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和魂--日本根性窥探-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本人除了训读外,还创造了“假名”,就是不使用拼音,而只把汉字当作没有意义的音标文字使用。最早的假名叫“万叶假名”,这个名称来源于诗歌集《万叶集》。不过,日本在使用万叶假名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汉字的复杂笔画带来的不便,于是又逐渐创造出了突破汉字原形的新字形“片假名”,就是用汉字的一部分代替原来的文字。片假名又称简体假名,另外还有一种“平假名”,就是把整个汉字都写成草体加以简化。例如,“安”字草写成“南”、“礼”字写成“札”等等。
  日本人在学习中国汉字的同时,还创造出了自己民族的文字,日本人这种勇于学习其他国家文化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不仅仅是汉字,就连日本的教育也是和中国文化紧密相关的。
  古代日本人对教育十分重视,他们对教育的重视也是因为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重视,日本的很多大学就是为了培养学习、传播中国文化的人才而建的。在这些学校读书,学生必须付出大量精力放在钻研儒家经典上。
  日本的大学寮相当于唐朝的国子监,最初只设两门课程—明经道(儒学科)和算道(数学科),后来又陆续增加了文章道(教习诗文、史籍)和明法道(教习法律)。日本大学寮的规模要比唐朝国子监的规模小,学生的来源也有所不同。在中国,普通人家出身的人,只要通过了考核,也可以到国子监读书,但是日本大学寮却只有贵族孩子才能就读。
  古代天皇制国家是以天命观、“王土王民”、“德治”、“仁政”等等儒家思想作为政治理念的,日本学校学习儒家也是为了适应天皇制国家对行政的需要。
  公元9世纪,大学寮随着“唐风文化”达到鼎盛而进入了繁盛时期。恒武天皇为了实现自己的事业,下令增加大学寮学生数量,以扩大大学寮的财源。平城天皇和醇和天皇也下令,亲王和贵族子弟到要去大学寮学习儒家经典。于是,在天皇的控制下,逐渐形成了儒学流行和大学寮、国学兴盛的局面。天皇对儒家的崇拜主要是因为儒学适应了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另外也是日本统治者对中国文化的敬佩。
  不久之后,由于天皇的失势、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儒家教育很快就开始衰败,其政治功能和作用也渐渐消失。不过,儒学的影响却没有消失,儒学教育依然存在。直到现在,日本的大学仍然设有儒学经典课程,而选修儒学的学生还需要背诵类似《论语》之类的儒学经典。
  日本的统治者在提倡儒学的同时,还把儒学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孝道”带到了日本。最初日本人是没有孝顺观念的,孝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之后在日本统治者倡导下,才开始被日本人接受。日本朝廷颁布的《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中,都有劝奖官吏和一般市民要奉行孝道的条文,同时也有惩罚不孝的规定。这些都说明日本统治者已经把不孝定为了犯罪,而且是不能饶恕的罪行。如今,日本人对父母的孝顺丝毫不比中国人差。
  除了孝之外,儒家思想中的忠、信等道德观念也慢慢被日本人接受。当忠孝无法两全的时候,中国人会选择先忠后孝,或是为尽忠而牺牲孝的道德观念。当时,日本也就忠、孝关系等一些伦理问题进行了讨论。中国儒家思想的进入不仅丰富了日本人的道德内容,同时还提高了日本人的道德水平。
   。。

第一章 文化碰撞下的大和民族(7)
日本人十分喜欢追逐世界潮流事物,他们不想落在其他国家后面,希望日本能成为大国。虽然日本把中国当作榜样,不过日本和中国不同,日本社会的汉化是从上至下的,由统治者开始,逐渐传播到平民大众,这已经成为了日本的一个特点。日本的改革也是自上而下的。另外,日本的汉化是全方面的,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汉化。日本对中国十分崇拜,所以他们就把中国的所有事物全都拿到了日本。中国的生产技术、中国的律令制度、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国的思想道德观念甚至中国的服装,也在日本流行。
