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海信突围-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改进一道工艺、一个配件,或者缩短哪怕1毫米的焦距,他们都会兴奋不已。
  这些平凡的年轻人,也许永远不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但他们为海信、为青岛、为整个民族却同样做着伟大的贡献。
  多年来,海信人始终以冲刺的速度追赶着世界工业的大潮,他们步履匆匆,却没有忘记独立潮头的梦想。
  ###曾多次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显然,达成“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目标,仅仅有海信是不够的,仅仅有那些清醒的企业是不够的,只有整个国家具备了“创新精神”,这个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
  在一条百年海信的路上,周厚健、于淑珉和那些平凡的工程师会永远清晰自己的使命。他们也许没有机会看到一个百年海信的诞辰,也许只能成为百年海信的铺路石,也许只能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百年海信纪念碑的基座上。但他们不会忘记,在一个风云际会的大时代,他们的使命和他们的努力。
  创新决定了海信成长的速度。譬如在海信空调公司,从1997年开始,在技术创新上“绝对的速度”掌握了它的命运,正是这种速度使一些小公司成长为一些大公司,也正是这种速度,使那些跟不上速度的“庞然大物”轰然倒地。
  对于海信来说,任何新产品的诞生都不是技术革了价格的命,而是速度革了对手的命。市场是最残酷的战场。
  无论周厚健还是海信都曾经有过迟到的经历,但是今天他们却站在胜利者的舞台上表演。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幸运?
  是什么让他们可以得意地观看对手痛苦的挣扎?
  周厚健肯定会同意,这一切都是拜技术创新所赐。
  你怎么理解下面的话?
   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而是为了改善而改变。
   把平凡的事情一千遍一万遍做对就是不平凡。
   对速度的执著,对创新的偏爱造就了今天的海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创新英雄夏晓东(1)
2002年夏天。在经过无数个夏天之后,夏晓东有机会面对一个全新的夏天。那的确是一个全新的夏天,先是海信退出了青岛家电博览会,接着周厚健推迟了“三园一厦”落成典礼。他们一起去了日本,在那里,他们与几家跨国公司的领导人进行了残酷的谈判,最终在7月底,海信与住友结成了战略联盟。
  接下来该是什么了?
  8月中旬,“三园一厦”的落成仪式终于开始了。
  夏晓东,作为海信集团副董事长,有机会在这个夏天体味一种特别的味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呢?
  夏晓东1981年来到了青岛电视机总厂,在此之前他是北海舰队的航空兵。夏晓东大学毕业的那年,正好是青岛无线电厂成立的1969年。他并没有出现在江西路24号的手工作坊里去研究红灯牌半导体和黑白电视机。
  大学毕业之后,夏晓东选择了“到部队锻炼、改造”。那时候他站了一年的夜岗,参与盖了一栋家属楼,便没再参加其他“重大的行动”。
  的确,部队的技术性工作与他的想像有差距,每当回忆起在部队的那些日子,他感到并不怎么甜美。他说:“出于(技术工作与想像有差距)这种考虑,我多次请求复员到地方。”他前前后后进行了将近5年的努力,1981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出现在了青岛电视机总厂。
  他刚到电视机总厂的时候,人们对他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谁也不会想到他将是日后这家工厂的权力人物之一,也不会想到他将带领着日后的1500多名工程师为海信的技术创新创造一个美好的前景。当时,他只是一个复员的航空兵。
  他先从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干起,然后到了车间。终于有一天,他变成了车间副主任,慢慢地,在一个计划经济年代里他又变成了代理主任、主任、工艺处处长……
  1992年,周厚健执掌了江西路11号的权力之后,他获得了周厚健的信任,以副厂长的身份兼任技术中心主任。那是海信的“灵魂部门”,在那里,夏晓东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技术创新。
  技术中心有很多种级别,夏晓东领导的技术中心是第二批获得“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称号的。在这样一个技术中心的支持下,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开始了。夏晓东说:“技术创新使海信发展得更快。”
  海信的特点是“技术路线”,细分就是“三高战略”——高技术、高质量产品、高质量服务。
  在夏晓东的带领下,海信的技术中心也开始了机制上的创新。“我们从一个几十人的设计所——电视机设计所,发展到了一个上千人的多层次的研究开发队伍。”有一次,他得意地说。
  事实上,技术创新有不同的层次,海信依据市场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创新,然后用新的技术和产品来引导市场,这就是技术驱动,体现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本意。
  夏晓东说:“不可否认,我们有了海信这个平台,但我们要不停更新平台的高度,这需要技术进步。”
  海信的技术中心现在扩展为海信集团研究发展中心,成为整个海信的“孵化器”。它并不是从2002年机构变更开始孵化新产业的,事实上,自从技术中心一诞生,它的孵化功能便开始显现出来。
  夏晓东说:“海信从单一产品发展到多样产品,发展到计算机、逆工程、软件、数码科技,都是技术中心承担了一些项目,然后孵化为一个公司。就如同孩子长大成人,该独立了。”
  研发中心是不是只孵化新产品和新产业呢?夏晓东说:“不是这样的,研发中心既孵化产品,也孵化产业,更孵化人才。”
  事实上,正如夏晓东想像的那样,海信的发展虽然有多方面因素,但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走了技术创新的路线。多年来,海信始终相信“质量是根,人才是本,创新是魂”。
  夏晓东喜欢总结市场规律,我们可以通过《海信史》中的一些记述看到,他总是能够将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一次他说,市场规律是两方面的,一面是用户的需求,一面是技术的进步,“用户的需求与技术的进步走到一起,企业就成功了”。
  与很多技术人员不同,夏晓东不承认单纯的技术观念,而是相信彼得·德鲁克的判断。他说:“一个技术好的产品必须依赖市场创造价值。企业要成功,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技术满足市场需要。”
  与更多人不同的是,夏晓东总能够从危险中看到机遇。1994年是国际上计算机产品竞争剧烈、价格大幅下调的一年,很多大公司都感到举步维艰,不少企业改弦更张。夏晓东那时候却决心要上计算机产品,向高科技领域进军。
  听到这个消息,全厂职工无不震惊。有人说夏晓东“发高烧”,有人指责他“冒风险”。种种指责和挖苦不时地传到夏晓东的耳朵中。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创新英雄夏晓东(2)
然而夏晓东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事实上,他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他想,海信只生产电视机一种产品,是非常危险的。即使达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也有衰败的危险,何况海信在当时不过是中国第三。
  “上计算机是有风险,”他说,“但不上风险更大。在我看来,早上少风险,晚上多风险,不上更风险。干事业嘛,就是要有点‘发高烧’的精神”。
  最终,在夏晓东的坚持下,海信渗透进了计算机领域。
  海信的计算机公司曾经风光一时,的确,它现在不太景气,但它为海信在IT领域获得全国性的影响提供了可能。
  问:除了技术创新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决定了海信的发展?
  夏晓东:除此之外,海信也特别重视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精神。一个企业的成功,必然有其精神的东西,基础就是企业文化,它体现在人的方面。海信推行人才工程,从技术层面来看,来海信的大学生进步得很快,很多企业都想来海信挖人,有的企业甚至在青岛盘亘几个月。
  海信有一个女同志回家生小孩,回来后已不能进入角色。她后来去了朗讯,成为技术骨干。
  还有一个男孩子去了新加坡,在飞利浦新加坡公司工作。有一次他回海信,说:“我在海信技术中心只能算中等,而在那里我是骨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