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宣怀家族-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易得,一将难求”,“铁政关系制造,各国视为强弱关键,中土仅此一厂一矿,若为大局计,似未便听其蹉跌也”,李维格是位铁厂之“将”,岂能随意搁置?
  李维格果真不负厚望,考察国外各厂后,经总结和对比,终于找出了汉阳铁厂炼钢技术上的症结。原来中国国产钢材易脆、易断裂的原因是矿石含磷太多,因而在冶炼的过程中,就理应采取去磷法。而汉阳铁厂当年由张之洞举办时,却忽略了这样一个关键性的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机炉,都属使用酸法,这么一来,不仅不能去磷,反而情况更糟。这一南辕北辙式的战略技术错误,使中国的钢铁工业“糜去十余年之光阴,耗尽千余万之成本”,损失惨痛之极。原因自然是自己不懂技术,只好相信洋人,而洋人的技法竟如此不可靠,谁知是“挂羊头卖狗肉”,还是根本就在故意扰乱、阳奉阴违,依据背后人的指示在行事·事过一百年之后来看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连李维格这个非内行都能解决的问题,难道那些内行的洋技师真的解决不了·无论是张之洞还是盛宣怀,当初都是花重金聘用他们的,然而问题真正的解决,还是盛宣怀派李维格出洋之后,才弄清了真相。中国钢铁工业起步之艰难,由此可见一斑!
  李维格一行赴欧考察,“方若夜行得烛”,情况一目了然。他回国后立即向盛宣怀建议,购置新机,改造旧炉,将原来的贝色麻酸法废弃,改用马丁碱法之炉,同时改进工艺,以去磷质。这样,就使“十余年未解之难题,一朝涣然冰释”。从李维格回国酝酿购置新的设备到炼出合格的钢材,实际用了五年时间,距盛宣怀接手办汉阳铁厂,已耗去十一年光阴;距盛宣怀第一次到湖北找煤办矿,已经三十年过去了……拿出了真正合格的钢材,汉冶萍才算真正站住了脚根。于是,汉冶萍费劲千辛万苦,于1909年正式挂牌宣告成立。编制上改督办为总理,盛宣怀出任第一任总理,李维格出任协理。后来担任过汉冶萍公司经理的浙江兴业银行老板叶景葵先生,曾撰文总结过汉冶萍的曲折经历。
  中国人积三十年之沉痛经验,方炼出了第一炉真正合格的钢铁,建立了第一个集煤、铁、钢于一体的大型联合钢铁企业,掀开了中国近代钢铁史的第一篇章,盛宣怀的高兴劲儿真是无以复加。他亲自赶到湖北去验视新钢,“居然媲美欧洲,东西人来阅者,皆称中国亦能做到如此,真出意外,洋报称羡不置”。他还赶到萍乡煤矿,乘“大槽”入井下,又乘电气车在矿井下行走四里许,亲自从井下抱起一大块煤块而出。出井后又见“荒山十里,炉厂如栉”,自忖明年以往,大利将见,“商股争投如水趋壑,二千万元已操左券。”其兴奋之情,可以想见。事情办到了这个份儿上,他总算尝到了钢铁带来的一丝甘甜。
  汉冶萍后来的情况确如盛宣怀估计的那样,情况一天天好转:汉阳铁厂出铁从原来的每年二三万吨,上升为十万吨以上,钢产量从一万吨左右上升为六万吨;大冶矿石从十几万吨发展为四十万吨;萍乡煤矿从二十万吨发展为六十万吨,焦炭也相应地提高了产量。由于钢铁材料质量的提高,1909年,汉冶萍接到的订单猛增,铁路、桥梁、轨件均来订货,且有应接不暇之势。
  1909年的中国,距辛亥革命只有两年了。两年后辛亥革命爆发,盛宣怀逃亡日本,差不多一年后才回国,汉冶萍经历了一场来自政治因素的剧烈动荡。日本人趁中国之乱,想方设法涉足汉冶萍,加上重工业发展中本身固有的种种矛盾和困难,汉冶萍——这盛宣怀亲手“抱大”的心肝宝贝,直到1916年他离开人世,依旧是一块无法痊愈的心病。
  

第四章 力挽中国(1)
人在商界而鞭辟中枢
  1900年(庚子)是百年来中国最“热闹”的年头之一。
  这一年盛宣怀正在全国铁路总公司督办的任上,还是汉冶萍公司、中国电报总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的老板。一般情况下,晚清政坛上的事是轮不到他管的,他肩上那些“富强要政”已经把他忙得够呛了。但是有时候你不管政治,政治还是要来管你的。眼看北方“拳乱”日起,把他费尽千辛万苦建起来的电报、电话、铁路等设施,一阵旋风似地刮得乱七八糟了。在眼看大局愈发不可收拾的时候,他必须出来“突出”一下政治了。