  日本人原来的衣服十分原始,女的穿贯头衣,男的穿横幅。贯头衣就是在一大块布的中间挖一个洞,然后就这样从头上套下来,腋下用带子系上,再配上裙子。而“横幅”就是拿一块没有裁剪过的布围在身上,把右肩露出。
  奈良时期,中国的唐装开始在日本贵族中间流行。他们把中国的衣服称为唐字,唐裳、唐草、唐花、唐锦等等。不过,中国的唐衣、唐裳虽然看起来十分华丽,却不太实用,普通人大多不穿这种衣服。但是,中国服装对日本造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这在如今日本的和服上就能看出来。
  日本人还从中国人这里学会了下围棋,并爱上了这种锻炼大脑的游戏。围棋是中国最古老的游戏之一,在中国文人的眼中,琴、棋、书、画,这四大艺术都是高雅的象征。围棋在传入日本之后,也深受日本人的喜爱。日本人在唐朝时期的围棋水平就已经很高了,很多人都可以和中国的高手比赛。当时下围棋甚至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常事,就连日本的僧侣也参加围棋比赛。
  古代日本明令禁止僧侣参加一般的娱乐活动,不过围棋不包括在内。擅长围棋的僧侣在日本不仅受到上层人士的尊重,也得到了中国的文人、王公贵族甚至皇帝的礼遇。日本的名僧辨正精通围棋,他到中国的时候受到了中国人的热烈欢迎,唐玄宗李隆基就曾经多次和他对弈。
  有这样一则关于日本围棋高手和中国围棋高手对弈的故事。
  唐宣宗时,日本国的王子来到中国,这位王子十分擅长围棋。当时,宣宗就把中国围棋第一高手顾师言叫来和日本王子比赛。顾师言在比赛的时候绞尽脑汁,很不容易取得了一些优势,终于胜出。比赛结束之后,日本王子问顾师言是中国围棋高手第几名,顾师言却回答他说自己是第三。于是王子提出想和第一的比试,但是顾师言告诉他,只有他赢了第三才能和第二比试,而赢了第二之后才能见第一。王子听后感叹地说,小国的第一不如大国的第三。
  在这个故事中就能发现日本围棋的水平已经可以和中国相比了。后来,日本政府大力支持围棋,使围棋在日本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日本人甚至把围棋称为日本的国棋。由围棋在日本的受重视程度上就能体现出中国文化对日本造成的影响。
  日本其实有很多传统的东西都是源自中国的。最近,在奈良发现了日本最古老的医疗处方,这是一个名叫“西州续命汤”的中药处方,书写在7世纪后半叶的木简上,来源自唐代医学巨著《千金方》。这个处方可以说明,日本在医疗上也曾经采用了中国的先进医疗技术。一些专家觉得,7世纪中叶的时候,遣唐使带了一些医疗技术回到了日本,因此,日本当时就能开展高水平的医疗。
  日本人在学习中国文化的时候,并没有单纯地模仿,他们还会不断创造出属于自身民族的东西。例如日本的绘画,最初的时候所有内容都是和中国一样的,首先从中国学到了描绘佛、菩萨等的佛画,之后又学了描绘帝王、宫殿、山水等等的世俗图。当时的日本画家基本上就是模仿中国,没有任何创意。
  但是从10世纪开始,日本就出现了大和绘。大和绘描绘的是日本的主题,它和中国的绘画题材出现了明显的不同。后来“大和绘”逐渐发展成了纯粹的日本画,不仅仅题材和中国不同,甚至表现方式也不一样。1l世纪的时候,日本大和绘的作品开始进入中国,中国的绘画专家对日本的作品十分欣赏。赞扬道:“意思深远,笔势精妙,中国之名画家恐不及也。”
  日本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情况并不是只有绘画方面,就连围棋也是如此。日本人总认为真正的围棋是在日本形成的,就是因为他们的围棋水平发展到后来已经超过了中国。日本人就是在学习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去创造自己的文化,使自己的国家快速地进入世界大国行列。
  日本人的对外学习精神十分值得称赞,这说明日本人是十分善于审时度势的民族。日本人在迅速发展的道路上,找到了一条捷径,就是对外学习,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日本人都没有因为对外学习而丧失自己的民族特性,反而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民族性的国家。
  日本人这种善于向其他国家学习的精神来源于日本人对先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