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朝纪事-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匍匐在地山呼万岁,其声震天撼地。一番折腾之后,一个叫做“梁”的朝代在南中国诞生了。
  即位后的梁武帝,没有忘记他的先辈。他首先追尊先父为文帝、追尊先母为献太后,追封他死去的前妻郗氏为德皇后,追赠其兄萧懿为长沙王,谥号为宣武。
  从追尊亡父为文帝而自称武帝这件事情上看,萧衍比魏文帝曹丕做得漂亮多了。当年曹操去世后,曹丕世袭汉丞相位,也凭战功逼迫汉献帝“禅位”,改汉为魏。曹丕自称魏文帝而追尊其父曹操为武帝。文、武听来似乎差别不大,但在古代,文治与武功则略有高下,文治明显高于武功。在周朝的第一位统治者周武王登基后追尊其父为文王这件事上,便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这一传统观念。从这个细节上看,梁武帝即位之初,就很注意按照“惯例”行事,试图尽量“中规中矩”。
  仔细想来,梁武帝的代齐“禅位”,也算是循规蹈矩。“禅位”并不是他的独创。因为自东汉后期起这种听来冠冕堂皇的政变活动,就像乌云一样时刻笼罩在每位帝王的宝座之上,“禅位”几乎成为一种改朝换代的重要手段。说它是一种时尚,可能不够严肃,但说它是一种低成本权力再分配的运作方式则不为过。这种方式,特别是在当时南中国那些短命的王朝兴衰更替的过程中,几乎毫不例外地被使用着。正如梁武帝在他的登基大典上祭告天地时所说:“天命不于常,帝王非一族。唐谢虞受,汉替魏升,爰及晋、宋,宪章在昔。”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因为皇天的授命不同,所以自古帝王就不是一家一族的专利。尧禅位给舜,汉被魏取代,后来晋、宋也都是照章办事,所以我代齐禅位是有章可循的。原本听来并不高雅的“篡位”活动,在武帝的登基“宣言”中不仅被美化为承天命,而且是依旧制,这样一来,武帝居然是步步踏在“规矩”之上。
  据《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五记载,因为是“禅位”,梁武帝贬齐和帝为巴陵王,并准备将南海郡改名巴陵国,把这块蛮荒之地封给这位“谦逊”让位的前朝废帝。这原本是一件非常冠冕堂皇的事情,但此时已经官居尚书仆射的沈约却警告说:“从前魏武帝(曹操)说过‘不可慕虚名而受实祸’!”梁武帝闻听此言,深以为是,随即改了主意。公开杀戮前朝废帝,显然是不得人心的,这需要秘密进行。一天,带着重要使命的使者,来到姑熟,向萧宝融献上生金。这位还处在少年时期的前朝废帝,原本已经交出了自己手上的那点可怜的权力,一心一意地想做大梁的子民,没想到等来等去,等到的却是索命的生金。萧宝融倒是有些骨气,对来人说:“我死不需要吞金,饮酒即可!”然后将自己灌得烂醉如泥,由来使杀死。
  

篡位需要“大智慧”(3)
后来官方发布消息说巴陵王系暴病而死,并被追封为“和帝”,进行了高规格的厚葬。这位“巴陵王”死后倒是恢复了自己的帝号,也算死得光荣。然而,历史却又在梁武帝的脸上,抹了一笔重重的灰色。
  即位后的梁武帝还算明智,鉴于前朝的经验,对于齐宗室的其他成员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即位后的某一天,他曾召见两位前朝的皇亲,对他们说:“要得天下,光凭借武力是不够的,还要有运气……所以有天命的人不会为人所害。我拿下建康后,很多人劝我杀掉你们以除后患,如果我当时这样做了,不会有人敢说个不字,但我因为看到东晋以来禅代之际,相互屠杀有伤和气,这样使国祚不能长久,何况我们萧姓原本是宗亲,虽然出了五服,但却是同宗同族,我的父亲还曾效命、辅佐过齐室,可谓同甘共苦、情同一家,我怎能视你们为陌路?你们兄弟二人如有天命,非我所能诛杀,如果没有天命,又何必杀你们呢?……你们现在仍然是我大梁的宗室,我会坦诚相待,希望你们也不要见外。”接着,武帝还有意撩拨了一下他们敏感的神经,他说:“明帝(萧鸾)上台后,大肆诛杀高帝和武帝的子孙,使得你们的家族遭殃,我起兵不仅自雪家耻,也为你们弟兄报了仇,如果建武(明帝的年号)年间你们兄弟能够成事,我哪有不拥戴的道理呢?我是取了明帝家的天下,而不是你们家的天下。”
