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陈毅的非常之路-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友情谊,使他久久难忘。
  陈毅刚刚安顿下来,毛泽东就派人送来了“十二月会议”的全部文件和有关的记录稿,并捎了话来:先赶紧看这些文件,容后面叙。
  几天后,毛泽东与陈毅做了一次长谈,给陈毅印象最深的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胜利的精辟分析,所虑之深,所谋之远。
  在1947年12月25日《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这个报告中,毛泽东开头就说:“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
  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
  “反攻”与“进攻”,一字之差,陈毅却异常敏感,界限分明,陈毅不禁眼前一亮。
  除了过去“左”倾盲动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未妄言很快夺取全国胜利。
  抗日战争结束时,毛泽东也只是说“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只提争取国共合作的前途,不提全国胜利。
  在这次交谈中,毛泽东清醒地说:去年###月,中央只说反攻,反不过去还可以退回来。
  现在刘、邓和你们反出去站住了,不会被赶回来了,我们才下决心说“进攻”。
  陈毅在杨家沟一住就是一个月,对五年夺取全国胜利充满信心。
  他的这种好心情,在他这时所写的诗中有所流露:
  小住杨沟一月长,
  评衡左右费思量。
  弯弓盘马故不发,
  只缘擒贼要擒王。
  北国摧枯势若狂,
  中原逐鹿更当行。
  五年胜利今可卜,
  稳渡长江遣粟郎。
  “粟郎”,指粟裕。
  末句隐藏了一个重大的战略机密,中央曾考虑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那样,派粟裕率华野一、四、六纵队渡过长江向江南战略跃进,直捣蒋介石的后方,使国民党军首尾不能相顾,而加速崩溃。
  只是后来中央采纳了粟裕提出的华野主力暂不向江南作战略机动、“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的建议,“稳渡长江遣粟郎”才临时改变。
  1948年2月4日,陈毅离杨家沟东返。
  回到华野两个多月后,陈毅的工作有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刘伯承、邓小平向中央正式提出:中原局辖区甚大,领导力量极嫌薄弱,三部分野战军在20万人以上,如粟裕迟出,则达30万人。
  军区武装约为20万人,亦须统一指挥与供应,因此请求调陈毅到中原工作。
  关于陈毅是否调中原工作的问题,中央曾正式向有关方面征求意见。
  华东地区的广大官兵当然舍不得自己的老军长离开他们,粟裕则直接向毛泽东力陈“华东离不开陈军长”。
  中原方面,刘伯承、邓小平等主要领导人深知陈毅在华东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在向中央请调时,明确建议:“不管哪种形式,陈毅同志华野职务不变。”
  

九、身兼华东中原要职(2)
经过充分酝酿,5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华北、中原两解放区的辖区和人选》的通电,明确指出:“除华中解放区现辖境地外,凡陇海以南,长江以北,直到川陕边区均属中原解放区。
  中原中央局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陈毅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李先念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二副司令员。
  陈毅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一个大的中原战场的格局,业已形成。
  从此,华东、中原所在的南线战区形成一个具有极大权威的军事政治指挥中心,使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协同配合进入新的更高的水平,为尔后指挥千军万马进行战略大决战的总前委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5月11日,朱德总司令代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来到濮阳对华东野战军一兵团进行视察,同主要领导干部一一谈话,同尽可能多的官兵见面,鼓励他们“钓大鱼打五军,”争取早日埋葬蒋家王朝。
