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荨M保鞍蚕ⅰ焙汀按笙摹保ㄕ馐俏髑ê笕谌際ellenesBactria之后的“大夏”)作为葱岭以西的大国,也开始出现于中国历史的记载之中。它们并行发展着,后者因受到“世界商路贯穿之影响而变得富有”[86],而且它极力培植这种来自东方和东南方向上的商业交往,力图开拓通向印度海岸和中国内地的交通[87]。
巴克特里亚的势力是否达到了葱岭以东的地区,争议很大。但根据斯特拉波(Strabo)的最早记载:“‘(希腊人)将他们的领土扩至赛里斯(Seres)和弗里诺伊(Phrynoi,即匈奴)……’这里他也许指的是,在中国极西部的塔什库尔干的这个巨大市场是处于巴克特里亚人的影响之下,也许是出于商业上的原因,在此驻军以防塞种及其他游牧部族的侵害。”[88]汉朝政治和军事力量覆盖塔里木盆地四邻地区之前,在昆仑山北麓至帕米尔一带的古代部族,以及伊塞克湖北的古代塞种民族,与巴克特里亚的接触是比较频繁的。这种接触也有战争与和平的两面。西方历史资料中多次提到,亚历山大及他的继承者们不得不分出很大的力量去对付来自北方蛮族的进攻[89],以及中国古代游牧族的西迁彼地等[90],说明了战争的一面。但历史事实也表明,这一地区相邻国家和民族,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一样,“和平的关系比战争关系长久得多”[91]。巴克特里亚所依赖致富的国际贸易,以及它在传播西方古典文明方面的事迹,有力地表明古代中亚地区各民族和睦共处、互通友好的关系。中亚各游牧部族和城郭,较多地沾染上希腊社会生活之古风,应该是受到巴克特里亚的重要影响。即使这种影响达到了葱岭以东至昆仑山北麓一带地方,甚至承认巴克特里亚希腊后裔可能在中国古代西陲地方驻足,也无损于中国历史的光辉,因为交流和传播文明总是双向的,而且纯洁性并不能成为任何历史的一种优点。
《史记·大宛传》记有巴克特里亚保留着“王死则更铸钱”的西方传统,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贵霜帝国时代。从钱币学研究的成果中可以容易地了解到巴克特里亚王朝的更迭情况。公元前2世纪初,巴克特里亚经历了其最后一名有作为的君主的统治,他便是弥兰陀王(Menander)[92]。他的辖区无论是地域上还是经济繁荣上都超过了他的前任[93],他的向北推进显然是为了占有与中国的贸易,而征服印度河口地区则控制了通往波斯湾的商路[94]。据《弥兰陀问经》(QuestionsofMenander)载,在巴克特里亚有一大贸易中心城镇,名叫Sgala,这里“依山傍水,园林遍布,湖塘毗邻,得天独厚。建筑工匠,技艺巧善。人民安泰,仇敌全无……街道市场,纵横交接。珍贵货品,充斥商栈,……大象马匹,车辆行旅,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各方教首,云集于此”[95]。不久后张骞访问“大夏”,见到蜀布、邛杖,很可能就是在这个城市。斯特拉波这样估计:如果弥兰陀继续东进,“他定能征服比亚历山大更多的国家”,遗憾的是,这位君主的死,成为巴克特里亚王朝衰亡的起点[96]。其后,经过一个不太长,但动荡激烈的历史过渡,这个多民族的国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虫←工←桥书←吧←
第34节:第3章两汉时期的西域社会与中西交通(13)
弥兰陀王朝时的中亚,是游牧部族迁徙动乱的时期,其根本原因在于匈奴与中原关系的变化,已见前述。故居在且末到于阗一带的古族大夏[97],此时受到严重冲击,发生西迁。他们过葱岭,与北方塞种部落混合,并且受到月氏第一次西迁的影响,继续向西南方向的巴克特里亚移动。巴克特里亚抵挡不住这股民族迁移潮流的冲击,终于陷入混乱,成为一个更复杂的、多民族共居的特殊地区[98]。
