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德鲁克管理经典-第1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试图在社会、经济领域实现它的信仰和承诺。欧洲是否依然如此相当令人怀疑——1914年时,或许直到1929年欧洲也还是这样;这里面可能潜伏着美国与欧洲未来矛盾冲突的主要隐患。
  拙作《经济人的终结》(New York and London,1939年)充分探讨了这一问题;它不属于本书的研究范围,我们所要关心的是美国社会,出于第1章提到的原因,它采取了上述社会信仰。世俗领域中的个性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几年前,《财富》杂志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百分之九十几的被访者把自己归为“中产阶级”,占压倒性多数——反映了美国人民对其社会原则的信仰和他们实现这种原则的信心。
  与所有的口号相同,仅从字面上理解“中产阶级社会”一词是毫无意义的。既然是中产阶级,那就必然还存在在它之上和之下的阶级,但是,“中产阶级社会”一词无疑又表明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的一员,并且也确实属于中产阶级。人们并没有忽略这一术语在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上的差别。事实上,150多年来,左翼和右翼的极端分子常常利用这一漏洞,指责“中产阶级社会”是一句虚伪的空话、一个可笑的骗局和一种荒谬的宣传。

第3章 作为社会性组织的公司(4)
在《财富》杂志的调查中,也许没有多少被访者确切地知道国民收入的分布情况,或是算出过提高自身社会和经济地位的额外经济收入,但是,更不会有人幻想美国是一个没有贫富之分和强弱之分的国家。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把自己称为“中产阶级”,首先是因为在美国只有一种生活方式。百万富翁如果希望自己有一座充满“上层”气息的府邸,就必须购置一座法国式城堡;工人可以开着和老板同样的汽车去工厂上班,这就是美国人通常意义上的“平等”。这种现象是美国所特有的,欧洲国家并没有类似情况。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给外部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以对它做如此解释:这些美国人友善亲切,不畏权势,没有忌妒心,发自内心地为他人的成功感到高兴——同时,美国人也愿意甘于做“安全”的平凡人,喜欢循规蹈矩。平等的概念究竟是开拓精神的产物,还是开拓精神的基础,对此美国人展开了大量讨论。然而无论平等的概念源自何处,它都已经渗透在所有美国人的生活,反映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在美国,老百姓都有机会见到高级官员,办公大楼中没有老板的专用电梯,美国人尤其对“仗势欺人”之辈——无论是欺压个人,还是国家——深恶痛绝。
  同时,“中产阶级社会”也意味着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机会度过有意义、有价值和充实的一生。实际上,拥护中产阶级社会的传统观点就是主张让人们活得有尊严、有意义,即享有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行为权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产阶级社会”这一概念表明:在美国,个人的社会地位应该也确实只能由他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不存在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因为严格来说美国根本没有阶级之分。可见,美国人梦想中的“中产阶级社会”实际上是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它崇尚的是待遇平等,而不是收入平等。
  这一切我们都很熟悉,但是,我们往往会忽视机会均等和个人尊严、行为权利之间的微妙关系。一方面,它们像罗的连体婴儿,缺了谁也不能独存。我们必须借助于同一种社会机制同时实现这几个方面,才能建立“中产阶级社会”。同时,它们互相之间的辩证关系又使它们看似相互矛盾。一个原则是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人都应该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行为权利;另一个原则则是认为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行为权利应该唯一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根据第一个原则,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在社会中寻找生存的意义——社会应该被看做只为他个人而存在。根据第二个原则,个人的成绩和能力决定了他的社会地位,个人的社会成就构成了评价个人的唯一标准。结果也有两种:一种是等级社会,另一种是无政府状态。
  如果认为抛弃其中之一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矛盾,那是自欺欺人。18世纪腐朽的法国封建社会和17世纪英国的平等派成员采取的就是这种方法——只有这两种尝试。但是,每一次片面的尝试都证明了这两种信仰只能同时实现。根据基督教的传统,个人如果得不到平等合理的机会,也就不可能享有社会地位和行为权利;个人如果没有自尊也就无法得到平等的机会。两者的关系如同北极和南极的关系:既不能相互替代,同时又缺一不可。美国的中产阶级社会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因为如此,中产阶级社会这一概念才获得了强大的力量和无限的魅力,这一认识也为美国政治带来了综合和平衡的永恒命题。 。 想看书来

第3章 作为社会性组织的公司(5)
如果大型公司成为美国的代表性社会机构,它就必须实现美国社会的这些基本承诺和信仰——至少要达到最低要求。它必须赋予个人一定的社会地位、行为权利和公平均等的机会。这不表示公司的经济目标(有效生产)应该服从于它的社会职能,也不表示实现社会基本信仰应该服从于个别企业盈利和生存的目标。只有在履行社会职能的同时能够促进其有效生产时,公司才能成为美国社会的代表性机构,反之亦然。但是作为美国社会的代表性机构,公司除了作为一种经济手段以外,还是一种政治和社会实体;公司必须同时发挥社会团体和生产商的作用,两者的重要性不分上下。
  个人地位和行为权利的要求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意味着,公民必须成为工厂的一员,即雇员,才能赢得社会地位,获得自我满足。在工业社会中,人们只有通过工作,并在工作中才能树立自尊,实现自我,所以,一切企图让现代人在“文化”、“娱乐”和“休闲”领域实现自我的大胆尝试都是徒劳无功的。首先,公民之所以成为公民就是因为他们从事产业生产,这就是社会保障部门为之努力解决的问题。因为,如果公民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个人根本无法控制的因素,如商业周期,那么他就称不上真正的公民。同样重要的是,个人必须能够从工作中获得自我满足,这种自我满足来自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了崇尚个性的基本信仰。工业社会必须让它的成员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要达到这一目标,宣传或其他心理攻势都无济于事,唯一的途径就是让社会成员的价值得到体现。我们要求实现“企业*”,并不表示人人都能享有相同的级别、收入和职责。恰恰相反,“企业*”基本上是一个等级概念。人们的职位不同,级别、权利和收入也就千差万别,但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从属使得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关系着整个企业的成败得失。若像平均主义者那样感情用事,指责工业社会建立在从属关系,而非平等关系的基础之上,其实是误解了企业和社会的本质。机构的宗旨是组织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社会目标而努力,他们必须有等级之分,公司也不例外。但是,企业的成功需要上至老板、下至清洁工的共同努力,缺了谁都不行。
  与此同时,大型公司必须保证每一个员工都享有均等的升职机会。这一要求完全符合传统观念,它源自基督教中关于人类尊严的教义,其创新之处就在于我们今天尝试在生活中、在产业领域中或通过工业领域实现公平。机会均等不是人们常常所误解的收益的绝对均等,恰恰相反,机会均等本身就意味着收益的不均等。因为公平的概念意味着个人收入与其成绩、职责相挂钩,而成绩和职责总是因人而异的。
  很简单,机会均等意味着升职不能基于世袭,也不能凭借运气之类的外部因素。机会均等意味着公司对员工的提升必须遵循一个合理的标准。这一标准的确立是现代公司必须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这些信仰和要求没有任何新奇之处,但是,以前我们从未尝试过在产业领域中实现这些信仰和要求。尽管与所有的西方国家一样,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走过了一个世纪,但直到最近还保留着工业化之前的思想和意识。虽然美国不乏大型的工厂和城市,但它却始终寻求在农场和小城镇中实现其社会承诺和信仰。直到现在,我们才意识到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工厂是构成我们社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