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温变化、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等,事无巨细,他都无一遗漏的像记流水帐似的记下来,甚至连他鞋袜衣服的尺寸也要一一收录。 小胡佛总是要设法给自己找点事做,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他似乎永远没有休闲的时候。胡佛小时候,家里有一个老掉牙的火炉,一到冬天,把火炉烧旺和捅炉渣子的事胡佛很积极地揽了下来。从9岁到12岁,胡佛一直是华盛顿《星报》的报童。每逢周末,他又会跑到市场上给逛街购物的人拎篮子,当然是要收取一定的费用的。 1909年秋,胡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盛顿著名的公立中学……中央高中。在这所注重全面发展的著名中学,胡佛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因体育、辩论等方面的出众才华赢得了学生领袖的地位。 1913年,胡佛进入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学习,因当时家境破落,生活困难,遂选择了法学院的夜校,这样便可以晚上学习,白天打工,自食其力。于是,胡佛通过关系在国会山图书馆找了一份整理卡片的工作。早晨,他从家中步行几个街区到图书馆上班,下午5点至7点到法学院上课,回家后还要自修好几个小时。 1917年夏,胡佛从乔治·华盛顿大学毕业了,并先后取得法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当时的美国年轻人有着狂热的战争激情,纷纷加入了迅速膨胀的美国武装部队,但胡佛却搞来了一份〃暂缓入伍证明〃,并通过母亲娘家侄子、司法部部长威廉·希茨的介绍,进入了司法部。对于自己未像同龄人一样入伍,胡佛后来作出了自我解释:〃上级认为我担负的反间谍工作比上战场更重要。〃当然,他一开始并没有参与反间谍的工作,实际上,他的工作是在邮件室处理各类邮件,当然,与其他邮件工不同的是,他服务的对象是为联邦政府。  
命运的改变源自一次闲聊
虽然胸怀大志的胡佛对这样的工作极为不满,但他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来,反而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整天在办公室里忙个不停。因为胡佛相信机遇只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他的忙碌的身影给邮件室主任乔治·迈克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迈克森的一次无意间的闲聊改变了胡佛一生的命运,甚至美国的历史也因为这次闲聊而被改写。 1917年的一个很平常的早晨,乔治·迈克森在电车上遇到了他所熟悉的调查局局长布鲁斯·比拉斯基,闲聊中无意间提到了埃德加·胡佛。迈克森很自然地提到胡佛如何勤勉的工作,并夸他是个聪明的小伙子。比拉斯基很感兴趣,说道:〃这样聪明的年轻人放在你那里不是屈才了吗?〃 〃如果您需要,尽管把他拿走好了。〃 在迈克森推荐胡佛之后,比拉斯基并没有立即把这位聪明的小伙子调过来,因为当时联邦调查局并没有合适的位置留给胡佛。比拉斯基把他推荐给了战时行动处处长威廉·弗林。1917年12月14日,22岁的胡佛正式加入战时行动处,担负起对付德国间谍可能进行的间谍或破坏行为的重任。 反间谍工作使胡佛如鱼得水,他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劲头,放弃了休息日,顾不上吃饭,每天工作到深夜,在办公室一坐就是数十个小时。他的忘我精神和工作责任心一下子就赢得了上司的注意,弗林不止一次地夸他是〃一个勤奋的小伙子〃,并在一年内给他三次加薪。 当时为了渲染对德仇视情绪,报纸几乎天天刊载德国间谍在美国进行颠覆、破坏活动的报道。德国侨民中到底有多少间谍不得而知,反正公众看到的数字是在一天天地增加,这其实是司法部在夸大事实,只是为了标榜战功而已。胡佛曾经提议并身体力行,凡在美国居住的德国籍或德裔女性都得接受登记,以备不时之需,事实上由于工作量的浩大,登记造册进行得相当迟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内兴起了整肃共产主义思潮的运动,使得埃德加·胡佛之流有机会大显身手。 时势造英雄。世界大战的战争狂热,###产主义的歇斯底里,深入骨髓的间谍臆想症,战后一浪高过一浪的革命危机,愈演愈烈的犯罪活动,为胡佛这位〃美国英雄〃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时行动处解散,胡佛失业。