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宣怀家族-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数年后盛宣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发迹后也在故乡大兴土木,在常州周线巷建起了前后十一进的大宅院。盛家在常州的两处豪宅相距不过百米,重檐叠嶂,钩心斗角,时人莫不以之为瞻。

第一章 龙城之望(2)
现在常州市嵌着“盛宣怀故居”大理石碑子的地方,叫马园巷,窄窄的巷道,显得逼仄而潮湿,其实这只是当年盛宣怀之父盛康造的九进大宅的边门,正门则开在马园巷尽头的一条大马路上,现在成了常州市人民法院大厦的所在地。而法院门前的那条大马路,就是古运河边上的、充满传奇故事的青果巷。
  盛氏大宅门选址青果巷,可谓占尽天时地利。
  初看青果巷,不过一条五六百米的巷子,然而这可是千里运河边最出人物的巷子,也可能是全国最“富产”人才的巷子。千百年来,文臣武将不知出了多少。近一百年来,名人就出了好几十位,革命家、实业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藏书家、银行家、书法家、语言文字学家,几乎遍及各个领域,形成一道极具华彩的人文景观。
  青果巷古称千果巷,与常州古运河有着不解之缘。明朝以前的运河从常州西水关穿城而过,流经这一带再东出吴门蜿蜒而去,所以不仅运河成了南来北往的主要交通线,沿运河的重要街区,也都成了集市贸易的“旺铺”。不知从何时起,南来北往的水果贩子爱来这一带河沿卸货设摊,久而久之,就成了南北果品的“专用市场”了,因而有了“千果巷”之美称。明朝万历九年,常州知府在城外又辟新河,过往船只从此改道,而水果市场已成定局,继续火旺,“千果巷”却被讹呼为青果巷而沿用至今。
  但是随着岁月的演进,如今这个水果市场不知不觉又变成一个菜市场了,每天一大早,沿河两岸熙熙攘攘。天上若飘着小雨,河边的屋檐下就会出现两道“彩龙”——由各色雨伞、雨衣和雨棚连接起来的买卖摊子,红蓝青绿,沿河排开,自成一景。河中仍有小船“欸乃”而过,河边那些竹篮、竹筐里的青萝卜、紫菱角、小白菜,都是湿漉漉、水灵灵的,鲜嫩可爱。
  如果绕到那些雨伞和雨布连成的“彩龙”背后,在濛濛细雨中寻找和品味那些默默无语的枕河人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一道“风蚀”了的旧门槛,一扇残缺了的花格窗,一道不经意的飞檐,一堵依然挺立却已灰尘满面了的封火墙……一不小心,就会勾出一串动人心魄的往事。
  青果巷的历史中,著名的住户有抗倭名将唐荆川家族(其故居叫贞和堂,其楠木厅如今还在)。他家的祖先是宋代翰林唐华甫,后代很会读书做官,举人、进士、知府、知州等等,代有人出。著名书法家唐世英和画家唐世宁兄弟都出自这个家族。多年后唐荆川的七世孙唐执玉又爆得大名,是康熙年间的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蓟门总督,是从青果巷中走出的两位尚书之一。另一位就是盛宣怀。
  唐家后人忠于明王朝,在清初参加了反清复明,于是老房子被抄没,兄弟们隐名埋姓,走伏草莽之间。被抄没的房子后来被官署发卖,一部分被庄氏家族购得。这个庄氏家族也是常州大户,即盛宣怀的继室夫人庄德华(盛氏家族后期的当家人)的娘家。
  住在唐家对门的是董家。董家与唐家是世代姻亲,亦为常州著名的富户。盛宣怀的原配夫人董氏就是这个家族的小姐。董家的知名人物也不少,著名藏书家董康就是其中一个,此人出任过伪立法院院长,从日本买回来很多流失东瀛的中国古代珍籍。
  青果巷与雪洞巷相接之处是恽家老宅,一个古典的庭院环以雕花的回廊,里面长期住着大画家恽南田的后代。
  与盛家老宅相邻的,是清末海派文学大师、谴责小说巨匠李伯元的故居——留余堂。李家原先在沿河一带有六十四间房屋,如今还存有两进三开间的院落,前厅大梁上荷花、寿桃等雕饰依稀可见,是一处被列入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建筑。
  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各路俊杰还有很多。他们有的留在了故居,有的只能从常州市志上了解他们曾经的足迹。他们是著名实业家刘国钧,革命家瞿秋白、张太雷,实业家兼藏书家陶湘,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赵元任,著名画家刘海粟、汤贻汾,著名文学家吴祖光、周有光,著名律师、爱国七君子之一史良,汉冶萍公司萍乡煤矿矿长张赞宸……
  于是,常州的老辈人说起青果巷总免不了一番感慨——那可是一块风水宝地啊!
  

