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组织,包括几家主要的工会组织、一些主要的社区组织(例如美国女童子军以及国际救援与发展合作组织(CARE))、几家医院、大学、研究实验室以及各种宗教组织。
由于本书是多年观察、研究和实践的浓缩,所以我能够运用大量“微型案例”来阐明正反两方面的政策与措施。至于那些在书中所提及的机构,它们从来就不是我的客户(比如IBM),有关这些机构的实例或者已经被公开报道,或者由机构本身披露。除此以外,同我所有的管理书籍所采取的方式相同,我在本书中也不会公开与我有业务往来的机构的名字。但是,本书所选择的案例均为真实事件,讨论的也是真实存在的企业。
最近几年,管理学者们才开始关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而我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在我所有的管理书籍中,一直探讨这方面的问题。但是,本书是我第一部以系统化的形式完整阐述这一课题的书籍。它应该是这一重要课题的开端,而不是最后一部书。我衷心希望本书能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并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ⅩⅩⅧ彼得·德鲁克
1984年圣诞节于加州克莱蒙特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前言(1)
企业家经济Ⅰ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零增长”、“美国限制工业化”及长期的“康德拉杰耶夫经济停滞”之类的说法被人奉为金科玉律,在美国十分盛行。然而,事实和数据却证明这些观点完全是无稽之谈,真正发生在美国的是完全不同的情况。在这一时期,美国的经济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管理型”经济彻底转向了“企业家”经济。
1926年,苏联农业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杰耶夫(Nicholai Kondratieff)发表了一套类似的周期理论,他根据美国曾经出现3个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经济周期波动,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盛衰的长期循环,倾向于重复一种持续50~60年的扩张与紧缩的周期,自此以后经济学界一般称之为“长波理论”。事实上,从西方工业革命近200年来的经济盛衰周期看,可以发现它与科技发展兴衰相当吻合,一些研究周期的学者把这一现象区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大致在54~60年之间,分别是:1798~1853年,棉花阶段;1853~1908年,铁路阶段;1908~1959年,汽车阶段;1959~2010年,计算机信息阶段。另外,早在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及古以色列的历史文献中,都记载到灾难和恢复大约为55~60年周期。——译者注从1965年至1985年这20年间,16岁以上的美国人口(根据美国统计惯例,这些人能够被列入劳动力的范畴)增长了2/5,从129亿人上升到18亿人。但是,美国的就业人口却在同期增长了1/2,从7 100万人上升到106亿人。就业人口在第二个10年间(即1974~1984年)增长得最快。这段时间内,美国经济所提供的总就业岗位增加了2 400万个。
因此,无论以百分比还是以绝对数字来衡量,美国在任何其他和平年代里都不曾创造出如此多的新工作岗位。然而,从1973年算起来的那10年,是充满动荡的10年:首先开始的是该年秋季的“石油冲击”,美国社会从此经历了“能源危机”、濒临崩溃的“烟囱工业”以及两次相当严重的经济衰退。
美国的经济发展是很独特的;其他国家还从未出现过类似情况。1970~1984年间,西欧实际上丧失了三四百万个就业机会。在1970年时,西欧比美国还多出2 000万个就业机会;而到1984年,它却比美国少了将近1 000万个就业机会。就连日本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也远不如美国。1970~1982年这12年间,日本的就业机会只增长了10%,还不及美国同期增长率的一半。
但是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创造就业机会的表现,也与所有专家在25年前的预测不符。当时,大多数劳动力分析专家预测,美国经济即使以最快的速度增长,也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以满足所有在70年代与80年代初期达到就业年龄的男青年,也就是在1949年和1950年第一批战后“婴儿潮”(生育高峰期)期间出生的婴儿。可事实上,美国经济不得不吸纳两倍于该数字的劳动大军,因为许多已婚妇女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纷纷涌入就业市场(这在70年代是无人能想象的)。结果导致在80年代中期的今天,每两个已有孩子的女性中,就有一个在工作;而在1970年,这个比例只有1/5。美国经济不仅为这些妇女提供了工作,而且大多数都强于以往她们从事的工作。
前言(2)
然而,每个人都知道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是美国的“零增长”时期,是经济停滞和衰退期,也是“美国限制工业化”时期。原因就是每个人所关注的焦点,依然是战后的25年间(大约到1970年告一段落)飞速发展的领域。
在高增长期的最初几年,美国的经济动力集中在那些原先就很大,而且越变越庞大的机构上。包括《财富》500强企业(也就是美国境内最大的企业)、政府机构(包括联邦、州以及当地政府机构)、大型与超大型大学、学生人数在6 000人以上的大型联合高中以及大型且不断成长中的医院。这些机构实际上创造了战后25年美国经济中所有的新工作岗位,而且,在该期间所遭遇的每一次经济衰退、工作减少和失业的现象主要都是发生在小型机构,当然主要是小型企业身上。
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美国的就业岗位创造以及就业机会的增长转向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最近20年间,那些往日提供就业机会的领域实际上在削减工作机会。自1970年以来,《财富》500强企业所设的固定岗位工作(因经济衰退而造成的失业情况不列入计算范围之内)在逐年缩减。起初,降幅相当缓慢,但从1977年或1978年开始,便呈大幅下滑的趋势。到1984年,《财富》500强企业至少削减了400万~600万个工作岗位。就美国的政府机构而言,如今所雇用的工作人员,比起10年或15年以前要少得多。另外,由于60年代初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致使学校的招生人数锐减,大批教师失业。而美国大学的发展到1980年也戛然而止,自此以后,大学的工作机会一直在不断减少。即使是医院,80年代初所雇用的人数也停止了增长。因此事实上,我们所创造的新工作岗位不是3 500万个,而是4 000万个或是更多,因为我们必须加上传统雇用机构削减的至少500万个固定工作。其实所有这些新就业岗位,基本上都是由中、小规模的机构提供的,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它们在20年前甚至都还没有出现。根据《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报道,目前美国每年新成立的公司多达60万家,大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繁荣时期的7倍。
企业家经济Ⅱ
为什么美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也许每个读者都会马上联想起“高科技”。但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自1965年以来,经济所提供的4 000多万个工作岗位中,高科技企业所提供的岗位还不足五六百万个,由此看来,它最多用来弥补“烟囱工业”的衰退所造成的就业岗位减少。其余的就业岗位其实都是由其他领域创造出来的。每年,新成立的企业多达10 000家,即使我们给“高科技”一词下一个最宽松的定义,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每100家企业中也只有一两家与“高科技”沾边儿。
《大趋势》曾是风靡全球的畅销书之一,是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1982年的作品。——译者注
《未来的冲击》为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1970年风靡全球的著作。——译者注
丹尼斯·巴本(Denis Papin,1647—1712),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工程师,是最先(从1674年开始)致力于蒸汽动力技术研究并把设想付诸实施的人。——译者注目前,我们的确处于重大技术变革的初期,其来势之强劲已经远远超过最为乐观的“未来学家”所能想象的程度,甚至比《大趋势》(Megatrends)或《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所描述的更为强大。技术经历了300年的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便告一段落。在这300年里,科技发展的模式是一种机械的过程:主要研究在恒星(如太阳)内部所发生的事件。1680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法国物理学家丹尼斯·巴本(Denis Papin)发明了蒸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