这一时期的巴克特里亚对于中西交往史有特殊的影响。自亚历山大东侵以后,希腊人占据了国家政治统治的各个层次,使之产生了浓厚的希腊化色彩,以后又受塞琉古王朝的影响,以至于在这块土地上,都市建设模仿希腊的形态,希腊移民及他们的后裔使用希腊的语言,希腊的制度、宗教、艺术、经济、风俗,在这里找到了滋生的沃地。尽管这时(公元前2世纪中期)巴克特里亚陷入内乱,南下的大夏及塞种部族不断拥入,但古代伊朗民族的历史背景和希腊化时代传入的较为先进的文化,却使这些人数众多的南下部族渐渐地受到同化,巴克特里亚依然是一个具有伊朗和希腊双重色彩的地区,外来民族只给它增添了交往和贸易的便利,并未明显地改变这里的传统基调。
大月氏的第二次西迁,是从伊犁河谷出发,沿北方塞种拥入巴克特里亚的路径进行的。《汉书》记载:大月氏初入大夏时,“大夏本无大君长(此当属弥兰陀王死后时期——笔者注),城邑往往置小长,民弱畏战。故月氏徙来,皆臣畜之,共禀汉使者”。实际上这时月氏与汉并无直接交往,这只能说明在巴克特里亚人心目中,月氏是中国的一部分。大月氏与原河西古老部族(如乌孙、康居)同俗,其大臣官号为翖侯[99]。这也从侧面证实大月氏是由东方西迁而至的。大月氏进入巴克特里亚后,分为五个翖侯部落,占据了巴克特里亚的广大地区。《汉书》对五翖侯所在位置距都护的里数记载不甚准确,方位也较混乱,致使他们的所在地点多不可考[100],成为一个模糊不清的历史问题。但从整体着眼,他们占据的地方当在今阿富汗及巴基斯坦北部,其中又以今喀布尔附近的贵霜部为最强大。
正如以前北方南下的塞种部落、西迁至此的大夏种族均未能抛弃西方的历史遗产一样,南侵的大月氏五翖侯部落,也无力改变巴克特里亚固有的文化传统。后来建立的显赫一时的贵霜帝国的社会特征,证明了五翖侯时期的巴克特里亚,不过是一个以伊朗和希腊古典文明为背景的,汇集了印度、中国文化特质的过渡性社会。而贵霜帝国则比以前任何时期都包含了更多的种族和部落,它继承了这个地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全部优秀文化潜质(包括希腊的、印度的、帕西亚的、北方塞种的和中国西部少数民族的),而不是像某些西方史家所说的那样,月氏像瘟疫一样地几乎毁灭了这里的一切,使“希腊统治在阿富汗消失了,亚历山大征服的最后残余被一扫而光,安息的统治被一度动摇”[101]。
经过五翖侯时期的过渡,月氏人的部落变得更加强悍和组织严密了。公元1世纪中,贵霜翖侯丘就却(KujulaKadphises)统一了五翖侯的分裂社会[102],并使巴克特里亚最后一个希腊裔的君王Hermaeus心悦诚服地归顺于丘就却的统治之下[103]。后者遂于公元50年左右“自立为王。国号贵霜”[104],并趁势“侵安息,取高附地”[105],其后又灭濮达、罽宾,悉有其国。丘就却的继承人阎膏珍(WimaKadphises)[106]更臣服了北印度,以至于使帝国达到史称的“最为富盛”的时期[107]。
贵霜帝国的经济与文化,比该地区以前任何时期都繁荣,尤其是在迦腻色迦(Kaniska)年代(约公元2世纪初)[108]。帝国的社会形态,不必详述,这里只探讨它的经济文化与中西交通的关系。
贵霜是建立在希腊化巴克特里亚基础上的、多民族混杂的奴隶制度国家。它的地理位置正当中西商道的中部(姑且不论它的兴起与这条商路的开拓和繁盛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公元1世纪时的希腊地理家托勒密,记载当时旅行家们沿东西商路到达中亚的许多情况,一位名叫马利奴斯者说由幼发拉底河渡口到中亚石塔,再往东可至赛里斯国,往南即印度之地[109]。此外还有许多历史记载表明,通过贵霜境的,还有北经花剌子模(Khwarism,在今咸海南部)和奄蔡(Aorsi,在今里海东北至顿河下游)连接古代东欧地区的草原交通,加上北部西徐亚部族均善远距离贸易,这样,便使贵霜成了东西、南北两大贸易路线的交汇之地。
BOOK。▲虹桥▲书吧▲
第35节:第3章两汉时期的西域社会与中西交通(14)
这种形势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贵霜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固然可追溯到亚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