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昭仪知道皇上一会儿就会驾到,她在皇后离开后,立刻把自己的婴儿勒死,并且盖上棉被。高宗来到后,当然要看看婴儿。
“小娃娃可爱极啦!”
武昭仪喜孜孜地翻开棉被,然后装出大吃一惊的模样,大叫起来。
“咦……我的小宝贝怎么了?……”
她摇动几下婴儿,把脸贴近后,发出心碎的嘶喊:“我的心肝宝贝死了!她已没有呼吸……”
“你说什么?!”
高宗走上前去,摸了一下婴儿。可怜的婴儿,这时后已经全身僵冷。
武昭仪当场哭倒。
“这是怎么回事?”
高宗问起原本待命在隔壁房间的众侍女,但她们根本没有进来过这个房间,所以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事。
“皇后刚刚从这里离开……”
一名侍女如此回答,其余宫女也同时点头。
“噢!皇后杀害了我的女儿!”
高宗悲痛地大叫,倒在他脚下哭得死去活来的武昭仪,这时候抽搐着道:“我没有想到皇后恨我如此之深。我不如回尼庵算啦!”
“你这是什么话?!有朕保护你!朕是天子,难道保护不了你吗?”
从此以后,高宗可说已成为武昭仪这个妖妇的俘虏,他甚至有废王皇后立武昭仪的意思了。高宗准备先把昭仪从九嫔升为阶级高一层的夫人,做为实现这个计划的第一步骤。如前所述,本来只有三夫人,到这个时代已经变成四夫人,高宗则考虑另设“宸妃”这个新的夫人位阶。
“这样会成为五夫人。”由于遭群臣反对,所以此事未能如愿以偿。
由嫔经夫人成为皇后是正常程序,但越阶晋级也不是不可能的事。高宗开始考虑把武昭仪直接升为皇后。高宗的这个意图已是公开的秘密。结果,阴谋丛生的宫中自然产生拥立武昭仪的派系,开始与反对派展开斗争。
反对派以高宗的舅舅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两人为首。这两人受先帝遗诏担任高宗的辅佐人,所以发言极有分量。
拥昭仪派中,有不合长孙无忌之意而被左迁的李义府、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以及中丞袁公瑜等人。这些人的分量当然远逊于受有遗诏的###。但他们也有极大的力量做为后盾,那就是皇帝的旨意。
实际上,还有比皇帝的旨意更强大的力量,那是有意争取皇后宝座的武昭仪极其旺盛的斗志。于还俗时起,把自己当做已死一次的她,准备大干一场。
高宗执行政务与臣下会见时,武昭仪一定在垂帘之后。进言有利于她的人获得晋升;反之则被左迁。这一现实问题因而发生极大的力量。
由才人晋升昭仪的这个女人,原名,后来号则天,因此,以武则天或则天武后之名为后世所熟知。她不但成为皇后,后来更就帝位,因此,以武则天称呼似比武后更为贴切,本书从此以此称呼她。
美女还俗(3)
武则天的美貌毋庸赘言,原本为太宗后宫二十七世妇之一的她,与其说是太宗喜欢的类型,不如说更合乎高宗的胃口。
豪放、果敢、极富男性性格的太宗,喜欢的是楚楚动人的林黛玉型女人;而心地善良、优柔寡断的高宗,喜欢的是略带英气的女子。武则天之所以获得高宗欢心,原因在于其容貌及性格皆极富英气。
龙门石窟佛像群中,最为知名的奉先寺正尊卢舍那佛,据说就是以武则天为模本塑造的。这尊佛像的确给人英气凛然的感觉。
关于废立皇后问题,高宗后有武则天的催促,前则有重臣们的反对,立场可谓相当尴尬。然而事情再也无法拖延了,因为武则天催他催得很紧。
永徽六年(公元六五五年)九月,高宗召长孙无忌、李、于志宁以及褚遂良四名重臣至内殿。四人都想象得到,这次召见为的是皇后问题,褚遂良心中已有决心。——身受先帝遗托的人,唯有死谏一途。不然,到九泉之下哪还有脸见先帝?
身经百战的猛将李则称病未进宫。十七岁就与群盗为伍,纵横活跃,于李密谋反时表现凛然气骨的李,有了地位和财富后,已变成贪生怕死之徒了。
皇帝垂问的,果然是有关废立皇后的问题。
“皇后久未生育,而武昭仪则生有皇子。皇帝和皇后的任务在于将李氏之国家传给子孙。因此,朕准备将武昭仪立为皇后。卿等意下如何?”
