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别做正常的傻瓜-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炼,我建议你给自己设置一个沉没成本。在每月初甚至每个季度初把所有的费用预先支付,并且不可以退费,这样你在嫌麻烦不愿意去锻炼的时候也会因为已经付了钱而改变注意,还是去健身。(当然,我们知道,沉没成本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在你的脑子里渐渐淡漠,所以你也不能一次性在健身房存五年的费用,而应该每季度或半年交一次费。)

    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比方说一个女孩子非常喜欢她的男朋友,想把男朋友永远留在自己身边,那么她该怎么做呢?当然,她有很多的办法,但是有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是一般大家都不容易想到的,就是多多地让男朋友请她吃饭,给她买东西。久而久之,她的男朋友会觉得已经在这个女孩子身上投入了这么多的“成本”,就更加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女朋友了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阐述了沉没成本误区:正常人往往出于想挽回已经发生却无法收回的所谓沉没成本,而做出很多欠理性的行为。如何纠正这种谬误呢?当你进行了一项欠理性的购买后,应该忘记已经发生的购买行为和你支付的“沉没成本”,只要考虑这项消费之后需要耗费的精力和能够带来的好处,再综合评定它能否给自己带来正效用。进行投资时,把目光投向前方,审时度势,如果发现这项投资并不能盈利,应该及早停掉,不要吝惜已投下去的各项成本:精力、时间、金钱……

    对于“沉没成本谬误”,换位法同样是一个很有效的“药方”,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考虑在没有付出成本或者付出成本比较低的情况下你会如何决策。你以8元/股买进一只股票,但现在价格是6元/股,你应该抛售吗?做这个决策时,你要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我是以4元/股或者2元/股买入这只股票的,我现在会如何决策呢?如果打算卖掉的话,就证明你对这只股票的前景并不看好,所以最好还是抛了它。如果你看好这只股票的前景,打算继续持有,那你现在就不应把它出手。这两种情景(购买和抛售)应当一视同仁。同样,以刚才的买卖房屋为例,运用换位法就是想象如果这套房子是人家送给我的,那我会接受怎样的价格将它卖掉呢?如果他人出的价刚好与你的心里价相一致或者更高一些,那你就应该果断地将之转手,而不要受原先实际的买入价左右,影响了自己的决策。

    最后,再来讲一个小故事。在读大学的时候,正常的傻瓜非常喜欢一个女孩,想了很多办法追求她,可是这个女孩却对另外一个男孩子有好感,一直对正常的傻瓜爱理不理的。正常的傻瓜曾经尝试约这个女孩子出去,不过从来都没有成功过。但是正常的傻瓜并没有因此气馁,他决定要坚持下去。终于有一天,也许是正常的傻瓜的坚持不懈打动了女孩子,她答应和他一起约会一次。这个消息自然让正常的傻瓜喜出望外。他早早的就为那次约会做起了准备,去音乐厅买了昂贵的音乐会票,穿起了难得一穿的西装,还买了一束花,在约会当天兴冲冲的到女孩子的家去接她。正常的傻瓜敲开了女孩子家的门,开门的是女孩子的父亲,他告诉正常的傻瓜说,那个女孩子还是决定不和他出去了,并且已经有另外一个男孩子把她接了出去。那么请你想想看,如果你是正常的傻瓜,你会怎么样?毫无疑问,你一定会非常生气。正常的傻瓜一听这话,就有一种气血上涌的感觉,他问清了女孩子的去向以后,随手就把花一扔,打算到他们约会的地方找另外那个男孩子算账。果然,他在一个电影院的门口看到了那个女孩子和另外一个男孩子在一起,正准备进去看电影。正常的傻瓜当时愤怒极了,也无暇顾及自己身上穿着平时舍不得穿的西服,冲上前去就揪住了那个男孩子的衣领。他的举动把女孩子吓得大叫,还以为是碰到了强盗。那个男孩子为了抵抗也和他扭打在了一起。过不了多久,他们的举动就惊动了警察,把他们三个一起带到了警察局。警察经过调查以后将女孩子和另外一个男孩子放了,而正常的傻瓜却以打架的名义被扣留在警察局呆了一天一夜。

    可怜的正常的傻瓜,不仅没有追到女孩子,还被关到了警察局,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如果我是正常的傻瓜,当我听到女孩子的父亲的话以后,我并没有生气的破口大骂,而是面带笑容非常冷静的对女孩子的父亲说:“那么请问你还有别的女儿吗?”因为我知道过去的失败已经无法挽回,在前途不好的时候就应该适时收手。既然已经花了钱买了票又做了那么精心的准备,就要往前看寻找新的机会。千万不能让沉没成本困住前进的步伐
第四章你有自知之明吗?

你有自知之明吗?

我们可以把人分为三种:不够自信的人、过于自信的人和有自知之明的人。如果在一场考试中,你认为自己可以得到80分,结果你也确实得到了80分,那么你就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得到90分,结果却只有80分,你就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进入了过于自信的误区;反之,如果你估计自己只能得到60分,你则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属于不够自信。所谓“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显然,我们都希望自己成为有自知之明的人。那么你有自知之明吗?

    看看你怎么回答:

    请对下列十句话进行是非判断,圈出你的答案,然后想一想你对自己的答案有多少信心呢?然后用50%-100%之间的一个数来表示你答对的概率:50%表示只有50%的可能性是对的,即是乱猜的;100%表示肯定是对的。

    1:上海到芝加哥的航线里程在

    【超过15000公里】   

    【不到15000公里】      对的概率(50%-100%):    

    2:贝多芬出生的时间

    【早于1780年】 

    【晚于1780年】         对的概率(50%-100%):            

    3:耶鲁大学成立的时间

    【早于1750年】 

    【晚于1750年】         对的概率(50%-100%):            

    4:现在或者曾经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或者学习的教授和学生中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

    【不到50人】  

    【超过50人】           对的概率(50%-100%):            

    5:莫扎特完成的交响曲数量

    【不到30】

    【超过30】              对的概率(50%-100%): 

过于自信

 也许你对上面这个结论并不服气,在这里我要向你说明的是,很多时候,你也许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有本事。你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之前是否对自己充满信心?如果你对自己的知识水平是足够清楚和认识的话;也就是说你有自知之明的话,你答对的题数应该和你自己估计的平均答对的概率相当。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在回答完这十道题后,计算出的平均答对的概率往往要远高于他们答对的题数。你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刚刚的过于自信只是说明人们在这个小游戏里答错了几道题,但是如果人们在股票市场中也是过于自信的话,它让你损失的就不是这么一星半点了。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一个人要知道哪些是自己所知道的,哪些是自己不了解的,这才是真正的知识。而过于自信的意思是说,人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究竟知道多少,他们往往会高估自己。

    正常的傻瓜通常都会过于自信。

    过于自信不等于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自高自大常常体现在人们的交往中,让人感到不舒服。相比之下过于自信则是一般人的通病,一般体现在人们对自我的评价上,而且通常让人察觉不到——这也是过于自信的毛病一直存在而不被人重视并纠正的原因。

    许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和别人作比较的时候,人们常常对自己的知识或能力过于自信。斯文森(Svenson)在一个研究里发现,如果要评价自己的驾驶水平在一群人中的位置,90%的人都说自己的驾驶技术要在平均水平以上,而很少有人说自己比平均水平要差。但是事实上,根据平均水平的定义,有50%的人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就一定有50%的人的驾驶技术低于平均水平。

    过于自信实际上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开车人都知道酒后开车很危险,但大多数的人都觉得别人酒后开车可能会出车祸,但是自己喝了酒以后却是可以控制住的,这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