  这番表白,虽然振振有辞,但并不能使人们忘记出身皇族旁系的明帝得以登上帝位,正是因为萧衍的大力协助。而此时这等“功劳”,对于萧衍今后的“政治生涯”已经毫无用处,相反,还会成为终身跟随着大皇帝的“拖油瓶”。所以敏感的萧衍,自然要在这件事情上大费一番脑细胞。他明白,作为当今皇帝,狠狠地诅咒一番前朝杀人不眨眼的当政者,肯定能为自己赢得好分数,倒打一耙,是收买这些齐家宗亲的好手段。果然,兄弟二人对这些话心悦诚服,感激涕零。武帝不光口头安抚,还采取实际行动,安排前朝皇亲16人出任梁朝官员。据说,这些被武帝优待的齐室宗亲,因为心怀感激,处处谨慎小心,夹着尾巴做官,反而比本朝的那些皇亲国戚出色得多,其中几位还以才能与官德而知名。
  这种宽容也曾给新兴的南梁帝国带来一些危险。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五记载,武帝登基不久,前朝东昏侯的一些旧臣孙文明等人,就曾发动过一场未遂政变。这些人曾是东昏侯的宠臣,虽然得到梁武帝的赦免,但心中却始终感到不安,也许是因为他们在东昏侯时期,做过什么至今未被披露的龌龊事,以至他们感到坐卧不宁。一天夜里,他们集结了几百人以运送芦柴火把为名,夹带大量兵器从南北掖门进入皇宫,一场暴乱开始了。
  暴乱者焚烧了神虎门、总章观后闯入卫尉府,杀了卫尉,武帝的亲戚兼重臣张弘策也遭不测。当值的近卫军由于人数较少,有些抵挡不住。当时梁武帝一身戎装坐镇前殿,非常镇定地说:“反贼们夜间来袭,是因为他们人数不多,天一亮他们就会逃走。”于是他命手下击鼓求援。果然,鼓声一响,京城的军队立即赶来解围,最后反贼全部被诛杀。值得注意的是,武帝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他即位以来的做法,这位皇帝始终没有像前朝的明帝与他的儿子东昏侯一样草木皆兵地大开杀戒。
  

店主的面目(1)
梁武帝信佛,有一个很长的过程。他本来就是一位学贯古今的文化人。早在出道前,不光精通儒、释、道三学,诗文更是堪称当时一绝。在他年轻的时候,当时的齐宰相竟陵王萧子良,曾在建康城外的鸡笼山开西邸,相当于半官方的文化沙龙。这位萧子良除是一国之宰相外,本身也是一位有素养的文人,向来广召名人雅士,很快使这里成为名符其实的学术中心。萧衍与当时著名文人沈约、谢、王融、萧琛、范云、任、陆等经常聚集在这里,被称为“八友”。由于学识与地位的原因,他们也成为这个沙龙里的活跃分子和灵魂人物。
  梁武帝是一位多才多艺且勤奋好学的人。史书上说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谶,卜筮占决,并悉称善”!由此看来,他不光在正统的学问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还是一位下棋的高手,同时对“阴阳纬谶,卜筮占决”之类的“方术”也很有研究。这很符合当时文人士大夫们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也是他后来对佛教进行改造和变易的思想基础。就是这种文人气质,使他在少年的时候,就喜欢结交那些著名的学者、高僧、道士们,并深受浸染。他本身很好学,又有读书破万卷的阅历,所以深得三家学说的精髓。但他一直以来还是比较重视道家的学说,并成为道家的门徒,在担任雍州刺史的时候,他就与茅山道士陶弘景交往甚密。这种对道教的信仰一直持续到他即位以后。
  《梁书·陶弘景列传》提到,陶弘景原是前朝南齐的一位官员,传说他曾受习东阳道士所传的符图经法,36岁时辞去官职,遍游名山,收集古代医书,寻找仙药,成为一名职业道士。此外,他在医学方面也很有研究,还有著述传于后世。他还整理了杨羲、许谧等人的学说,编撰了《真诰》一书,成为后来道教上清派一系重要的教史资料。过去在官场上的历练,使他为人圆通而谨慎,头脑清楚、说话简洁。后来他在茅山建筑了一座三层楼,自己住在最上层,弟子们住在中间,宾客们住最底层。看得出,这位道士虽然隐居山林,但非常喜欢结交各类社会名流和政治人物,平时他身边只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