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话语落地,董事会一片惊讶。而不久后,新任董事长张长友上任,听了刘谊汇报,当下表态:800万吨,拍板。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宏图再举(2003~2006年)(4)
此时,留守刘庄的三个小伙子还不知道刘庄即将开采的消息。屈指一算,他们留守了整整三个年头。这三年里,其中一个小伙子朱林在留守之余学会了熟练操作电脑,总算没有虚度光阴。只是他们时不时和当地村民碰面,村民都会有意无意地问:这矿,到底哪天开啊?小伙子们很尴尬,只能说快了快了。再到后来,几乎没有村民来问了。
2001年5月,另一位小伙子汤传红接到电话。朱林正在另一个房间玩电脑,忽然听见汤传红大声地喊叫起来:“特大好消息,我们的队伍要回来啦,我们终于熬到头啦。电话里问我,留守有什么困难吗?我说,你们一来,我们什么困难都没有啦。”
第二天一早,四位留守人员打扫了一番,烧水煮饭,哼着小曲,迎接着大部队的到来。领头的是梁袁。
刘庄,是一个奇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英雄们只会老去,不会随风飘落。他们创造过神话。无论怎样丰富多彩的历史,倘若没有了神话的渲染,也会变得苍白平淡。
刘庄,是一个神话。
如果愿意,这个神话前面可以加上许多定语:科技的、管理的、和谐的……但有一个定语最为重要:奋斗的。
200天会战
进驻刘庄,是刘谊执掌新集,同时又是遭遇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兴之举。这段历史在载入新集史册时被冠以“二次创业”的名目。
2001年5月25日,刘谊点将,任命梁袁担任矿长。一场“战役”即将开始。见证者万千,起点只有一个——曾经的“刘庄矿指挥部”,如今只是一个破落的小院子,几间茅草房。
虽然颍上县委派人迎接,留守的小伙子们更是喜笑颜开,但艰苦条件,与当年刘明善在新集的荒原上创业简直一模一样。中午吃饭,甚至没有足够的筷子。细心的梁袁早有准备,从汽车后备箱里拿出了十几双筷子。汤传红至今记得梁袁对他说的话:“我们再苦也比当年刘明善好多了,我们的后方,有新集。六月的淮河一带,气候闷热,蚊虫泛滥。”而第一个晚上,睡觉之前梁袁发动大家除草、捉虫、打蛇。
6月8日,梁袁召开刘庄煤矿第一次全体职工会议,布置准备开工的事情。有人问:“哪天开工比较好?”梁袁说:“当然越快越好,尽量往前赶吧!明天下午四点钟开工。”
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的梁袁是最不相信迷信的。不过,开工典礼之前,负责施工的人员倒是很讲究,有些仪式要搞。梁袁觉得,施工队自有施工队的道理,也就同意了。于是施工队买了几只老公鸡,把血洒在地上,意思是辟邪。随后,梁袁讲话。讲到一半,天空飘起了小雨,雨很小,下的时间也很短,停的时候,梁袁恰好宣布:刘庄煤矿,开工。这时,天边竟然出现了一道淡淡的彩虹。后来担任党委书记的郝劲松也在现场,立刻用相机抓拍下了这道淡淡的彩虹。
当地老百姓都说,这是天意。
会战开始,梁袁认为,开工到投产是非常时期,所以他不想预先设定一个会战日期。但却要求所有成员,不论职务高低,一律顶到前线。
非常时期有非常规则,梁袁一马当先,每天晚上11点钟开全矿调度生产会,不分节假日,风雨无阻。开完会一般都是凌晨两三点钟。然后大家散会睡觉,睡到早上六点半起床,举行升旗仪式,随后全部到一线施工。煤矿的施工常常都要下井,等从井里上来就到了夜里十点多,然后梁袁准时在11点钟开当天的全矿调度生产会。
第三章 宏图再举(2003~2006年)(5)
就是这样的魔鬼规则,作息不停地循环,每个人都是连轴转。
这一转,就是整整200天。
200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超负荷、超重压的时期。开工之时,谁都没想到“非常时期”能够持续这么久,更没有人想到自己竟然坚持到了最后。这200天,对刘庄从开工到投产来说,又是新集创业史上一个创纪录的时间。如此迅速,如此高效,梁袁简直是带着人马跟时间赛跑。施工的人员大都是年轻人,高强度的奋战对他们而言是参与创造历史的机会。
