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海信突围-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一年是旧历猴年,整个中国都在实行“孤注一掷”战略的年头。一首《春天的故事》的歌曲记录了这段往事,此后的十几年则足以证明中国得到了多么惊人的回报。
  那一年,国务院出台“股份公司管理条例”和“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条例”,开始出现了现代企业的游戏规则。
  那一年,国外家电企业开始纷纷进驻中国。比尔·盖茨的软件帝国落户于北京新世纪饭店511房间。
  那一年,美的在全国首先进行股份制改造,1993年11月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海尔制定了“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科龙公司在德胜河南动工,河对岸的华宝空调已占据中国空调行业半壁江山,科龙人按照习俗对着华宝的方向立起一座剪刀雕像,保佑自己有朝一日吃掉华宝,日后他们果然如愿以偿。
  长虹彩电年产量在国内首家突破100万台,资本回报率为25%,到了2000年则下降为2%;金星已达到了近百万台的年产量,牡丹也达到了60万台左右的规模,而海信(青岛电视机厂)只有20万台左右;康佳认识到,中国加入WTO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并对这一问题将要带来的利弊作了专题研究,然而十年后它仍然无奈地宣布巨额亏损;联想在分红、分股权被明确地批下来之前,对35%的整体分红比例,内部已作了大致划分,股权激励使柳传志推出了中国第一台486电脑。
  张瑞敏在青岛市人代会的小组发言中,讲了自己建设海尔工业园区的设想。占地800亩的海尔工业园很快建成,它面前的道路如今叫做太平洋大道。
  ……
  许多彩电业的风云人物将那一年铭记为进入市场经济的开始:彩电高消费税取消,国家放开定价权,长虹在业内率先降价;中国“复关”呼声高涨,仿佛一“复关”,外国家电便会蜂拥而进,消费者持币待购,彩电市场疲软……
  五十多家电视机定点生产厂家死了6家,亏损二十多家。“那真是一个最难挨的年头,”许多年后周厚健感慨地叙述着往事,“那一年,我们差一点被人兼并。”
  那一年,周厚健要慢慢学习并习惯于做出各种各样“孤注一掷”的决定。
  已经有先行者在那里孤注一掷了。在深圳,任正非开始强令华为自主研发交换机。1992年第三季度,为防止经济过热,央行严令紧控各银行贷款发放,致使民营企业几无从银行贷款之可能。那时华为正值市场扩张的紧要关头,任正非倾华为所有,又向一些大企业借利息高达20%…30%的高利贷,前后投入共计1亿元。当时华为内部有政策——“谁能够为公司借来1000万,谁就可以一年不用上班,工资照发。”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海信之芯(2)
这场孤注一掷的疯狂举动是华为的第一次也是最大一次冒险,如果失败,任正非将身败名裂、永世不得翻身。在动员大会上,任正非立于五楼会议室窗边沉默半晌,悲声道:“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
  经历多次失败后,华为终于在第二年推出新型网用大型交换机设备,通过技术积累,开始了高速扩张。其间有过一次重大失误,曾导致损失近亿元,几乎使华为崩溃。
  周厚健呢?
