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以上引文分别见于《汉书》之《文帝纪》、《景帝纪》、《食货志》。
[3]以上分别见于《盐铁论》中《通有》、《本议》篇。
[4]《汉书·食货志》。
[5]《汉书·高后纪赞》。
[6]《汉书·刑法志》。
[7]《汉书·高帝纪》。
[8]《汉书·景帝纪》。
[9]《汉书·高帝纪下》。
[10]《汉书·哀帝纪》。
[11][12][13][14]《汉书·食货志下》。
[15][16]《盐铁论·水旱》。
[17][18][20]《盐铁论·本议》。
[19]《盐铁论·力耕》。
[21]《盐铁论·杂议》。
[22]《后汉书·乌桓鲜卑传》。
[23]《汉书·叙传上》。
[24]据《汉书·酷吏传》载,武帝幸甘泉,至以道不治而杀义纵。
[25]详见谷苞:《河西四郡新农业区的开辟是丝绸之路畅通的关键》(《西北史地》1986。1)。
[26]《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6年),464页。
[27][35]《史记·货殖列传》。
[28]《郑州古荥镇汉代冶炼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8。2)。
[29]《河南汉代冶铁技术初探》(《考古学报》1978。1);华觉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特色及其形成》(《科技史文集》第三辑,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
[30]参见杨式挺等:《简明广东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71页。
[31]《史记·南越列传》。
[32]马长寿:《北狄与匈奴》(三联书店,1962年),62页。
[33]《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1978。3)。
[34][36]《汉书·食货志》。
[37]Archin,F。R。(ed)ArchaeologyofAfghanistan(London,1978)p。241;p。247。
Mac。Dowell,TheWeightStandardsoftheGo1dandCopperCoinagesNumismaticSocietyofIndia(Bombay,Vol。22,1960)pp。63~74。
[38]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7页。
[39]《汉书·西域传》。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157页。
[41]夏鼐:《我国古代蚕、桑、丝绸的历史》(《考古》1972。2)。
[42]《汉书·贡禹传》。
。▲虹桥▲书吧▲
第21节:第2章汉代社会对外开放的经济基础(11)
[43]《汉书·张汤传》。
[44]扬雄:《蜀部赋》。
[45]《华阳国志·蜀志》。
[46]《嘉峪关画像砖墓》(《文物》1972。12)。
[47]吴荣曾:《和林格尔汉墓中反映的东汉社会生活》(《文物》1974。1)。
[48]《后汉书·朱晖传》。
[49]《后汉书·南蛮传》。
[50]赵翼:《二十二史割记》卷三《汉多黄金》。
[51]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411页。
[52]《后汉书·袁安传》:“供给南单于费直岁一亿九十余万。”有人疑“十”为“千”误。
[53]两汉与外族以丝绸通聘交往、馈赠来使,史书记载极多。仅以汉朝给匈奴赏赐为例,略举如下,以备参考。
①《汉书·匈奴传》: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单于正月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赐以冠带、衣裳、黄金玺、戾绶……衣被七十七袭,锦绣绮缯杂帛八千匹,絮六千斤”。
②《汉书·匈奴传》:“明年(公元前50年),两单于俱遣使朝献,汉待呼韩邪使有加”。
③《汉书·匈奴传》:“明年,呼韩邪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百一十袭,锦帛九千匹,絮八千斤”。
④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单于入朝,“加赐锦绣缯帛二万匹,絮二万斤,它如竟宁时”。
⑤“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单于来朝,……加赐衣三百七十袭,锦绣缯帛三万匹,絮三万斤,它如河平时”。
⑥《后汉书·南匈奴传》: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秋,南单于遣子入侍,……诏赐单于冠带、衣裳、黄金玺、戾绢绶,……黄金、锦绣、缯布万匹,絮万斤”。又送“缯千匹,锦四端”等物,“缯綵合万匹,岁以为常”。“岁以为常”之外,公元52年、55年、143年等,东汉政府均以巨量丝织品赐赠匈奴。
[54]《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167页。
[55]《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364页。
[56]《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102页。
[57]《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2页。
[58]《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486页。
[59]《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506页。
[60]高敏:《试论汉代抑商政策的实质》(《郑州大学学报》1963。3)。
[61]《汉书·贡禹传》。
[62]《潜夫论·浮侈篇》。
[63]《盐铁论·力耕》。
[64]朱杰勤:《汉代中国与东南亚南亚海上交通路线试探》。又,梁启超有说谓“汉代黄支,即《大唐西域记》中西印度境之建志补罗国”。翦伯赞较为谨慎之说也认为已程不国在今新加坡以西。
[65]《西汉南越王墓发掘的初步报告》(《考古》1983。4)。
[66]沈福伟:《两汉三国时期的印度洋航业》(《文史》第二十六辑)。
[67]辛哈·班纳吉:《印度通史》(商务印书馆,1964年),82页。季羡林指出:公元前4世纪印度史书中的“峤奢那”(Kauseya)即蜀丝,“支那帕塔”(Cinapatta)是“成捆的丝”(《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56~163页)。
[68]陈茜在《川滇缅印交通初探》(《中国社会科学》1981。1)文中以为“蜀布”即丝织品;武敏(《吐鲁番出土的蜀锦研究》)也持此说。但大夏市场上的“蜀布”若是一般的中国丝绸,则很难分辨出是何地所产,张骞只能获得“缯帛”之类的印象。若是当时闻名于中原各地的“蜀锦”,张骞也不至于误认为是“布”。况且汉代蜀地盛产苎麻,布的品种也很多,如《说文》:“縴,蜀细布也”;《盐铁论·本议》:“齐阿之缣,蜀汉之布”;《蜀都赋》云:“黄润(即细布)比筒”,“布有橦华。”《后汉书·西南夷传》记哀牢“知染采文绣,罽帛叠(即花布),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当时西南地区生产的斑布、兰干布、白越布、黎单等,都很有名,而且质量可与绫锦比美。这种特产,价格便宜,产地又当西南夷道,流入西域,是很自然的。
[69]杨建新、卢苇:《丝绸之路》,9页。
[70]胡四维(A。F。P。Hulsewe)认为:“汉朝向中亚扩张只有一种动机,即希望阻止匈奴人的入侵”,并断然宣布汉代的对外贸易“从来也不是汉朝向中亚扩张的动机之一”。详见其《汉代丝绸贸易考》(《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11)。
。←虹←桥书←吧←
第22节:第3章两汉时期的西域社会与中西交通(1)
第3章两汉时期的西域社会与中西交通
古代之西域,本是一个很模糊的地理概念。西汉时代的西域,一般指张骞出使途经的地方;东汉时则多指班超经营的区域。但实际上两汉对外交往已经远超出这个狭义的范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至乌孙,以当地人为向导,分道遣使继续西进,抵身毒及安息国都。当时已有关于“犁靬”的传闻记载。这样,“西域”的意义,便扩大到了伊朗高原以至于希腊人故地了。又,《后汉书》、《魏略》中的“大秦”,更在极西之地。甘英奉使西行,欲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