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锦江在政治上是一名白痴,但他的组织管理能力却又是出奇好,他对于他所熟悉的东西、他所知道的人,往往出于直觉的就感知到,这人适合于干哪一个自己所熟悉的方面的工作,进而迅速做好人事上的管理,最大的发挥此人在这个方面上的专长。
李锦江的做法,在他所熟悉的方面无往而不利者。因此,在红麻根据地建设的初期,熟悉工业、军事,在经济和一些政治方面上有过思索的他,能够很快的就调整好红麻根据地的发展方向,应用好手上的人才,组织好红麻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在自己很轻松的情况下,就能使得红麻根据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走上正轨,显得比张卫这边发展还要好还要迅速。
和李锦江近乎于玄异的直觉不同的是,张卫是通过有组织的学习,进而掌握组织管理等政治能力的人,他具有系统的管理能力,并能随着管理的事务、局面的扩大而学习、调整自己的管理能力,使之与时俱进,不至于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张卫和李锦江的差异在于系统的优点与某一方或某几方面的优点,因此,在初期,张卫管理太行根据地时,反而显得没有李锦江发展得快,在工业生产上要差于李锦江许多。
尽管这有着条件的限制,并不完全是张卫动作慢了,但张卫一样感觉到了压力。不为别的,就因为他与李锦江约定的,太行根据地应该是作为一个中华共产党的大后方,一个庞大的工业、能源、后勤基地。
所幸,张卫所急需的一些基本的机床,以及那些机床的操作工人已经随着这些专家来到了长治,工业这一块可以预料的,就会根据张卫的计划迅速的得到发展,他除了督促好手下的工业管理负责人,倒也不必他再亲历亲为的操作了。
张卫的目光转移到了教育与科研方面。教育与科研,是一个地方发展的保障!
整个太行根据地的教育,完全处于一种“一穷二白”的状况。受过教育的人不是没有,只是这些受教育的人受过的往往是旧式的教育,而且还都是那些家族中有钱的族长、地主之流的子弟,要张卫来用他们,那还不如直接向阎西山投诚交给阎西山管理来得轻松。
而整个山西,受过西式教育的人不是没有,但都集中在了太原等阎西山地盘内大中城市里,长治这么个小地方,是没有的。如果张卫确实要这些人,就是去阎西山的地头挖人过来,那也不能大规模的“进口”。
这样,就只能靠自己培养了。
所幸,枪杆子里出政权,政权下面出法律,法律下面出意志,意志下面就由张卫他们说着算了。通过立法,张卫规定了太行根据地的每个适龄儿童,都必须到政府开办的学校中统一接受义务教育。
这个义务教育等同于后世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时间达到了十年这么长,而且经过数字化师一些师范出身以及对教育有兴趣的战士的修改,把初中与高中重叠的部分合并,取消了高考制度,采用才能升学制度,由下一级学校推荐或由大学进校直接挑选。
修改后的教育体制完全取消了应考式体制,取而代之的学分制度对平时的学习进行了加强,平时的学习获得的学分占到了总比例的百分之八十。只要学生在平时能够好好学习,完成每一个课堂的学习任务,就能够获得足够的学分顺利达成毕业或升学的愿望。
其实,采用平时学分占大比例的学分制度并不是取消了考试,而是把考试随堂化了,每一节课随着教师的授课结束都会进行一个小测验,测验与在课堂上的表现,就决定了这名学生的平时学分。
学习过系统的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的战士在此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根据人的心理发育历程,尤其是幼儿期小孩游戏心理,十年的义务教育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加重学习负担。
起初的六年等同于2012年的小学,但又与之有了应试教育与特长教育之间的区别,小孩子是玩着来进行学习,这保证了小孩子能够获得充足的自我成长空间,可以在娱乐当中充分的发展自己的个性。
后面四年中,开设了选修课,把英语、俄语、德语、法语等外国语种作为选修课的内容而不是必修内容。实际上,这些外语语种在十年的学习中,一直都是作为选修课,学校不硬要孩子们学习,但却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
外国语言,在国内并没有相应的语言环境,即使硬要中华的小孩学习,都不会有多大的提高。这点,在后世的教育中就可以看出。不少人即使通过了英语四级乃至六级,但要他流利的与外国人进行沟通、交流,他的外语能力往往仍然不如一名外国十岁的小孩。
选修课的内容有外语及音乐、美术等,主课有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八个课程,但这些课程并不是一开始就全部开设的。
从一年级开始至三年级,开设的只有语文、数学,到了三年级,开始有政治课,但也是很简单的,只进行荣辱观和国家观念这些较为简单,但对于小孩来说却是必要的课程。
结合荣辱观及国家观念的教育,三年级开始开设地理和历史。但一样的,也是很简单的,主要是结合国家观念,历史方面给小孩子讲述中华国屈辱的历史和历史上中华国强盛的事迹,地理方面就讲述中华国的幅员分布、物产等,以及近年来欺负中华国的几个国家的地理及世界地理概况。
三年级开始直至四年级的地理和历史课程都是很简单,不求学生们学习得系统、完善,但求给孩子们留下一个印象,激起孩子们学习历史地理的热情。从五年纪开始,就开始系统的进行历史地理课的学习,利用四年的时间让孩子们充裕的把历史地理学习完。
自五年级开始就增加了物理、化学课程,不过一样是很简单的,几个负责教育体制建设的战士甚至打算,就拿十万个为什么里面的一些物理化学现象来作为教材,让孩子们通过这些学习,培养对物理、化学的兴趣。
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的学习。
实际上,从孩子们的心理进行分析,十岁左右年纪的孩子,就开始对自己所不明白的东西感兴趣,开始他们总是提问,以问到大人觉得厌烦的提问式方式进行他们独特的学习。
此时要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不是就一个现象一个现象的解答问题,他们是没有耐烦心的。因此,关键是要引起他们的兴趣来,让他们带着兴趣去学习,那样才能真正的学习进去,掌握应有的知识。
六年级开始,进行系统的物理、化学的学习,利用两年的时间,让孩子们大概的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及一些物理、化学现象。
在这两年的时间里面,学校就通过孩子们的表现,来区分他们对物理化学的兴趣,如果没有兴趣的,那么就不再勉强,从八年级开始,让不想学的转而在地理、历史上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如果有兴趣的就让他们系统的学完整个物理或者化学课程。
八年级同时也进行生物课的学习,利用三年的时间把生物课传授完毕,在此之前,九年级的时候,会有一个意向调查。如果不想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在语文、数学、政治必修的情况下,可以抛弃其他学科的学习,转而学习一些他喜欢的、实用的课程;如果打算进行大学进行学习,那么他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科,在此时就会进行相应“学前”试授。
其实,这只是一个意向而已,战士们(或者说教育家们)也知道,实际上会有很多孩子在是否进入大学的最后的关头,还是会再进行选择的。所以,最终的结果还要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来决定。
这就不得不说说将来的升学制度。
战士们经历过那些书山题海的应试教育,都知道,或许就是在考试前,学生们才真正的看了书,才看得进书。因此,考试不是问题的根本。
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把一起两起考试看得太重,似乎只有那一起两起考试才是真正区别精英与庸才的方法,才能选拔出人才来。
这是极端错误的!
事实上,这是中华国在后世教育体系僵化,各学校开始官僚的体现。我的学校就不允许你来插手!你的学校我就不放心,但没有出问题,也不会真的去你的学校去调查,而一旦出了问题就一口咬死,此后该校学生的保送资格就开始动摇。
这样,就靠着应试教育,学习认真的学生们犯了并不是学习上的错误,却往往就影响到了他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