  陈毅以新任的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的身份全程陪同朱总司令视察,并向华野一兵团团以上干部讲话,号召大家学习朱总司令对人民事业对党的无限忠心、对党的路线坚定不移的精神、政治远见与实际结合的革命乐观主义、浩如海洋的度量和艰苦朴素的作风等等。
  他还特别强调,作为一个革命军人,要像朱总司令那样“精通革命军事学,熟悉各种战法,有不断的创造”,“要加强军事学习,提高战术,熟读总司令的文章,放在实际运用上去战胜敌人”。
  陈毅还把孟良崮战役期间缴获的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的勃朗宁手枪和一套铝合金折叠桌椅赠送给朱总司令作为纪念。
  这套折叠桌椅精致轻巧,适合于行军作战用,朱德一直使用并带进了北京,直到他1976年6月逝世前才亲自批示转赠平山西柏坡革命博物馆。
  朱德离开濮阳以后,陈毅、邓子恢等准备动身西去中原时,恰巧军委后勤部长杨立三来濮阳协助华野精简整顿后方机构,陈毅托他回军委时把战场上缴获的一架交直流收音机带交周恩来、邓颖超,并附一信。
  信中说:“恩来、小超两同志:……特托立三同志代上奉赠,此美国新出品、许昌战斗缴获品,你们有电灯,利用其开动起来十分好,两夫妇可以在屋内跳舞。”
  此信陈毅写于5月29日,其中还有一段触及他本人思想的话:“明日即西去,毫无企图留部队之意,并望将来能随军入川”。
  此信传达了陈毅对周恩来的一片深情,令周恩来十分感动。
  但信中所流露的陈毅的思想苗头引起周恩来的高度重视。
  周恩来对陈毅是相当了解的。
  他们早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就相识。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陈毅被中共中央军委分配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党委书记。
  汪精卫###后,军校被改编为张发奎第二方面军教导团,陈毅因身份暴露,难以立足,星夜奔赴南昌追赶起义军,终于在江西抚州赶上。
  陈毅要求到主力部队工作。
  周恩来与刘伯承商量后,分配陈毅任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的团指导员。
  陈毅知道,这个团是参加过北伐战争的叶挺独立团的主力改编而成的,素有“铁军铁团”之称,感到十分满意,周恩来有些歉意地说:“派你做的工作太小了。
  你不要嫌小!”
  陈毅想的是干主力,干革命武装斗争,根本没有考虑职务高低,所以回答得干脆:“什么小不小哩!你叫我当连指导员我也干!只要拿武装我就干!”周恩来非常清楚,这是陈毅的真心话,他热爱这支军队,从此再没有分开过。
  现在,中央刚刚确定调他到中原地区工作,要不是遇到了什么非常特殊的情况,决不会凭空冒出“毫无企图留部队之意”这样的念头。
  周恩来读罢陈毅来信,觉得此事关系重大,特地批转毛、刘、朱、任等中央领导人传阅。
  这几位领导人一一圈阅了陈毅的来信,有人在“毫无企图留部队之意”这句的旁边用毛笔重重地划了一道粗杠。
  这句划了粗杠的话,确实反映了此时陈毅的真实思想。
  一个视这个革命军队如自己生命的人,如今有离队之意,要不是有很大的难处,是难以理解的,可见陈毅此时确有难言的苦恼。
  早在这年2月间,鉴于中原地区财政经济问题严重,刘、邓就曾向中央正式建议从华东调干部到中原,后来更明确地提出要陈毅、邓子恢等去。
  中央为陈毅的职务安排问题又几经商量和反复征求意见,直到5月初才向他本人挑明。
  像以往工作调动一样,陈毅对这次中央调他去中原工作,毫不犹豫地不折不扣地执行。
  但他不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特别是受到饶漱石的一贯排挤,想起从延安回来以后对自己的不欢迎态度,时不时地散布一些诋毁自己的言论,如说什么“军长只会下棋,不懂得指挥打仗”等等,难免产生一些想法和不愉快。
  5月30日黄昏,陈毅、邓子恢一行离开濮阳去中原,到达太行山南部的晋城时,刘、邓派陈赓率警卫部队专程前往迎接。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九、身兼华东中原要职(3)
过黄河到洛阳时,又有中野各纵队军政领导人在此迎候,陈毅心中的某些不快,早已一扫而光。
  陈毅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
  陈毅第一次给中原干部作报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