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德鲁克管理经典-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的来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的产品,让世界因而光明了。爱迪生建立了一套系统产业,服务了全世界。为此,爱迪生创新了产品与服务,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就创业型策略来说,他也做到了,只不过在创业型管理上,他彻底失败。
  因为新事业的创业型管理需要具备四个要件:(1)需要以市场为重心;(2)需要一个前瞻性的财务计划,特别是现金流量和未来资金需求的规划;(3)建立一个最高管理团队;(4)创始事业的创业家必须设定自己的角色、工作范围,以及工作、角色的关系(爱迪生即败在后两项)。 。。

序言(8)
更重要的是创业型管理需制定“政策”与“实务”:(1)企业必须接受创新,并视改变为机会,而非威胁;(2)企业必须通过有系统的衡量尺度,同时必须培养有系统的学习能力,以改善公司现有的成就;(3)创业型管理必须明确制定出企业结构、任用与管理、津贴、激励及奖励等实施办法;(4)在创业型管理中,存在若干禁忌,即不该做的事。
  全球已拥有两万多家分店的成功快餐连锁集团——麦当劳,连3岁的小婴儿看到拱形M字母都会发自内心地露出喜爱的微笑,这足以证明它的成功是无孔不入的。
  然而,这故事要从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罗克说起:起初他推销奶昔制造机给汉堡贩卖店,他注意到其中有一个客户——一家位于加州小镇的汉堡店,购买数倍于其店址与规模正常需要的机器。他对这种现象加以调研,发现有个老年人通过将快餐作业加以系统化创新,改变了快餐业的运营方式。于是,克罗克买下了他的设备,并基于原始拥有者的意外成功,将它建构成一个如今数百亿美金级的大企业。
  ⅩⅦ麦当劳所展现出来的就是“创业精神”或“企业家精神”。确切地说,麦当劳并没有发明任何新东西,任何一家美国的高级餐厅老早就开始供应它的最终产品了。但是,通过应用“管理的概念和技术”(思考顾客所重视的价值),使产品标准化、规格化,设计流程与操作工具,以及分析工作流程与结果并设定标准,并依据该标准培训员工,麦当劳不但大幅提高了“资源的产出”,而且开创了一个新市场和新顾客阶层,这就是创业精神,也是企业家精神的精髓所在。
  克罗克直到80多岁过世,一直担任该公司的总裁。但是他建立了一个最高的管理团队,使它经营公司的全盘业务,同时还任命自己为公司的“营销良心”。一直到他去世前,他每周访问两三家麦当劳连锁店,检查它们的产品品质、清洁卫生程度以及服务是否亲切友善。更重要的是,他观察来到店里的顾客,和他们交谈,并倾听他们的意见。这使得公司能做出必要的改变,并维持它在快餐界的领导地位。
  像迪士尼公司的迪士尼与麦当劳的克罗克,都是受人尊敬的企业创始人。他们都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自我驱策力,并富于创造力、创业精神(或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的思想。他们积极参与公司的例行性业务,并负起公司的创业责任。他们都依赖本人的“创业家性格”,而并未将企业家精神根植于明确的政策与实务当中。两人辞世后没有几年,他们的公司就变得懒散、缅怀过去、胆小与较具防卫性。
  至于那些建立创业型管理的企业——GE、宝洁、强生——尽管CEO屡经更替,经济环境屡遭变迁,10年、20年、30年……过去了,他们仍然拥有创新与创业的领导地位。
  为此,培养接班人制度与维持不断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才是永续经营之道。虽然如此,麦当劳的创新,乃属于“管理的创新”,是值得企业界认真学习的。
  再来看看社会的创新。在19世纪早期,美国的农夫事实上没有什么购买力,没有能力购买农业机械。当时,虽然市场上已经出现许多收割机器,但不论农夫多么渴望获得它们,却没有钱购买。后来,收割机的发明者之一麦考密克发明了“分期付款”制度,这种方式使得农夫能够以未来的收入购买收割机,不必靠过去的储蓄。于是,突然之间,农夫就有了购买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了。

序言(9)