  这年春天他接到上谕,要他去北京与聂缉槼会同总税务司赫德,照会各国公使,着手修改税则事宜,争取能够通过增加进口物品税收的办法,来对付因甲午战败带来的巨额战争赔款。
  这年五月,北京城里已经有义和团活动的踪迹,马路上时常可以看到义和团的揭贴,在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等地,义和团已成如火如荼之势,烧教堂、杀二毛、拔电线杆、掀翻铁路……凡是有洋人和洋货的地方,大都遭了殃。各国不断向北京发出警告,部队正在集结、进发。
  要命的问题是,朝廷内部对于“抚团”还是“剿团”的立场长时间不能确定,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慈禧太后忽左忽右,久无定论,督抚大员无法作为,就使得局面越来越乱。以慈禧太后身边的几个“载”字辈的满族亲贵(即载勋、载漪、载濂、载滢,后人称之为西太后身边的“四人帮”)为基干,还有大学士刚毅、大学士徐桐父子、甘军首领董福祥、前任山东巡抚毓贤等,都是力主“抚团灭洋”的“好汉”;而以兵部尚书、汉族大臣徐用仪、光禄寺卿袁昶、吏部侍郎许景澄,以及东南一带的封疆大吏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等人,则是主张“剿杀拳匪”,和平解决教案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力争在一个稳定的环境里,师夷之长,加强“新政”,壮大自己。
  在此性命交关的紧急关头,老奸巨猾的军机大臣、老佛爷的心腹之臣荣禄却“生病”了,闭门不出,也就不需表态。
  这种复杂的局面,精明的盛宣怀在一旁洞若观火,尤其荣禄的态度不明,使他“轧出苗头”,预感到京城将出大乱,于是赶紧收拾行囊,携带家眷,向朝廷奏明“前往上海考察货物时价”,匆匆赶回上海。
  盛宣怀毕竟是清廷的忠臣,他家三代受恩于清廷,在此危难时刻,必然以“执政党”的利益为重。于是,他心急火燎地飞驰函电,请求中央赶紧抓住时机,加紧围剿,勿使事态滋蔓。他向两江总督刘坤一通报情况:“拳匪二十九、初一将涿州至卢沟桥丰台铁路车站机厂全行焚毁……”又向朝廷建议:“必须临以纪律严明之大军,方易解散了结。否则养痈成患,滋蔓难图。地方受害,何止铁路!”他又向荣禄等大帅建议:“凡聚众持械,即准格杀,以免统将误会,袖手失机”;津城市教堂三处被毁,聚众不散,病在不肯杀人!”
  他甚至直接电奏皇上:“今匪患已著,若再姑容,恐各省会匪愈炽,内外勾结,或有举动,更恐各国推广保护使馆之议,派兵分护商埠、教堂、铁路,何堪设想!……似宜趁各省土匪尚未联合,外人尚未启齿,即就现在有力,克期肃清畿辅,消外衅而遏效尤。”他还劝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应当尽快主动将“剿拳”、“护洋”的方针照会各国事务衙门,要让他们知道,朝廷已经在派兵剿匪了,并无姑息,以堵洋人的嘴。一旦外衅内乱相因而至,大清王朝危若累卵,后果将不堪设想!也就是说,盛宣怀在五月初九那天的电奏中,就已经预见到了八国联军登陆入京的一幕。

第四章 力挽中国(2)
这期间,由于慈禧太后的怂恿姑息,北方的局势一发不可收。京津地区的电线杆全被拔起,电线全被拉断,北京与外界的通讯联络完全中断,琉璃河、长辛店、丰台一带的铁路也全被破坏……朝廷的圣旨只好依靠古老的“八百里快骑”往济南传送,再通过坐镇济南的袁世凯与各地联络。李鸿章这时身在广州,手段也不低,他派大儿子李经方前往济南,与袁世凯共济时艰,济南就成了临时的情报指挥中心。
  北方的战火使上海的经济遭受了巨大损失,各地在上海转口的货物无法运出,轮船招商局的营业额不及平时的一半,江海关的税行到了门可罗雀的地步。更为严重的是,英国人已经把三艘军舰分别开到了汉口、南京和吴淞口,以防不测,还放出舆论,一旦形势需要时,英国将出兵占领江阴炮台、江南制造局以及整个吴淞地区。
  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