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CEO的海军陆战队-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褚惨殉晌薎BM增长幅度最大的业务。因此,郭士纳被广泛誉为“蓝色巨人”(Big 
  Blue,译者注:Big Blue是IBM的一个别名,蓝色是 IBM 的企业识别色)的救星。
  领导力课程郭士纳的自新、果决和机动性,使得IBM重获新生。基于与重要客户的探讨,郭士纳大胆地“跟着感觉走”,挑战了当时IBM公司内部和业内所认为的“公理”。在反叛的同时,他非常果决地采取了行动,几乎所有的重要决定都是在他上任90天内做出的。而且,他会听取重要客户的意见,并将这些意见整合在一起,据此主动修改自己原有的计划,从而大大增加了扭转乾坤的可能性。最后,以下这一切的努力使得郭士纳打破了僵局:郭士纳通过IBM的战略重新定位于提供大型主机和信息技术服务,对PC生产商和软件供应商形成了包围之势,夺回了失地。
  第五章 大胆张伯伦上校和皮吉特少将,葛底斯堡战役
  在1863年的葛底斯堡战役中,北军上校约书亚·张伯伦驻守着小圆顶,而南方联盟少将乔治·皮吉特则猛攻小坟岭(Cemetery 
  Ridge)。没有什么能比这个战役更好地阐明了如何平衡风险和收益。我们将看到,张伯伦的坚守使得北军战线免于崩溃,而皮吉特悲剧性的猛攻则常常被历史学家们戏称为“南部联盟最大的水漂”——这可是南部联盟能威胁北部联邦的最后一次机会啊!
  张伯伦上校在葛底斯堡战役中,张伯伦上校率领着第20缅因军团(20th Maine 
  Regiment)守护着联邦军的最左侧。尽管,他们在人数上远少于进攻的南部联盟军且相对缺乏经验,但他们还是在1863年6月2日打退了敌人的几次进攻,并将出现在联邦军侧翼的敌人阻于一个多岩的小山(即小圆顶)。这座小山对于联军防线来说就像主心骨一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若南部联盟军攻占了这座小山,则可以长驱直入暴露无遗的联邦军侧翼。由此,失去这座小山对联邦军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
  到了7月2日的下午,第20缅因军团伤亡惨重,而且弹药也开始不足了。此时,张伯伦预计南部联盟军还将发动下一次进攻,于是毅然下令“停火,上刺刀”,并且在最危急的时刻,他下达了全军冲锋的命令。他那些士气高涨的战士们排成一条线,如下山猛虎一般冲向了正在逼进的南部联盟军。张伯伦的这个大胆的计划押上了他所有的部队,而且伤亡也相当之大——伤亡人数占冲锋前全团人数的三分之一。但是,正是因为第20缅因军团的这一英勇行为,粉碎了南部盟军的进攻,并促使战场态势向有利于北部联邦军这一面发展。
  皮吉特少将7月3日的大战前夕,罗伯特·李将军( Robert E 
  Lee)被前两日攻击北部联邦军未果所激怒了。因此,他拟定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即令皮吉特少将的部队穿越一个开阔地带,去进攻北部联邦军防线的中心——位于开阔地带的高点的小坟岭。很多南部联盟的将领们认为这个计划无异于自杀。皮吉特的顶头上司,詹姆斯·朗斯特里特(James 
  Longstreet)将军曾这样请求李将军:“将军,我一生都是一个士兵。我和士兵一起作战,从双人组合,到班,到连,到团,到师,再到军,都是如此。我非常清楚士兵们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在我看来,没有1。5万名士兵,没法拿下那个阵地。”
  7月3日,李将军不顾朗斯特里特将军的疑虑,在缺乏一个能令皮吉特少将成功的可靠计划的情况下,下令发动攻击。下午一点,皮吉特率领他的部队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冲锋。由于在冲锋时完全暴露在开阔的草地上,皮吉特的部队必须得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猛烈炮火,一个一个地倒在了无情的炮火和狙击枪下。两个小时过去了,皮吉特不得不下令撤退,将部队撤回到山脚,并向李将军报告——部队人数比进攻前锐减一万。在这个战斗之后不久,李将军把这个灾难全部归咎于自己:“不,皮吉特将军,这是我的战斗,也应该由我承担全部责任。”这场残酷的厮杀使得李将军损失了三分之一的部队,也无法再次进攻北军,不得不撤回梅森…迪克森线(Mason 
