,连那些隐居深山的修道者都作出这样的表示,可见大势所趋。
  据《南史》卷七十六记载,后来陶弘景书写谶言道:“水丑木”,为“梁”字。萧衍的反政府军打到新林时,陶弘景遣弟子“假道奉表”。后来听说萧衍集团正在谋划禅代之事,他便援引图谶,很多处都呈现“梁”字,于是令弟子进献“梁”字给萧衍。由此看来,后来萧衍定国号为“梁”,与陶弘景有很大的关系。此后登基仪式、祭告天地大概也少不了这位道士择吉日定良辰等“形而上”的决断。
   。 想看书来

店主的面目(2)
《梁书·陶弘景列传》中还提到,梁武帝即位后,想请这位高人出山辅政,几次下诏、极尽美言,但都被婉言谢绝。武帝对陶弘景更是优礼有加,每遇吉凶征讨等大事,都必上门请教。用史书上记载的话讲就是:“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因此陶弘景在当时得了个“山中宰相”的绰号,用我们现在的话讲,他就是梁武帝的“外脑”或“智库”。梁武帝还为这位道士炼丹搜集了大批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稀有原料。后来陶弘景还鼓捣出一种叫做“飞丹”的丹丸,颜色如同霜雪一样洁白,据说吃了能使人感到身轻,这大概是服药后产生的一种幻觉。武帝服用“飞丹”后,感到很灵验,就更加相信他。据《南史》卷七十六载,梁武帝每每接到陶弘景的书信,都要焚香拜读,简直把他当成了神仙。而这位“世外高人”,实际上也就成为梁武帝决策机构的成员之一。
  据《全梁文》卷四载,武帝即位第三年,突然改变主意,要弃道崇佛。我们没有证据证明他也遇到了类似阿育王羯陵伽之战后的苦闷①。据记载,梁武帝经过认真研究,认为佛教是唯一的“正道”,孔子、周公和老子都是佛的学生。也就是说儒家和道家的鼻祖们,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
  这种“中国式”的思维模式,令人感到费解。按照史料分析,释迦牟尼比老子小6岁、比孔子大14岁②,他们应该属于同时代的人。若说孔子曾在学问上请教过老子,还有些道理。如果说当时中国的两位圣哲曾游学印度,或说释迦牟尼曾跋山涉水来到中华大地,教化两位中国学生,显然很荒唐。
  从佛学源流上看,在释迦牟尼时期,佛教在印度还只是地区性的宗教,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学术理论。它被推向国际,是释迦牟尼灭度200多年后,阿育王时代的事情。众所周知,古代中、印由于天然的地理屏障,文化与经济交往都须通过西域。事实证明,佛教最早是由西域的“胡人”③传入的。可以说,传入中国的,是已经西域化了的佛教。我们知道,中国人最早接受的“金人”(佛像),是一种佛教受希腊宗教艺术影响的产物,并非印度的原产。原始佛教没有造像的习俗,这一习俗起自公元1世纪的犍陀罗(现今的阿富汗境内)地区。从没有偶像,到偶像崇拜,既然这一过程可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那么隐藏在偶像背后的崇拜形式,一样可能受到西方宗教的影响,只是个程度大小的问题罢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汉末传入中国的佛教就一定是纯粹的印度传教。而很可能是在某种程度上西域化了的佛教。
  佛教通过西域传入中国的时候,无论释迦牟尼,还是老子、孔子都已经作古几百年了。周公的生卒年代,则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也就是说,他老人家早在释迦牟尼出生前约500年就已经作古①,说他是释迦牟尼的学生,就更加荒唐可笑。如果这种说法,在缺乏历史及时间概念的古代印度出现是可以理解的,出现在历史观念极强的中国,则完全可能是有意识地附会或神化。
  既然将老子、周公和孔子的地位都降格成了学生,那么,当然不如直接去请教老师更好。因此,梁武帝首先宣称自己要“弃迷知返”,放弃儒、道学说,彻底皈依佛门。但我们注意到,就在他公开宣誓彻底皈佛的同一年,他与以往的君王们一样,亲自主持,按照儒家正统的方式制礼作乐,忙得不亦乐乎。这似乎与他对外公开宣称的放弃儒、道,皈依佛门的说法自相矛盾。
  根据《广弘明集》卷三十的记载,我们知道,梁武帝在国家政治方面,采取的并非纯粹的佛教学说,而是三教并用、三教同源。他并没有像他自己所说的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放弃儒、道而专心“佞佛”。相反,他正在费尽心思欲图将儒、释、道三家的理论彻底搅和起来,使这个面目全新的学说为自己的王朝所用。
  但是追根究底,武帝并非三教同源之说的鼻祖。在此前早些时候,道家们就首创了这一学说。所不同的是,他们都心照不宣把老子包装成为三教的“总教头”,其代表作就是《老子化胡经》。在这部经里,老子教化孔子在先,西越流沙到印度教化释迦牟尼在后(后来也有说老子直接化身为释迦牟尼),换句话讲,孔子和释迦牟尼继承了老子的学说,都是老子的学生。这部出自中国人特有“智慧”的著作,促使佛、道之间由强词夺理的“口水战术”,直接升级到具有理论高度的“造经战术”。
  

店主的面目(3)
说起这部《老子化胡经》的诞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西晋时,有一位帛法祖,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僧人,他自幼出家研习佛法,后来以讲经为业。当时有一位叫做王浮的道士,与他就佛、道二教的高下问题进行辩论。这位能言善辩的道士,竟然不是帛法祖的对手,几次交锋均败下阵来。为此,不服输的王道士,心里积压了一股难以名状的邪火。既然在“口水战”中没能捞到便宜,索性拿起笔杆做刀枪,一样可以达到“隔山打牛”的功效。于是他“弃口从笔”,绞尽脑汁诌出这么一部粗俗不堪的《老子化胡经》。这部伪经,曾一度风靡当时学术界,一时间,道士们也为此感到扬眉吐气。
  其实,王浮造作的这部伪经,也并非完全缺乏依据。因为“老子化胡”之说,早在汉末就已经出现,只是那时仅仅停留在传说的层面。而此时的王浮,因为与帛法祖辩论失败,一气之下,干脆把它整理成一部之乎者也的美文,以“经”的形式将其推入大雅之堂。这在重视经文传承的中国人看来,其信用度简直不亚于一张“信用卡”的价值。但是,伪经终究是伪经,很难站得住脚,帛法祖等人很快行动起来,明真相、揭老底,王浮的把戏很快被拆穿,这部《老子化胡经》最终被贴上“伪经”的标签。
  有趣的是,随着历史的延续,这部伪经不仅没有被人们遗忘,反而在历次佛、道斗争中,被道教信徒们当做“重磅炸弹”反复使用。这样一来,经历了历次斗争经验的积累,佐料越添越多,内容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到了唐代后期,《老子化胡经》由原来的一卷,被扩充为十卷,并堂而皇之地被收入道家的权威经典集成《道藏》中。
  佛家自然也不甘落后,他们依据当时的一部《清净法行经》的内容,勇敢地扯起佛教为三教源头的大旗。可笑的是,《清净法行经》同样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