褚遂良对皇帝的垂问回奏道:“皇后系出名门,也是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崩殂之际,曾经执着微臣的手,对臣言道:‘现在将朕之佳儿和佳妇托卿……’这句遗言,陛下当然也亲耳听闻,而且应该记忆犹新。臣未曾听过皇后有任何过错,因此,岂可轻言废立之事!臣绝不曲从陛下而违背先帝遗命。况且武氏曾经事于先帝,此为人所皆知。天下耳目岂能瞒过?后人得知此事,将会做何感想?臣已触怒陛下,罪该万死。”
褚遂良说毕就将笏置于阶前,当场以头撞墙,额头随即裂开,血流如注。笏是官员手执的东西,将它放下,代表辞职之意。
“闭嘴!退下!”高宗勃然大怒大声喝道。心地善良的他如此激怒,主要是意识到帘后的武则天。
垂帘后传来武则天的哭叫声:“为何不将此獠活活打死?”
獠是居住湖北、四川之地的民族,唐代用以咒骂容貌丑怪的人。
长孙无忌往前踏出一步奏道:“褚遂良即使有罪,亦不得加以刑罚,此乃先帝遗命。”这个规定,凡宫中之人无人不晓。
太宗遗言,于他死后,褚遂良即使有罪,亦不得处刑。魏征这个直谏之士死后,他需要的是不惧触怒龙颜、敢直言的人,而直谏必须要有不怕死的决心。做任何事情都绝不会被处刑,有了这一保护,褚遂良应该会无惧于触怒皇帝,把自己心中想说的话说出来才对——太宗如此期待而定下这个规定。
“确实有此规定……”高宗说这句话,为的也是要让帘后的武则天听到。
居太子太师要职的于志宁则只字不言。于志宁是北周八柱国之一于护的曾孙,乃名门之后。太宗的皇太子李承乾操行不良时,他曾经当面批评谏止。由于太宗不甚疼爱承乾,所以,那次直谏不会有生命危险,相反,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的结果,日后绝难逃严厉报复——他在脑中就其利害做了衡量。
沉默是金——于志宁因而在褚遂良性命岌岌可危之际,也没有帮他说一句话。
表面上看起来,长孙无忌好像是提出宫中人尽皆知的事实,而救了褚遂良一命。实际上,在进宫之前,两人曾经约定彼此以呼应方式,坚决主张不可废立皇后。结果,长孙无忌却把一切责任塞给褚遂良一人。褚遂良再三以眼示意,央求兴援,长孙无忌却视若无睹,不予理会。
恐怖的后宫(1)
对王、萧两氏的处刑,使整个宫中笼罩在战栗的气氛中。人人对武则天畏惧到极点,他们想都不敢想象,违抗武则天的下场会是如何。
自始至终保持沉默的于志宁,可说是深谙名门出身者的明哲保身之道。他的曾祖父身为八柱国,于隋末###时也曾躲到乡下,以避免被卷入漩涡,等到天下太平后,才应唐天子之聘出任要职。未拥有武力的文弱公卿,汲汲于保身乃是当然之事吧。
然而盗匪出身的武将李,为了担心招来后患,受高宗召见而未进宫,这样的行径不可不谓卑怯。尽管当天因病缺席,但高宗特别倚重的是他,所以,他也知道改天还是会被召见。
在全体重臣反对的情形下,高宗再怎么刚愎也不便单凭己意废立皇后,总要有一个人表示赞成,不然他会下不了台;而唯一没有表示意见的是李。
称病在家期间,李绞尽脑汁,想着如何面对这个难题。数日后高宗召见时,他把自己想了半天的回答说出来:“这是皇上的家务事,何需外人插嘴?”
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他把责任推给皇帝,巧妙地逃脱了尴尬的境域。
过去我在群盗首领翟让之下,接着是在李密之下,后来出仕唐朝李渊之下,现在跟的是他的孙子,不管主子变成何人,我还是只顾我自己,主子的家务事与我何干呢?——这是李的想法。他出仕唐朝乃是自然趋势,随遇而安,彼此之间并没有亲子兄弟般的特别关系。太宗也曾经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一度将李从中央疏远。李当时知道自己受到太宗警戒,因此,接到调动地方的命令时连家也没有回去一趟,便直接前往任地。他因而得以保身。李认为自己这次如此回答,同样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