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埃德赛”汽车一上市就完全失败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3章 创新机遇来源一:意外事件(10)
福特汽车对失败的反应却发人深省。它并未怪罪于“不理智的顾客”,相反,它认为现实中一定发生了某些事情,与汽车从业者对消费者行为的假设不相符合——而长久以来,它却把这些假设当做毋庸置疑的公理。
阿尔弗雷德·斯隆(1875—1966),20世纪20年代通用汽车(GM)的董事长。通用汽车公司成立于1908年。斯隆出任通用汽车公司副总时,该公司还是一家小型汽车制造公司。斯隆运用其卓越的管理才华、高度的组织能力、容人的雅量、杰出的洞察力,一举将通用塑造为全球汽车行业的龙头。此外,斯隆在组织管理上的诸多创举,如设立协调委员会、制定标准成本分析法等,都为商业史提供了创新的典范。斯隆担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23年,短短3年内就让濒临破产的通用汽车反败为胜。《福布斯》杂志2005年7月公布的“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20位企业家”中,斯隆榜上有名,《福布斯》称他是将汽车工业带入现代体系,更为企业组织管理立下世纪典范的第一人。美国《商业周刊》75周年时,斯隆也被选为过去75年来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译者注福特公司的人员决定走出办公室,对失败进行调查。此举是美国汽车史上,继阿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P Sloan)以后的又一创举。斯隆在20世纪20年代,依据社会经济地位将美国汽车市场划分成“低端”、“中低”、“中上”和“高端”四大部分,在此基础上他建立了通用汽车公司。当福特公司的人员走出去后,发现这种划分方式正在被另一种方式所取代,或至少是并驾齐驱。这种划分方式,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生活方式”的分割法。于是,在“埃德赛”汽车失败后不久,福特又推出了“雷鸟”(Thunderbird),它成为自亨利·福特一世(Henry Ford,Sr )于1908年推出T型轿车以来最成功的美国汽车。“雷鸟”再度将福特塑造成有自身实力的大型汽车生产厂商,而不再是通用汽车永远长不大的小兄弟或永久的模仿者。
亨利·福特一世(1863—1947),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从一个乡间少年成长为世界上第一位亿万富翁,这些全部都建筑在他的一个简单想法上:制造一种为普通人设计的、买得起而又可靠的汽车。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他不仅成功地生产出自己梦想的汽车——T型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娱乐方式,将人类带入汽车新时代,而且还创造了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流水装配线,为整个工业界带来了伟大的变革。此外,亨利·福特在自己的公司实行了最低日工资5美元的薪酬制度,这个报酬是当时技术工人正常工资的两倍,从而培养出大批美国中产阶级,对整个美国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译者注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不清楚这种变化产生的真正原因。那些我们通常用来解释变化发生原因的事件,诸如,由于战后“婴儿潮”,使得人口结构的重心向青少年转移,高等教育迅速普及,或两性关系的变化等,都发生在这种变化之后。同时,我们也并不真正理解“生活方式”的含义。迄今为止,所有试图对其加以解释的尝试都是徒劳无益的。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发生了某些事情。
但是,这就足以将意外事件——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转变成有效而有目的的创新机遇。
第3章 创新机遇来源一:意外事件(11)
Ⅲ
意外的外部事件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讨论的意外的成功和意外的失败均是发生在某个企业或某个行业内部。但是外部事件,即没有反映在管理者所采用的信息和数字资料上的事件,也同样重要。事实上,它们往往更为重要。
