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济学林论剑-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况当“定律”,或者说是把“事实”当“理论”了。张五常等先生坚持认为不存在的“吉芬商品”,之所以存在(不仅仅是逻辑上的存在),是因为将“其他条件”忘记了,将“定律”当成了“公理”,极端化了。
  但让我觉得奇怪的是,既然张五常先生承认“雨伞问题”的存在,为什么就不承认“吉芬商品”?
  2002年8月16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股票是需求定律的例外吗?
  股票是需求定律的例外吗?——与厉以宁、 梁小民等先生商榷
        厉以宁、 梁小民等先生将这两个(可以增加到无数个)均衡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或曲线,并将此线误以为是需求曲线。实际上,这种情况下的需求曲线,已经变成了离散的“点”,而不是“线”了。
  关于需求定律的争论,我曾写过评论——《天下有没有“吉芬商品”?》,得出结论:黄有光、汪丁丁等先生所说的情况,是考虑了“其他条件”的,但将这些情况当“定律”,或者说是把“事实”当“理论”了;张五常等先生坚持认为不存在的“吉芬商品”,之所以存在(不仅仅是逻辑上的存在),是因为将“其他条件”忘记了,将“定律”当成了“公理”。
  最近,有很多读者发来电子邮件询问,如何解释股票价格。因为,在证券市场上,当某只股票价格上涨的时候,购买的数量并不减少,反而上升。这种现象同需求定律所说的“价格与需求量反向变动”并不一致。这些读者还列举了厉以宁、 梁小民等学者撰写的经济学教材中的观点,觉得这应该是“需求定律的例外”。
  我查核了相关教科书。厉以宁、秦宛顺在《现代西方经济学概论》(1992年)第13页的“需求曲线的例外”这一小节称:“某些商品,小幅度升降价,需求按正常情况变动;大幅度升降价,人们就会采取观望的态度。需求将出现不规则的变化。例如,证券、黄金市场上就常有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下的需求曲线可能呈现下述状态或其他不规则状态。”这里所说的需求曲线所呈现的“下述状态”,在坐标图上表示就是,上半截向右上倾斜,下半截正常变动,即向右下角倾斜。
  (图2略   需求曲线的例外)
  梁小民撰写的《西方经济学教程》(1993年)第36页,也开辟一小节——“需求定理的例外”:“在投机性强的市场上(例如,在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上),人们有一种‘买涨不买落’的心理,即价格上涨时反而抢购,价格下跌时反而抛出。这与人们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和投机的需要相关,也可以作为需求定理的一种例外。”
  如何解释厉以宁、 梁小民等学者所列举的股票、黄金等“例外”现象?
  理解或应用需求定律,首先需要区分“需求”与“需求量”。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在题为《价格理论》的教科书中所强调的:“在需求理论上一个基本的区分是,区分在需求表意义上的需求和在需求量意义上的需求。混淆这两种意义的需求是有害的,举例说:(1)‘价格上升因而需求减少’。(2)‘需求增加因而价格上升’。这两句话分开看是清楚的,如果认为需求一词在两句话中具有相同的意思,则这两种说法显然是矛盾的。当然,实际并不是如此,在(1)中的需求指的是‘需求量’,在(2)中需求指的是‘需求表’。”张五常先生在《经济解释》第一卷第五章第三节的这个分析是正确的:“‘需求量’与‘需求’不同。前者是因为价格变动而变动的。后者的变动,是因为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变量)变动而变。”但可惜的是,在“吉芬商品”类似的问题上,他没有将正确的逻辑贯彻下去。