第二章 末世才人(1)
李鸿章乱世得英才
  盛家后代在《盛宣怀(杏荪)行述》中说:庚午(1870年)四月,“李文忠公由鄂督师入陕,杨艺舫(芳)京卿宗濂函招府君入幕。”这位介绍盛宣怀入李鸿章幕府的杨艺舫,就是无锡大户杨氏家族的老太爷杨宗濂——北洋军阀时期出任财政总长的杨味云是他的侄子;荣德生先生的女婿杨通谊(荣漱仁的丈夫)是他的侄孙;荣毅仁先生的夫人杨鉴清女士也是他的后代。杨氏家族在晚清官场上的资格,不比盛家低。
  杨家与李鸿章的关系,起于杨宗濂的上辈,有着非同一般的交情。
  杨宗濂的父亲杨延俊,字菊仙,与李鸿章都是道光丁未年(1847年)的进士,是为同年。当初在考举人的时候(1844年乡试)他们就是同年;考进士的时候还是同一个号舍(同一个考场),在关键时刻杨菊仙还帮了李鸿章大忙——李鸿章在首次“制艺”(第一场考试)结束后突发疾病,全靠同号舍的杨菊仙为之料理汤药,直到三场考试结束,才“扶掖出闱,遂同捷南宫”——两人同时金榜题名(考中进士),所以在同年中,他们两人交情最笃,这是人之常情。
  李鸿章对杨氏自然感激不尽,爱屋及乌,在杨菊仙去世之后,就把杨菊仙的三个儿子杨宗濂、杨宗翰、杨以迴三兄弟带进自己的幕府,在与太平军作战中委以重任,加以历练,培养成才——杨宗濂在刘铭传麾下总管粮台,后来担任了淮军总营务;杨宗翰在李鸿章身边司章奏(当秘书);杨以迴佐豫军,转战数省,直至大局平定。太平军被平定后,杨氏兄弟均以战功升任道员,并赏顶戴花翎,他们的家族在无锡逐渐成为望族。
  1870年,杨宗濂随李鸿章西征进入陕西剿捻,不久又奉命调到直隶(今河北省)。在赴直隶之前,他深感李鸿章身边缺乏人手,想来想去,于是千里驰函老朋友盛康,劝他不要把儿子老是留在身边,现在军中需人,赶紧送出来锻炼锻炼。杨宗濂还是著名的军事教育家,被神机营(晚清皇家禁卫军)的将军善庆叫去训练部队,1885年又奉命总理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到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几乎所有的将校均出自其门下,可以说是后来的北洋军阀的祖师爷。
  关于盛康与李鸿章的交往,盛宣怀的后代在盛的《行述》中写道:“文忠夙与大父雅故”。至于“雅故”的具体内容则未展开。然而民间则把他们的关系传奇化了——说是李鸿章参加乡试时,盛康是主考官,当李鸿章大汗淋漓,交不出卷时,盛康及时地向他抛出“绣球”,于是李鸿章释然,顺利过关,日后发达之时,便委盛康之子盛宣怀以重任……其实这全是以讹传讹。且不说无论是盛隆还是盛康,都没有当过主考官,而且,盛康进士及第那一年也正是李鸿章中举的那一年(1844年)。盛康自己尚在考进士,如何能成为地方主考官?另外,盛宣怀入幕李鸿章是由杨宗濂推荐的,并不是盛康主动凑上去的,其时盛康早已因丁忧(父亲去世)而乡居数年。况且,盛宣怀初到李鸿章麾下时,正是李鸿章率军北上剿捻的紧张阶段,盛宣怀在军中当一个“文案”(秘书),也是要拿着命上的,根本不是什么享福的事,相反,却是戎马倥偬、席不暇暖、日驰百里、苦头吃尽的差事!
  盛康在湖北办粮、办盐的时候,倒确实与李鸿章有一段军务上的交往。

第二章 末世才人(2)
1858年春,时任湖北巡抚的清廷名将胡林翼函招盛康。那时湘军与太平军正在安徽、江西、湖北一带杀得紧,三合镇一役湘军大败,损失严重,急需补充人马和粮草。但邻近省份的“协饷”久不到位,胡林翼要“以楚中一隅之力,供水路六十万人之食”,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盛康不愧为理财能手(据他的后代说,盛康的算盘打得世界一流,速度又快又精准),历来善于经营,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