ⅩⅧ麦考密克是第一位清楚地将“营销”看做是企业特有核心功能的人,他认为管理的特殊任务在于“创造顾客”。史书往往只提到麦考密克发明了收割机,其实他也发明了现代营销的基本工具,市场研究与市场分析、定位的观念、现代定价政策、以服务为商品的推销员、为客户提供零件与服务、分期付款的观念。他是真正的企业管理之父(德鲁克则是管理学教父),而且早在1850年之前,他就已达成上述成就。但直到50年后,美国人才普遍效仿他的榜样。“分期付款”是市场、消费者行为和价值的创新,这说明麦考密克做了“社会的创新”。
  “创新”是指系统化创新,德鲁克具有创见地提出了“七大机遇”的创新来源,前四项来源存在于企业内部(或组织内部),后三项则发生于企业或产业外部的改变:(1)意料之外的事件——意外的成功、意外的失败;(2)不协调的事件——实际状况与预期状况之间不一致;(3)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4)产业和市场结构上的改变;(5)人口统计数据;(6)认知、情绪以及意义上的改变;(7)新知识——包括科学与非科学的。
  这七个创新机会的来源界线相当模糊,而且彼此之间有相当大的重叠部分。它们可以被比拟为位于同一个建筑物不同方位的七扇窗户,每扇窗户所显现的某些景色,都可以从附近的窗户窥得,但是,每一扇窗户的中心部位所呈现的景观却互不相同。
  德鲁克举出了许多实例,为了使自己容易理解与应用,可以对照自己的企业属性、特性及核心能力,予以反复思考、追根究底,即可掌握个中秘诀,且善加利用,必大有收获。
  所谓“企业家战略”也是德鲁克的创见之一。企业家战略相当重要,而且与众不同,分别有“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生态利基、改变价值和特征”。
  “创新、创业型策略及创业型管理”才是迈向创业型或企业家社会的真正根源,正因为如此,“创新”——这是本书的主题——是一种组织化、系统化、理性化的工作。明确地说,创新者所见所闻必须依据严谨的逻辑分析,凭直觉行事是不够的。
  事实上,若根据直觉就意味着根据“我的直觉”,不会有什么好处,因为那通常代表“我希望它怎样”,而非“我认知到什么”。但是分析本身——需要进行测试、试验和评估,必须严格地奠基于对改变、对机会、对新的现况,以及对大部分人仍然确信的现象与实际现象之间不一致的认知。这需要人们有这样的态度:“我所知的仍不足以进行分析,但我将会发掘足够的资料、信息,我会走出象牙塔,四处看看,问一些问题,并聆听他人的意见。”这是1925年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所惯用的调研方式,今天,也成了海尔集团张瑞敏的方式了。
  ⅩⅨ詹文明
  远流管理咨询公司大中华区CEO首席顾问译者序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构建“企业家社会”: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记得几年以前,我曾以《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课程研发教师的身份,旁听过某德鲁克研究培训机构的一位资深老师的课程,课程题目叫做“企业家与创新型小企业”。席间,有一位学员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企业家’?早点铺的老板是否称得上是企业家?还是说只有大企业的老板或总经理才能称得上是‘企业家’?”于是,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最终也没能形成一个满意的答案,而这个学员的问题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类似的情景也出现在2005年国内一个“管理峰会”上,主席台上的几位企业界嘉宾就“什么人是企业家”对话了两个多小时,最后也是各执一词。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序言(10)
其实,“企业家”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多的疑问是有一定原因的。如果大家查找最新一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根本找不到关于“企业家”一词的解释;而在英语语系国家里,“企业家”往往被定义为创办自己全新小型企业的人;在德语中,“企业家”一词则跟所有权联系在一起,主要指那些同时拥有并自己经营企业的人(英文对应可译为“ownermanager”);法语中,“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