  按照我所认为的需求定律:(1)“其他条件不变”,就是说只考虑“价格”与“需求量”这两个变量,则需求曲线必定向右下倾斜,也就是说“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反映在坐标图上,就是某种产品的价格变动,相对应而移动的是需求量,但整条需求曲线并没有移动,是固定的或静止的。(2)如果“考虑其他条件”(“其他条件”包括的内容很广,如收入、相关产品的价格、时间、预期、偏好等等),则需求曲线虽然依旧向右下倾斜,但消费者面对的是一条全新的曲线,也就是说,随着“其他条件”的加入,消费者面对的产品可能就不是原来的产品,反映在坐标图上,就是整条需求曲线的向右移动。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同样一台电脑,在不同地区或不同的商店,价格可能不同(即使撇开讨价还价因素)。为什么?因为不同的商店有高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服务,不同的保证信誉等等,把这些与电脑加起来,同样的电脑就变为不同的物品(也就是说,“价值”不同了)。
  同样的道理,同样一只股票(A),价格上涨,买的人反而多了,是因为存在“其他条件”,比如说投资者预期该股票的价格还会上涨,有钱可赚。而正是因为“投资者预期”这个“其他条件”的加入,虽然投资者面对的还是同一只股票,但它在实质上已经不是先前的那只股票了,是价值不同的股票(B)。表现在坐标图上,就是需求曲线的向右移动,也就是说,是“需求”的变动,而不是“需求量”的变动。既然“需求”变动了,均衡价格也会发生变化,假设从P1移动到P2,那么,这个时候消费者面对的是两个均衡价格、两个均衡点、两条需求曲线。
  但是,厉以宁、 梁小民等学者将这两个(可以增加到无数个)均衡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或曲线,并将此线误以为是需求曲线。而实际上,这种情况下的每条需求曲线,已经变成了离散的“点”,而不是“线”。
  2003年1月3日
   。。

为何价变量不变?(1)
  为何价变量不变?——对施蒂格勒观点的质疑
        施蒂格勒(Stigler)说:“当一种报纸的价格下降时,一个家庭仍然会只订阅一份报纸……但应该强调指出,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可是,在现实世界中,类似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我认为,对于耐用品而言,其需求曲线不再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而是一个点,一个在一段时间内几乎固定的点。
  需求定律可谓命运多舛。多年来,对它的质疑不断,在华人经济学圈内,最近两年,这个定律遭受到持续的争议。我在《天下有没有“吉芬商品”?》和《股票是需求定律的例外吗?》中分别做过分析。
  在那些“吉芬商品”事例中,价格与需求量大多同向变动。如雨伞,当雨天来临时,价格上涨,需求量上升。股票等有价证券,也都是这样。
  然而,现实世界中还存在一种情况:当价格变动时,产品的需求量并不发生变化。例如,最近正在各大影院播放的电影《英雄》,如果购买DVD,我们拥有一张光碟之后,其价格再下降的时候,我们并不会再去购买它。类似的产品很多,如报纸、书籍等几乎所有的文化用品。这些现象是否与需求定律相悖?需求定律是否在这里失效了?
  在我的阅读视野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勒(Stigler)是唯一一位关注此问题的经济学家。他在教科书《价格理论》中说:“把上述原理(指需求定律)表述为:当一种商品的价格跌落时没有人会增加它的消费,而不表达为:在较低的价格上购买的更多;这是为了把下述事实纳入考虑之中,即有些商品是不可分的。当一种报纸的价格下降时,一个家庭仍然会只订阅一份报纸……但应该强调指出,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先不论施蒂格勒的观点是否有解释力,“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这句话就很有问题。显然,你已经拥有了一本施蒂格勒的《价格理论》,便不会因为该书的价格下降而再买一本;当你拥有了班德瑞的《仙境》(CD),其价格从20元下降到10元的时候,也不会再购买它……一些非文化用品,也存在类似的现象,例如,电视机降价,也没见有人再买一台放着;对一个小家庭而言,房子、汽车等,购买一次后,一般也不会再买第二次。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为什么上述的报纸等商品的价格变化了,需求量却不变化?施蒂格勒的解释是,“商品不可分”。这个观点很有商榷的余地,因为,环顾我们周围,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