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机关干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谋士”角色,能参善谋是本职所必需。有人根据出谋划策能力的高低,把机关干部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能先领导一步思维,并能提出高领导一筹的见解,还能在领导决策的过程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修正意见;第二种,能与领导同步思维,多数意见能被领导采纳,并能及时反馈决策执行情况,提出新的意见;第三种,落后于领导思维,意见和建议也很少被领导采纳,但对领导的决策还能正确理解执行;第四种,既落后于领导思维,又提不出有价值的见解,对领导的决策理解执行也不得力。第一种为“优秀参谋”,第二种为“良好参谋”,第三种则属于“一般参谋”,第四种则是“不合格参谋”。大凡想在机关建功立业的干部,都希望自己是第一二种,不想成为第三四种。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战略家,只要你从现在起就开始努力锻炼,那么,能参善谋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情。
胸怀全局想问题
毛泽东曾指出:“只有全局在胸,才能下出一盘好棋。”大凡高水平的机关干部,总是宏观在握,全局在胸。他们看问题时,不局限于本单位、本部门,而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俯瞰一切。他们处理问题时,总是善于系统地分析和全盘运筹,能够清醒地估计到本单位、本部门在国家、军队等建设大系统中的恰当位置,从而能自觉地按照全局工作的要求,积极主动地为领导出好主意,出大主意,拿大方略。
毋庸讳言,也有的机关干部做不到这一点。他们把自己摆不到领导机关的位置,走不出个人和业务部门的圈子,考虑问题就事论事,站不到应有的高度,提出的意见、建议层次很低,被党委和领导采纳的几率很小。
在我国历史上,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为领导出谋划策的成功范例不少。
三国时的诸葛亮,虽然结庐隆中,但对天下形势了然于胸,分析深刻透彻,在著名的《隆中对》中,他向刘备提出了占据湖南、湖北、四川,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吴抗曹,进而统一全国的大政方针政策。可以这么说,兵微将寡的蜀汉,能够发展到与曹魏、东吴抗衡,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得益于诸葛亮出的大主意、高谋略。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有个谋臣叫朱升,他依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向一方义军首领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此时,朱元璋刚攻下南京,立足未稳,力量还弱,地盘尚小,还不足以与其他各路反元兵马较量。所谓“高筑墙”,就是加强自己的防御力量,巩固好金陵这个根据地,使自己的军队有一个稳固而坚强的指挥部,站稳脚跟,以免被敌人吞掉。“广积粮”,也就是注意经济建设,多种多收粮食,积蓄物质力量,维持一时还不能取胜的战争,使南征北战的军队有充足的给养。“缓称王”,也就是不要过早地暴露自己独霸天下的企图,以免引火烧身,成为各方义军攻击的焦点。朱元璋正是按照这九个字的战略方针,稳扎稳打,开创了明朝近280年的基业。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帝废太子后,其余十多个王子都跃跃欲试,纷纷登场,争夺太子之位。四王爷的谋士邬思道老先生告诫说:“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四王爷按照这“八字方针”去做,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出争夺太子的闹剧。而其他皇子却你争我夺,两败俱伤,纷纷落马。最后,皇帝的宝座果真留给了四王爷,开辟了雍正王朝。
全局意识的增强,来自于对全局情况的了解和掌握。对全局知之越广越深,出谋划策才能质量越高。机关干部一定要立足本职,放眼全局,做胸怀全局的有心人。
一要把握时代背景。叶剑英元帅曾形象地要求参谋人员:“你们要注意按地球的脉搏。”也就是要对国内外风云变幻了如指掌,对时代大背景非常清楚。机关干部要走出一个误区,把自己看作是跑腿的,干具体事儿的,领导叫干啥就干啥,大的方面不必操那么多的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种理解是狭隘的。当年诸葛亮是个农民,朱升是个儒生,既无职位,又无职务,但他们对天下局势极为关注,了如指掌,正因为如此,才成为名留青史的战略家。
做到能参善谋(2)
常言讲,一个人最要紧的不是站在什么地方,而是朝着什么方向走。职务高、位置高的人,不一定就能提出大主意,小人物也不一定提不出大策略,关键在你的眼界开阔不开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在法国军事学院学习的戴高乐还仅仅是一名上尉,然而,正是他预见到“下一次战争将是坦克战”。他在1934年出版的《职业军队》和《未来的陆军》两本书中,明确提出,精良的装甲部队将是未来战场上决定胜负的主要突击力量。当时法国统帅部对这位年轻人的创见不屑一顾,而德军将领们却很重视。德国装甲兵总监兼陆军参谋长古德里安根据《职业军队》一书中提出的见解,创建了3个坦克师。在二战开始不久的1940年5月,德军运用集群坦克闪击法国。法国只支持了一个半月,就俯首称臣。为此,法国人痛心地说:“德国人赢得胜利,只花了15法郎。”(指戴高乐那本书的售价)
由此可见,作为机关干部,不论是在技术机关、战术机关,还
是在战役机关、战略机关,都应“注意按地球的脉搏”,对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经济建设形势、军队建设形势等有总体了解和把握。这样就为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真知灼见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要熟悉大政方针。所谓“大政方针”,就是治党、治国、治军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法则。因为这些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统揽全党、全国、全军制定出来的,对各行各业、各个单位、各项工作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只要以此为立足点,就站到了观察分析问题的最高处,据此提出的意见、建议才具有全局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出谋划策的过程,就是结合单位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这些大政方针的过程。所以,机关干部对大政方针要认真学习,做到十分熟悉,对那些根本性、法规性的条文要记住、背熟,这样在谋划工作中才能避免偏离方向。
三要清楚谋划内容。由于各级的地位和职能不同,各机关部门掌管的业务范围不同,谋划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根据军队机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从总体上看,一般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对现实问题的谋划。部队日常工作、生活和战备,无论来自内部和外部,都会有大量的现实问题出现。其中,有的是机遇,需要抓住利用;有的是矛盾,影响和制约着部队的建设,需要研究了解。作为机关人员,必须抓住其中带有全局性、整体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解决现实问题的谋划,是机关业务中的经常性工作,机关人员只要悉心观察,抓住关键,认真谋划,将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现实问题的谋划成果,主要体现在制定出台的政策措施上,体现在阶段性工作的指导上,以及首长、机关的经常性指示之中。
第二类是战略策略问题的谋划。高级领帅机关,主要是谋划战略;战役战术机关,主要是谋划策略,或者叫梳理工作思路。在军队建设上,各级都有一些带根本性、长远性的问题,诸如指导思想、理论原则、战略策略、中长期规划、法规制度等,需要通过机关干部高瞻远瞩、深思熟虑地提出建议,形成顶层设计,实施宏观控制、宏观协调和宏观指导,以持续不断地推动部队建设的发展。战略问题的谋划,层次高,涉及面广,验证难度大,通常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能完成的,需要高素质的机关干部群体共同参与。战略策略问题的谋划成果,集中体现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各总部、各大单位的重大决策上,体现在条令条例和重要法规的修订完善上,体现在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上,体现在高层领导的讲话中。
第三类是前瞻性问题的谋划。也就是对一切重大问题做预见性、超前性研究。如前边提到的戴高乐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提出“下一次战争将是坦克战”的预见。对前瞻性问题谋划,有利于增强领导机关工作的预见性和创造性。其谋划成果通常以学术文章和学术专著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些学术成果,经过一定的验证,若切实可行,将进入前两类谋划,或成为现实问题的决策,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