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出轨的纸币-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战斗升级工业资本获得资源的两种方式促成了两种危机形态。二战前,先进的工业国获得资源的方式主要是军事占领,此时的资源未金融化,经济危机仅在实业和实业金融层面,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同时生产技术见顶。二战后,先进的工业国获得资源的方式主要是金融占领,此时的经济危机主要是资源金融危机,表现为资源绝对泡沫,同时叠加实业金融危机。资源金融危机既有资源的海绵效应使支撑实业的纸币血液流失过度,又包括实业内部纸币血液因生产相对过剩而循环不畅。
  两种危机路线不同:实业金融危机先是生产过剩导致使绝大多数人受害的实业危机,接下来是使少数人受害的金融危机,最后是使极少数人受害的资源价格下降。资源金融危机则完全相反,先是使极少数人受益的资源泡沫破灭,接下来使少数人受益的金融业爆发危机,最后是绝大多数人赖以生存的实业因失血过度而生命垂危。
  此次全球资源金融危机将美国等老牌工业国家和中国等新兴工业国家无一幸免地拖了进去,是第一次真正的全球资源金融危机。这是一个真正的新生事物。全球和全民资源泡沫的破灭,又必然会使货币回流实业和技术革命,“智力第一生产力”的时代必将到来。智力,也就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要求新的经济模式,但旧的模式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资源金融危机必将给旧模式致命一击,世界经济在资源金融危机后必然走向新型工业化和“绿色”发展道路。
  两种金融危机的不同特征
  实业金融危机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资源金融危机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产下降和失业激增,是两种危机的共同的标志,但二者有显著区别。
  在实业金融危机中,会出现通货紧缩和物价下跌;在资源金融危机中,却出现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反常现象。这是因为,前者在金币时代,金币随危机出现收缩;后者在纸币时代,纸币打着反危机的旗号大举扩张。实业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产品过剩,资源金融危机的原因则是资源泡沫。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3 “恩爱夫妻”转而“夜不归宿”(2)
总之,实业金融危机是第一代经济危机,资源金融危机是第二代经济危机。前者从19世纪初开始到二战前基本结束,后者从二战后开始酝酿,多次小范围爆发,此次是第一次全球集中大爆发。我们面临的伟大的历史任务和机遇正在这里。
  “地陷式危机”
  我们知道,次数最多、破坏力最大的地震是构造地震,原因在于地下深处岩层高低错动后,原有平衡被打破。按照贸易均衡理论的内在逻辑,实业金融危机就像一次地震,高储蓄经济体和低储蓄经济体就像高低岩层,二者间的贸易均衡破坏后必然发生危机。可见,地震式危机的根源是双源头或者说多源头。是高储蓄经济体的错,还是低储蓄经济体的错?谁也别怨谁!
  此次大危机显然同样具有实业金融危机的地震特点,但不是主要的。此次大危机不是地震,而是地陷。地陷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地底下的水资源等被抽取甚至抽干,一般是单一源头,恰恰不同于地震的双源头。此次危机恰恰就是单一源头的地陷式危机,而且是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出现。
  只有从实业、金融、资源三者关系出发,才能揭开此次资源金融危机背后的“三角隐情”,此次资源金融危机以及接下来的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源较量。以华尔街为主吹手、越吹越大的资源泡沫抽干了实业领域的流动性,在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将全球制造业压扁了、榨干了,失血性危机最终在全球全面爆发。这极似抽干了水的地壳突然塌陷。
  定性为资源金融危机
  2008年11月25日,《广州日报》专访文章指出,此次大危机的本质不是所谓的房地产信贷危机,而是全球资源危机或者说是资源金融危机。这可能是国内最早公开发表的金融危机源于资源泡沫而非次贷的观点。
  2008年12月23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了《实业、金融、资源三者关系与金融危机——揭开此次金融危机背后的“三角隐情”》一文(见本书附录二),当日,和讯网全球财经观察将此文放到头条位置。随后,资源金融危机的观点慢慢出现在各大网站上。
  2009年1月7日,国际金融学界大腕之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及经济学终身教授、沃顿商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富兰克林·艾伦在“2009第一财经上海新年论坛”上说:“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问题只是此次危机的第一个症状,并非危机根源。此次危机的全球性大规模影响表明,危机主要问题是市场存在泡沫。”该大腕认定资源和资产泡沫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元凶”,各国央行,尤其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过多关注消费价格的膨胀,而忽视资产价格的通胀,助推了泡沫膨胀。但该大腕并没有清晰地划清此次大危机的“元凶”“帮凶”“受害者”三个角色。
  事实上,艾伦可能代表了美国经济学界对危机的一种普遍看法。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公开表示不能再助长石油等能源泡沫,并以“新能源”政策作为其新政的核心,抑制资源泡沫再度膨胀,同时净化全球空气。
  中国的所谓主流经济学家总是盯着金融这个“帮凶”不放,对“元凶”反倒不太在意。遗憾的是,中国的所谓主流经济学家总是盯着金融这个“帮凶”不放,对“元凶”反倒不太在意。当然,绝对不能为“帮凶”开脱,金融责无旁贷,但忽视“元凶”的后果更为严重。
  

4 资源金融危机“第二波”(1)
资源金融危机的实质是资源泡沫,资源泡沫不但危害实业发展,还严重危害生态环境。过度开采和消耗资源的黑色发展道路,严重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猪流感”等传染病的帮凶。
  资源影响人类的两种途径
  自然资源通过两种途径影响人类:一是实业途径。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实业持续的时间和存在的空间,这是直接影响。二是生态途径。不同自然条件之间先是相互影响,然后以一个综合的结果影响人类,这是间接影响。例如,污染的河水先是影响空气,恶臭的空气又影响人及其生产活动。环境问题与生态问题基本一致。这两个途径正是此次资源金融危机的第一波和第二波的途径。
  自然资源作为为人类所用的自然力,具有内涵和外延两个属性,我们可以从外延方面和内涵两方面加强对自然力的利用,尤其要注重内涵式利用。此次大危机前,人们对自然力主要采用外延式扩大利用,导致了无节制地开发某种自然资源,造成该种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同自然条件间环境污染加重。这种局面要求我们对资源采取内涵式利用,提高对自然力的利用效率,由一次利用变为重复利用,由低效利用变为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危机前的世界经济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
  “金融危机”没有“第二波”
  从自然资源影响人类的实业途径看,“金融危机”没有“第二波”。早在2009年1月20日,《广州日报》专访文章就表示,金融危机没有“第二波”。
  当时,国内外经济界和经济学界的悲观情绪异常浓重,“金融危机即将爆发第二波冲击波,而且会更加严重和激烈”的观点甚嚣尘上,事实证明这是又一次误判。但是主流经济学家或出于明哲保身的目的,或由于根本就作不出判断的原因,一开始对此三缄其口,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反对这一论断。
  此次危机是“温水煮青蛙式”资源金融危机,谁见过会把“青蛙”(实业)煮两次的。之所以说金融危机没有“第二波”,是有坚实理论基础的。此次危机是“温水煮青蛙式”资源金融危机,谁见过会把“青蛙”(实业)煮两次的。金融危机没有“第二波”,只不过,这种“温水煮青蛙式”资源金融危机一旦最终爆发,虽然只有第一波,但却不会轻易好起来。大病总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因此,既要反对危机还会再大规模袭击的悲观论,又要反对危机即将过去的盲目乐观论。
  “资源金融危机”却有“第二波”
  从自然资源影响人类的生态途径看,“资源金融危机”却有“第二波”。只有从资源角度研究金融危机才会得出这一结论。
  2009年5月,金融危机远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