  我们现在相信,周厚健是一位企业家,他应用自己的观念远比应用权力要多得多。除非进行大的“清理”,否则他不大喜欢采用强硬的姿态,而是说服和诱导对方,使其能与他同仇敌忾。他注重市场,而非计划;他注重管理,而非放任自流;他注重质量,而非数字。他不要求他的下属效忠于他,但他们必须效忠于这个企业。
  他不大习惯恪守旧的教条,也不大喜欢沿着前任铺好的道路前进。他是一个天生的缔造者。他经常在公开场合劝导自己的员工:“要注重质量;要动脑筋;要热爱企业;要努力工作……”好在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并且他的员工很买他的账,于是他的计划便得以推行。
  周厚健迷恋于财务的管理,他甚至用并不充裕的空闲时间自学了财务管理的课程。多年后,他提出了“稳健财务”的概念,并且在整个海信推行的时候,引起了人们的惊诧——他们不大相信,他竟如此精通财务问题。
  一切看起来都不错。1992年,这位35岁的年轻厂长给人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他雷厉风行,对扯皮、人浮于事毫不手软。看起来,他还有不错的经营头脑。对工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工厂兴旺,工资能够不拖欠,且年年有增加。
  如今48岁的周厚健已被描述为一个“海信的神秘主义者”,年轻时他曾梦想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有时也曾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医生,结果他错失了这些梦想,并且为之追悔莫及。
  这位年轻的董事长喜欢新的事物、新的技术、新的市场和新的领域。在一个现实生活与虚拟网络并存的时代,他痴迷于工业品,痴迷于制造业和精细加工。
  他谦逊而超出年龄的慈爱,或许与海信愈来愈年轻化有关。在这个拥有数万人(包括销售人员和海外公司员工)的企业里,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只有37岁,而子公司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则低于27岁。由于倡导“亲情化”管理,48岁的周厚健必须用兄长的眼光来看那些成熟者,又以父亲的姿态来关注那些更年轻的人。
  接管了青岛电视机厂权力两年后,1994年8月29日,周厚健开始有机会改变中国家电业的格局。他将青岛电视机厂变成了青岛海信集团。那时候他刚过完自己的37岁生日,而他“以资本家的眼光看待资本与市场”的观念,也成为企业界时髦的话。
  那是周厚健的第一次孤注一掷,要知道作为一家国有企业的负责人,在1994年提出“以资本家的眼光看待资本与市场”是一件极冒风险的事。结果他赢了,这使他第一次体会到做家电业明星的感受。
  1996年,周厚健再次面临孤注一掷。中国家电发展史会记住1996年3月26日,那一天长虹老总倪润峰宣布:长虹全面降价8%~18%,在国内率先推出以“红太阳”命名的29英寸大屏幕彩电,在具备与国际同步的技术、质量的前提下,比同类型国外彩电降价30%。
  就在他发动价格战的时候,日本索尼公司“壁挂”式电视推向市场:长60厘米、宽38厘米,厚度只有37厘米,重量仅17千克,犹如一幅壁画。
  那是长虹发动的第二次“价格战”,它造就了中国彩电业的第二个冬天。周厚健说:“长虹这次甩货,对它自己来说,显然是对的。它库存比较大,这样做可以加快资金回笼。对其他企业来说则显然是噩耗。”
  周厚健则不以为然,他在降价之风甚嚣尘上的时候在人民大会堂大声宣布:海信不参与价格竞争,要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水平服务,创国际名牌”的发展战略对抗长虹的降价。后来,他终于承认说:“我不跟他(指长虹),一跟就落入了他的圈套,死定了。”
  事实上,周厚健“不跟他”的决定做得异常艰难。
  在1996年,每个企业都被价格战拖得筋疲力尽,许多彩电企业都宣布降价,在海信的会议室里,周厚健几乎每天都在与他的下属不停争吵该不该降价。对于海信来说,生死只在一念之间。谁也没说服谁,最后大家的看法是:降价是死,不降价也是死,不如到市场上去看看。调查的结果使他们做出决定,不降价。
  他们当然也会采取措施,海信副总裁杨运铎那时候刚在山东临沂组建了办事处,他说:“长虹引发价格战后,海信因为不降价,价格与市场背离很大。”解决的办法,便是“三四月份成立大批办事处,山东成立了14个”,以推进海信电视机的销售。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海信之芯(3)
那场血腥的战争与之后不停顿的厮杀所带来的延续,是整个行业的亏损。杀戮结束,长江以北电视机品牌溃不成军,只有海信存活下来。周厚健的孤注一掷,又一次赢了。
  在1999年,长虹又一次孤注一掷地发动了价格战,周厚健又孤注一掷地以“海信无须降价”应对。那一次孤注一掷,倪润峰一败涂地,周厚健则在中国家电业领袖群体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
  就在那一年,周厚健在北京开人代会的时候发出了“经营者错位”的呼吁。头一年,他提出的则是产权问题。
  4年前他兼任青岛市电子仪表局重要职务,他开会时曾说:“大家不要怕当资本家,我相信再过几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