他申请到移民局工作,但没有成功。颇为赏识他的弗林把他推荐给了即将担任司法部部长的米切尔·帕尔默。 帕尔默走马上任之日,正是世界风云变幻莫测之时。三K党人横行不法,禁酒法案令而不行,罢工事件风起云涌,各种社会思潮交互激荡,就连帕尔默的私人寓所也给人半夜扔下了炸弹。国会惊慌失措,拨出专项经费令司法部着手对全国无政府主义者、布尔什维主义者、激进团体进行大规模清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帕尔默搜捕行动〃(Palmer Raids) 帕尔默把此项任务交给了调查局,并任命威廉·弗林担任调查局局长。在为自己物色助手时,他想到了弗林推荐的胡佛。这样,年仅24岁的胡佛正式加入调查局,担任局长助理,主要任务是收集和整理〃带有革命激进主义色彩的社会团体〃的黑材料。 胡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以他过人的精力和才干,在诸多行动中大显身手,很快声名大震。1920年初他担任调查局总情报处的主任,并于1924年5月10日升任调查局代理局长。在他30岁生日的前10天,也就是1924年12月22日,时任司法部长哈兰·斯通正式公布任命胡佛为调查局局长。从此,胡佛霸占该位达48年之久,并对后半个世纪的美国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当然,这一切都得力于威廉·弗林的大力保荐。 弗林比胡佛多活了几个月,胡佛死后,有人问起他俩之间的关系,老头子第一次就他力荐胡佛的事向人坦言:〃我要躲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悄悄地说,这是我一生应当忏悔的罪过之一。〃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不能容忍调查局被吞并
胡佛在1924年被任命为联邦调查局局长,但在整个20年代,他没有找到太多的用武之地,到他真正崭露头角是在1932年。 当时正值经济大萧条时期,绝望的工人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这样动荡的局面造成了国民道德崩溃。一时间,盗贼横行,北美大地上发生了许多案件,著名的有约翰·迪林杰、〃娃娃脸〃纳尔逊、〃俊小子〃弗洛伊德等,他们偷盗汽车,抢劫财务,动辄杀人,作案累累。其中最为著名的也是让胡佛出人头地的是〃林白幼子绑架案〃。他破获此案后名声大震,从此把持联邦调查局48年之久,在这期间,政坛上先后更换了8个总统、10多个司法部长,只有联邦调查局局长的职位无人撼动,始终被胡佛占据着。 1932年1月1日,飞行英雄查尔斯·林白的独生子小查理在幼儿园被绑架。此案在全美引起了轰动,但凶手却一直逍遥法外。这使得每个美国公民都觉得十分羞耻。林白是〃美国梦〃的化身,其幼子的遇害,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国梦〃的根基,全体国民深深震惊。因此,公众将此案视为罪犯对国家秩序的一大挑战。在公众的压力下,总统宣布,如果地方政府提出请求,他将指派几个部门参加对林白幼子绑架案的调查,这几个部门分别是特工局、禁酒事务组、华盛顿市警方和联邦调查局。他指定埃德加·胡佛担任联邦协调人,但同时又宣布,联邦政府不负有办理这个罪案的责任,它只是在帮助地方政府。只有在发现罪犯违犯联邦政府法令的情况下,它才负此责任。 胡佛拘泥于州与联邦权力的划分,希望能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公众却认为,由于犯罪已膨胀为全国性的网络,因此执法工作也必须全国统一。新泽西州的一份报纸表示:〃这种犯罪表明,美国需要一个以华盛顿为中心的,像英国苏格兰场那样的执法体制。〃费城的一家报纸强烈呼吁全国警察要联合成为〃一个监督、领导全国打击有组织犯罪的中央机构。〃既然犯罪问题已经被当成国家兴亡的一个象征,那么,只有联邦政府才能解决犯罪问题。 4年一度的大选很快来临。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面对绝望的形势,这位身患残疾的总统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他告诫美国人民:〃我们惟一恐惧的就是恐惧自身。〃他要求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摆脱危机,美国应实行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来使美国度过难关。 当时国内不仅面临一场经济危机,更面临着一场道德危机、信仰危机。人们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