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开放式的新闻报道,就意味着新闻竞争将异常激烈。据当时了解,包括大陆媒体、港澳台媒体和外国媒体在内的各大新闻媒体,将有五六百记者参加采访,仅随连战主席包机前来采访的台湾记者就有近百人。而一向在国内重要新闻采访中占有优势的新华社,在此次报道中仅有我和港台部记者陈斌华两人作为随团记者。听说如此重大的报道,新华社仅有一名摄影记者随访,总编辑南振中有些着急,经过他的努力和争取,摄影记者总算又增加了一个名额,摄影部采访中心副主任陈树根将和我们并肩作战。
采访前,新华社总编室紧急召开协调会,商议和部署连战访问的报道事宜。谈到摄影报道时,我建议应该特别注意组织协调报道,总社和各地分社相互配合,发挥集体优势。善于指挥大型战役报道的摄影部主任徐祖根对我笑着说:“出彩和创新,就看你啦!”听了徐主任的话,我既受鼓舞,又倍感压力。
按照意大利著名记者法拉奇的观点,采访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决定了采访报道的成败。我准备时也不敢马虎。技术局的同事小乔帮助我检查电脑时,吓了我一跳。他在我的电脑里竟然发现了56个病毒!如果带着这些病毒去采访连战,那可真要乱了。
2005年4月25日,连战抵达大陆访问的前一天。我和同事乘东方航空公司飞机飞抵南京投入采访。我们和即将到来的连战主席住在同一个饭店——南京金陵饭店。
抵达南京的当天下午,我们立刻联系参加报道活动的江苏分社记者一同前往连战即将访问的地点,如总统府、中山陵等处察看场地、熟悉情况。傍晚又赶到分社商议明天的报道安排。新华社江苏分社处于市中心的繁华地带,在高楼林立的地方,分社那几栋灰色的楼房显得有些破旧。据分社同事说,这里曾是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央社”所在地。“中央社”是当年国民党的官方通讯社,而新华社又是共产党的官方通讯社。没想到,我们新华社和“中央社”竟在这里联系在一起。其实,那个时期留下来的建筑和遗迹在南京还有不少。
下午到中山陵察看现场时,出现的一幕景象,让我至今感到奇怪。刚到中山陵时,还是阳光灿烂的好天气。往山上爬了一会儿,炎热天气就让我们汗流浃背。等到我们看好地形、商量好明天发稿的事宜后,正准备下山时,突然,中山陵附近山上乌云密布、狂风骤起,大有山雨欲来的架势。
我们连忙窜进车里。车子刚刚启动,豆大的雨点紧接着就噼噼啦啦地落下来。我们都庆幸,如果在中山陵再多待几分钟,肯定就成落汤鸡了。车子越往城里走,天越黑,雨下得越大。随着几声闷闷的响雷过后,噼里啪啦的冰雹从天而降。密集的冰雹砸在车窗上,发出吓人的“咚、咚”之声。一时间,雨声、雷声、闪电声,在街道上响成一片。窗外,街道两旁的梧桐树,在风雨中剧烈地摇曳,发出呜呜的声响。眼前的南京城淹没在瓢泼大雨和冰雹之中。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引子:真没想到要采访国民党(4)
丽江玉龙雪山。身体不错也该吸氧
“好大的暴雨!”车里人几乎异口同声地发出感叹。大雨和冰雹遮住了行车的路线,路上的车像爬一样开得很慢。因为天黑、雨大,司机们纷纷打开车灯。透过雨雾望去,昏暗的街道上车灯像鬼火时隐时现。分社同事惊讶地说,南京好长时间没有下过这么大的雨和冰雹啦!后来,分社摄影记者韩瑜庆还专门拍摄了一些反应南京普降冰雹的新闻照片,给北京总社发稿。
“今天这雨和冰雹下得实在邪乎!”我胡乱嘀咕着。大家也纷纷议论起来。人们情不自禁地把天气和连战来访联系起来。有人说,这是国民党主席时隔56年后重返大陆访问带来的风雨。也有人说,南京毕竟是国民党存有许多历史情结的地方,这是老天爷对连战即将访问南京表示欢迎。
晚上,我们从南京方面得到准确消息,将有400多名国内外媒体的记者来南京采访。数百名虎视眈眈、扛着长枪长炮的记者聚集南京,那即将开始的“战斗”真的不亚于阿富汗战争前线的采访。
2001年9月,美国“9·11”之后,正在新华社香港分社驻站的我临危受命,奔赴阿富汗战争前线地区采访,成为国内最早奔赴前线的摄影记者。在战争进行得最激烈、最残酷的阶段,我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前线地区奔波采访了60多个日日夜夜。因为表现不错,受到新华社嘉奖。2002年底,我出版了纪实文学作品《奔波在战争前线》,讲述前线的采访经历。前外交部长李肇星看完书后,又专门送给他儿子看。他说这是一部“难得的作品”。
采访经验告诉我,越是艰苦的采访,越是难得的挑战和机遇。如今面对连战的采访,我心里紧张的同时,也有些跃跃欲试。
【书中图片说明】
1。○?幼年连战。
2。○?高中时代的连战。
3。○?连战摄于芝加哥大学的硕士照。
4。○?连战决心带领国民党从失败中振作起来。
5。○?2005年4月25日,作者到中山陵查看现场。游客们不知道,这里将迎来一位特殊的人物。
6。○?2001年10月,阿富汗战争前线城市白沙瓦。边境冲突不断,危险随时发生。镜头中硝烟弥漫的场面,让我至今难忘。
7。○?《奔波在战争前线》讲述难忘的战地采访故事。
春雨悄然而至
雪山下,连战钓上一条大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时间的脚步悄悄迈进2005年春天的时候,突然发生的事情出乎人们的预料。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然而至,静静地滋润着海峡两岸久已干渴的土地。草木开始返青,到南方过冬的候鸟开始成群结队地飞回北方。一些事情在两岸之间进行着、发展着。就像经过连绵的阴雨天之后,清晨一觉醒来,雨过天晴,久违的阳光普照大地。那时,人的第一感觉就想深深地吸口气,浑身上下感觉舒服。
世界在变,我们也要变。新年伊始,长期没有太大起色的两岸交流出现复苏的迹象。
应大陆台商的请求,在大陆方面和国民党的推动下,2005年1月,两岸春节包机终于在北京和台北之间实现。按连战的话说,这件事给了他们非常的信心和经验。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殊不知,成功也是更大成功的动力。早在1997年就在脑子里筹划到访大陆的连战,此时到了要下定决心的时候。从年初开始,基于民众对两岸和解的期盼,他便考虑国民党应该行动了。
2月27日,连战在国民党党部宣布,2005年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起义百年纪念,是孙中山先生逝世八十周年,也是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在这个历史的年份,连战要请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团到黄花岗、中山陵致敬。
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胡总书记的讲话在海峡两岸和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3月26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参访团抵达南京,开始访问大陆。这是1949年以来,中国国民党首次回到大陆访问;堪称“破冰之旅”。江丙坤在大陆的访问受到热烈欢迎,世界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正面的反应。在北京访问时,江丙坤和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就促进两岸经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举行会谈,取得尽快推动实现两岸客运包机“节日化”、“常态化”、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尽快推动解决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问题等12项共识。陈云林称赞江丙坤的大陆之行“开启了贵我两党之间党与党对话的先声。”
返回台湾后,江丙坤副主席及时将访问大陆的详细情况向连战作了介绍,访问成果可以说是出乎预料。按照连战的话说“先派江丙坤到大陆探路,探的结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