参与刘庄矿建设的共有两千人,论人次则上万人次,涉及数个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单位。庞大的人口流动使管理成为非常复杂的事情,特别是安全管理。可这200天里,除了有一位工人违规操作遇难外,竟然没有出现一起重大事故。
后来,梁袁自己也觉得,200天的奇迹或许真是天意,正像开工当天那道淡淡的彩虹。
梁袁相信,天佑刘庄。
龙卷风
不是亲自参与一次煤矿的创业历程,谁也无法想象其中会遇到怎样的困难。
大多数时候,淮海的平原与丘陵总是平静的。大自然的物候,送来的只是春夏秋冬的循环和风霜雨雪的变化。然而,最普通的天气有时也能带来巨大的困难,更何况不期而遇的自然灾难。
创业初期,刘庄条件十分艰苦。荒原上竖起脚手架,职工宿舍还没有盖起来。施工单位完成了施工作业后撤走了,刘庄进入了投产阶段。对梁袁等人来说,真正的创业才刚刚开始。没有职工宿舍,创业者们就在施工单位留下的临时搭建的泥板房里暂住。
什么是泥板房?今天的新集工地上再也见不到了。
泥板房是早年施工单位常常临时搭建的工棚,先把泥巴夯实成一片一片的泥板,然后把泥板一块一块垒成墙,最后在上面搭几块石棉瓦,就成了一间房子。这样的房子,能住,却冬冷夏热,漏雨潮湿。
刘庄流传着一个关于住宿的段子,主人公是当时的机电科科长张俊林,时间是2001年的冬天。张俊林在泥板房里住宿,外面下着大雪,雪把泥板弄得很潮湿。就在张俊林睡觉时,潮湿的泥板脱落了,露出了大洞。可他不知道,头就伸出了房外,悬在了空中。一觉醒来,枕边和头发上都是雪。
天有寒暑,人有冷暖。
对新集人而言,这是最冷的记忆。当然,他们也有创业期最热的记忆。那是矿井永久主扇尚未投用前,首采的工作面上下巷以及切眼通风之间的距离很长。井下的气温高达32摄氏度以上,而且非常潮湿。这样的环境里,单纯站着就会大汗淋漓。仅在这一个工作面上,先后有150多人中暑,至于出湿疹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负责综掘的队伍却创造了月进560米的成绩,而当时同行的一般成绩是300~350米。
2003年7月19日下午,平静的刘庄突然遭遇了一场罕见的龙卷风。
梁袁在房间里感觉有些异样,立刻冲出来,看见龙卷风一溜烟过去,碗口粗的树就给拔起来了。地面上的泥板房更是不堪一击,石棉瓦一掀就掉,整体被刮出几十米。而放置高压电的铁皮房被扭成了麻花状。交通全部瘫痪,道路堵塞,全矿停电停水。躺下休息的谢猛一跃而起,直奔工地,发现一名职工头部受伤,几乎不省人事。他与办公室主任郝劲松立即将伤员抬上汽车,冒着大风刮起的树枝和沙石,向医院赶去。最终,抢救及时,伤员转危为安。。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 宏图再举(2003~2006年)(6)
龙卷风好不容易过去了,地面已经一片狼藉,接着竟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梁袁接到报告:中煤72处受灾,三百多人衣服和被褥全部淋湿。
徐州建井处有27位工程技术人员因为停电被困在矿井下。矿井停电无法供暖,井下温度只有零下15摄氏度。加上大雨,井下人员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梁袁急了:“上现场,抢险!”
梁袁个子矮,身材瘦小,穿的雨衣和靴子特别显大,行动不太方便,加上路险湿滑,又一心想着救灾,不小心栽进了漫水的水沟里。等同事们七手八脚把梁袁拉上来时,已经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但他顾不上换衣服,始终待在一线。最终,由于梁袁他们的及时营救加之矿井内的应急措施,27名工程人员平安脱险。此时已经到了深夜四点,物业公司连夜送来了方便面、矿泉水,还有干燥的衣被。梁袁又组织大家把这些救援物资发到每一位工人手中。他自己则穿着又湿又脏的衣服,一夜未睡。
次日凌晨,梁袁在和大家架设临时电缆时,再一次摔进水沟。但他仍是等到把电缆架设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