以下列举了一些典型的意外的外部事件,并借此说明它们也能够被视为成功创新的重大机遇而加以利用。
其中之一与IBM和个人计算机有关。
不管IBM内部的高层管理者和工程师彼此的意见分歧有多大,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他们有一个看法是完全一致的,即:未来属于集中化的“主机”(mainframe)计算机,它将拥有更大的内存和更快的计算能力。每一个IBM的工程师都能提供有力的证据证明,其他任何产品不是比它更昂贵,就是令人混淆不清,或是运行能力极为有限。于是,IBM将所有力量和资源投注于保持其在主机市场的领导地位。
到了1975年或1976年左右,令人大为吃惊的是,10岁和11岁的小孩竟然玩起了电脑游戏。他们的父亲则想要配置一台自己的办公电脑或个人电脑,即一种分开的、独立的小机器,其容量无须太大,甚至比最小的主机还小都没有关系。IBM所预测到的全部可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这些独立机器的成本比插入式“终端”贵许多倍,而且容量大为减小。这种机器和程序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而且彼此之间很少真正兼容,于是整个计算机领域开始混乱起来,正常的服务和维修也无法跟上。但是这似乎并不影响顾客的购买欲望。相反,在短短的5年间——1979~1984年——美国的个人电脑市场所创下的年销售总额是“主机”市场30年来的总和,即150亿~160亿美元。
IBM大可忽略这一发展趋势。然而,它不但没有这么做,而且早在1977年,当全球个人电脑的销售额还不足2亿美元时(而同年主机电脑的销售额为70亿美元),IBM就成立了相互竞争的任务攻关小组来开发个人电脑。1980年,IBM生产出了自己的个人电脑,正好赶上这一市场开始蓬勃发展的时期。3年以后,即1983年,IBM就夺得了个人电脑的世界领导权,如同它在主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一样。同年,IBM又推出了自己的微型“家用电脑”(home puter)——“花生”(Peanut)。
每当与IBM的人员讨论起他们这段经历时,我总是询问同样的问题:“当时,IBM的每一个人都非常肯定这种事情不可能发生而且毫无意义,但又是什么原因使你们IBM的人能将这种变化视为一种机遇呢?”我得到的答案总是相同的:“就是因为我们知道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而且毫无意义,所以,当这种变化真正来临的时候,才使我们大为震惊。我们认识到,我们从前所做的假设以及我们十分确信无疑的每一件事情突然间被全盘否定了。因此,我们必须走出去,重新组织自己,充分利用我们以前确信不会发生,却实实在在发生的变化。”
第二个案例较为平淡。虽然缺乏诱人之处,但是它同样具有启发性。
美国从来就不是一个购书习惯相当普及的国家,部分原因是免费的公共图书馆遍布全国。20世纪50年代初,电视出现以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把时间消磨在电视机前——特别是正处于重要读书阶段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当时,“每一个人都知道”书籍的销售将会大幅度下滑。于是,出版商们开始慌乱地向“高科技”媒体经营转移,例如教学片或电脑程序(大多数均以失败告终)。然而,书籍的销售自电视首次出现以来,不但没有暴跌,反而猛增,其增幅比每一项指标——无论是家庭收入、处于最佳“读书年龄段”的总人数,还是拥有较高学位的人数——所预测的增长速度要快好几倍。
第3章 创新机遇来源一:意外事件(12)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事实上,没有人真正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在典型的美国家庭里,藏书量同从前一样稀少。那么,所有这些书都到哪里去了呢?我们虽然无法解答这个问题,但是这并不能改变图书销量正日益上升的事实。
当然,所有的出版商和书店都知道图书的销量与日俱增,但他们都对此毫无反应。反而一些大型零售商,如明尼阿波利斯和洛杉矶的一些百货公司对这起意外事件加以利用。这些人以前从未涉足过图书领域,但是他们了解零售业。他们建立了形式与美国早期书店截然不同的连锁书店。从本质上而言,这些书店都是超市。他们并不把书籍视为文学作品,而是把它当成“大众商品”,而且他们专营畅销书籍,以确保每一单位的价位能够获得最大的销售额。这些连锁书店通常位于租金昂贵但客流量大的购物中心里,而一般从事图书生意的人都认为,书店应该位于租金低廉、最好离大学较近的地方。传统的书商本人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