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机关人员要及时记录领导在各种会议、各种场合的系统或随机讲话、谈话,善于将其联系起来,从中分析意图。二是要从领导的行动中掌握。领导去哪里,抓什么,怎么抓,反映了他对这个单位、这方面工作的关心程度,反映了他的决心和意图。三是要从领导的文办中摸清。机关平时与领导的接触,大量是通过文办联系在一起的,机关干部要善于从领导的讲稿、批示中把握其思想。一个成熟的机关干部,应该通过领导的言谈举止,连贯而不是零散,系统而不是肢解,全面而不是单一,深入而不是肤浅地分析和把握领导意图,努力与领导同步思维甚至超前思维。最好能够做到,如果领导来不及考虑的问题,你能提前想到;领导想到的问题,你能具体细化;领导担心的问题,你能提前预见;领导希望解决的问题,你能有法破解。
细心比较论证
机关干部出谋划策的过程,是一个分析、比较、判断、得出结论的过程。所得出的结论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决策建议的质量高低。如果结论正确,处置方案得当,就能胜券在握;倘若结论错误,处置方案再好也无济于事。
在实际工作中常见的问题是,有的凭想当然下结论,往往在请示、报告里看不出什么根据,就有“我们认为”的结论,反而使领导难以下决心;有的不够大胆,以为说什么话都要留有余地,把结论表述为“可能这样”,或者“可能那样”,究竟什么样,领导很难捉摸;有的怕承担责任,建议报告中只摆情况,不作结论。一位资深的老领导介绍了他在领导工作中遇到的类似情况:“有一次,要审定一个价值100多万美元的设备引进项目,责任非常重大。下属主管部门上报的请示件上说,该项目经XX研究所技术人员考察,他们认为XX公司的产品比较好,是否可以进行商务谈判,请首长定夺。”介绍到这里,这位首长点评说:“这个主管部门提供的情况,只是XX研究所技术人员认为好,自己没有明确的结论意见。这样的请示,显然是在回避责任,如果该引进项目出了问题,其责任对上可推给首长,对下可卸给研究所,与主管部门无关。”这样的建议报告,自然在领导那里通不过。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做到能参善谋(5)
在机关工作一定要清楚,单位建设因决策失误出了问题,领导当然要负“拍板”的直接责任,但同时有关机关干部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特别是因机关干部提出的意见建议中事实不准确、计算不准确、情报不准确而造成领导决策失误的,是要追究责任的。所以,在提决策建议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反复比较,认真论证,保证决策建议严格缜密。首先,要进行必要性论证。机关干部运筹谋划的直接体现,是出点子和想办法。出点子不在多少,关键看有没有必要性。有必要性的点子,多多益善。没有必要性的花花点子,一个也嫌多。这是因为,这样的建议一旦被党委、领导采纳,不仅解决不了问题,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还可能贻误工作,败坏党委、机关的名声。人们戏称这样的机关干部是“瞎参谋”、“烂干事”。所以,机关干部在出主意、提建议之前,要“一言出口细掂量”,起码做到这么“四看”:
一看是不是领导很关注。一般来说,领导关注的都是重大问题、根本问题。如果你的关注点与领导的关注点相聚焦,证明你的点子符合领导意图,可以大胆运筹。这方面成功的事例当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决策”的出台。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注意力就集中在这一新生事物上,高度赞扬了它对我国农业生产力解放的重大意义。中央机关“咬定青山不放松”,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先后发了五个一号文件,支持这一创举,把全党的注意力,全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农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上,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二看是不是当前最急需。1941年,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先生向党中央提出了“精兵简政”的建议,他虽为党外人士,党中央却采纳了他的建议,毛泽东主席也给予高度赞扬。李鼎铭这一条建议之所以被采纳,受到广泛好评,是因为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也是我解放区最困难的时期。如何克服由于日伪军和国民党的进攻、封锁而造成的严重经济和财政困难,是我们党急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李鼎铭先生恰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提出了“精兵简政”的意见,可谓“天旱送来及时雨”。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凡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必要的,你研究好了,提出了建议,拿出了对策,不仅容易被采纳,还会受到肯定和赞扬。
三看是不是其中有创新。凡是创新的点子,都是好点子。所以,每当你想出一个主意来的时候,就要看看有没有创新因素。我国大科学家严济慈曾指出:创新有三要素,即选题必须是某个领域独树一帜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没有现成的,必须是自己独出心裁想出来的;体现这个方法、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工具,必须是自己设计创造的,而不是用钱能从什么地方买来的。这是对科学研究上创新而言,但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这样一来,有的机关干部就感到太为难了。实际上,仔细想想,创新也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情———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是一种创新;对存在的老问题,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同样也是创新。领导圈阅制的由来,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1948年2月,毛泽东亲自主持拟制了《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随即让新华社电发全国各中央局、中央分局,要求各地认真讨论,并将意见迅速汇报中央。毛泽东就等候、关注着各地的反映。3月的一天,毛泽###然问起东北方面调查土改和讨论规定的材料来了没有。担任秘书的胡乔木告诉他说早就来了。毛泽东追问:“来了为什么不及时送给我看?”另一个秘书叶子龙说:“大概还没有来吧。”可胡乔木清楚地记得电文已经来了。叶子龙连忙去找,结果从文件堆里翻了出来。电文上已画了许多钩。当时领导人看阅电报、文件后,就在头一面上画上钩。所以叶子龙说:“这份电文您已经看过了。”毛泽东听了有些不悦,说:“我根本没看过!”由于上面只有钩钩,从钩钩上根本看不出究竟是谁画的。所以到底谁看过,谁没有看过,确实分辨不清。这时,胡乔木替叶子龙打了一个圆场,说画钩这种方法有缺陷,责任不全在叶子龙。毛泽东听了胡乔木的解释,觉得有道理,就没有再深究。为了改变这种谁看了谁没有看搞不清的现状,叶子龙想出了个办法。从此,他在传送电报文件之前,先在电报文件上署好各位领导的名字,哪位领导看过了,就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一个圈,谁看了谁没看一目了然。领导人传阅电报文件在署名上画圈的制度,就这样形成了,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
做到能参善谋(6)
四看是不是很实用。出谋划策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谋划了半天,出了一大堆点子,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没有效果或收效甚微,甚至出现负效应,那就是无用的点子,甚至是有害的点子。真正实用的点子,通常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切中要害,或者完全符合实际;其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易于落实,能够办得到;再就是具有很强的可控性,便于检查,便于工作成效不断巩固和发展。概括起来说,它必须是符合单位实际的点子,不是照抄照搬别人的东西,而是融会贯通上级指示,结合本单位实际,具有单位特色,能走出一条新路,能取得崭新的业绩;它必须是既治标又治本的点子,深谋远虑,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取得全局的、系统的、长远的效益;它必须是快刀斩乱麻的点子,能抓住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使久拖不决、久治不愈的问题较快得以解决,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是这样的点子,就是十分必要和实用的。其次,要进行可行性论证。
在工作实践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机关的意见和建议,题目和观点很好,方案也很齐全,但就是“可看不可行”。常见的现象是,有的理论上可行,实际上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