  Dixon, 译者注:传统的美国南北分界线)的一侧,从此再也无力进犯北部联邦了。
  领导力课程张伯伦做出的“上刺刀”这一决定,极好地诠释了什么是明智的风险收益平衡(risk reward trade 
  off)。这一决定的风险可能使他会损失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的话)现有兵力,而收益则是打退了敌军对战略要地的进犯,使北部联邦军的战略侧翼不致空门大开。北部联邦军的防线全赖于小圆顶才得以维系,所幸,张伯伦被围困的部队最后还是力挽狂澜,扭转了战局。
  而恰恰相反,即使皮吉特完成了那个“不可能的任务”,拿下了小坟岭,南部联盟军的位置也决定了他们不能在庞大的北军再度形成合围之前,充分利用刚打开的缺口。李将军和皮吉特少将所冒的风险与可能取得的收益是不对等的。因此,李将军如此甘冒风险让人着实不解(冒着极有可能损失全师的巨大风险去争取微小的收益),但无论如何,这的确很清晰地说明了不明智的风险收益平衡将会导致什么样的惨剧。同时,皮吉特的士兵纷纷倒在了冲往北部联邦军防线的不归路上,也充分说明了不会打破战略僵局有多么悲惨。
  第五章 大胆胜利啤酒
  胜利酿酒公司只是一家很小的酿酒厂,但却不失为一个很有趣的对比案例:其推出的口感强烈,比较叛逆的“劲辣牌”印度淡啤酒取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而另一种口感更为温和,更为主流的多泡沫淡啤酒Leager却没法像其兄弟产品一样轰动市场。
  像其他任何小的啤酒厂商一样,胜利酿酒公司全年的产量甚至都不及百威啤酒(Budweiser)一天(8小时)的产量,而且全年的销售额比百威啤酒一年广告费的5%还要更小。因此,胜利酿酒公司的创始人和总裁比尔·卡威拉斯基(Bill 
  Covaleski)与他的合伙人及酿酒专家让·巴契特(Ron 
  Barchet),当然不会头脑发热到去挑战百威啤酒和其他财大气粗的同行,他们决定剑走偏锋,生产一种口感强烈,在市面上独一无二的啤酒。他们将公司的成功押在了一系列未经证实的假设上:这种啤酒的市场需求将会很大,公司能够确认这种市场需求,并且他们的啤酒不仅能在预期的市场上创造需求,而且还卖个好价钱。
  “劲辣牌”啤酒胜利酿酒公司最初推介的产品之一是1996年出品的“劲辣牌”啤酒。当时在啤酒界,国际苦味指标(International 
  Bittering 
  Unit)一般接近70,然而,“劲辣牌”啤酒的苦味指标却超过了350,而售价却比美国流行的啤酒(比如说百威啤酒)高了快两倍了。结果,消费者开始“两极分化”,要么喜爱它,要么讨厌它。那些喜欢“劲辣牌”啤酒的人们购买它,称颂它,推荐它,这种“一传十,十传百”的宣传效果,若是要想通过做广告来达到的话,那费用可是公司担当不起的。结果,在一个固定的、愿意付出高价的消费群体里,“劲辣牌”啤酒俨然成为了一种消费时尚。
  Lager啤酒在卡威拉斯基和巴契特在推出“劲辣牌”啤酒的同时,胜利酿酒公司还有一种新品——Lager啤酒也面世了,只是其与前者形成了鲜明而有趣的对比。Lager在研发之初,就被定位为一种口感温和、淡色的、用料力求高档的啤酒。同时,Lager啤酒有着其他的美国传统高档啤酒(比如说 
  Bud和Miller)相同的特性,因此, 
  卡威拉斯基和巴契特对它寄予厚望,期待其能迅速取得相当的成功。然而,和它的兄弟产品“劲辣牌”啤酒大相径庭的是,没有人讨厌Lager啤酒,但同时也没有人喜欢它,这对胜利酿酒公司来说倒是个难题了。
  在最后7年里,“劲辣牌”啤酒以每年40%的速度飞速增长,并为胜利酿酒公司贡献了一半多的销售额,而Lager啤酒最终则被证明为是一个市场失败。
  领导力课程胜利酿酒公司同时推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产品,其结果也是大不相同的。“劲辣牌”啤酒冒了很大的风险,而最后却抓住了使自己得以生存的细分市场,而Lager啤酒却显然没能经得起消费者的考验。胜利酿酒公司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有趣的悖论:对于一个小厂商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