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写在前面
长期的学校工作经历,使我更关心常态下的教育教学效益。如何在一般的师资、一般的学生状况下,在一般的学校、一般的课堂里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所以,当了解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就时,也就自然萌生了前往求学的念头。
  2005年4月,应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阿瑟·莱文院长的邀请,带着在国内录制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素材,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了哥化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与这里的教授和纽约市的中小学教师们一起,开展了36天的研究。我们试图通过对常态课堂教学中“关键教学事件”的点评与分析,启发教师们自我反思,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一个教师培训的模型。
  哥大教育学院是美国最伟大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工作过的著名的教育社区,也是我国胡适、陶行知、陈鹤琴、张伯苓等一代教育宗师在美国求学的母校。可以说,她既是美国民主教育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播种机。做访问学者的36天里,我一直沉浸在校园内民主教育的浓厚氛围里,我近乎贪婪地寻找着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营养。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一直在不停地听课:因为要完成“关键教学事件”的研究课程,与哥大的研究生们一起在教育学院听课;因为要去实验学校收集数据,与哥大的教授们一同去纽约的中小学听课;因为要对国内中小学课堂教学进行解剖分析,还要和我们的研究团队一同分析从国内带来的课堂教学录像——其实也是听国内中小学的课。
  听课多了, 特别是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课堂里,我常常惊讶于东西方教育既显而易见又难以察觉的相似和不同。尽管美国的月亮也有阴晴圆缺,但对于希望“凿壁借光”的人们来说,也许更多地可以从中有所收获。
  于是,我决定把36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如实地记录下来,与所有关心中国教育改革的人们一同分享。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1)
  2005年4月10日    星期日
  下午3点,在经历了12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之后,飞机降落在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我又一次踏上了美利坚的国土,走进了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校门。
  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最古老的“常春藤联合会”成员之一。 主校区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岛,校园南北跨越10个街区,两条著名的南北大街阿姆斯特丹和百老汇纵贯校园,是典型的城市大学,也因此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校产最昂贵的学校。哥大的学术成绩享誉全球,曾产生过包括杨振宁、李政道在内的7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和10位国家工程学院院士,改变人类生活的激光、调频广播的发明,也是哥伦比亚大学的荣耀。西奥多·罗斯福和富兰克林·罗斯福两任总统是这里的毕业生,第34届总统艾森豪威尔则是哥大第13任校长。14位纽约市市长、10位纽约州州长也都是哥大著名的校友。
  教育学院作为哥大的三个独立学院之一,在管理上相对独立,孕育了许多世界著名的教育泰斗。被誉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南开大学的创办者张伯苓、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也都是这所学校的校友。
  这次美国之行,我的身份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我将要面对的课题是中美中小学常态课堂下“关键教学事件”的研究。
  对我而言,暂时推开纷繁的行政工作,告别自己熟悉的城市,离开朝夕相处的同事,从浸润了自己生命近30年的习以为常的教育生活中跳出来,投身于一个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和工作的校长、老师、学生以及大学的教育研究者们,将能够获得些什么?
  我对自己的美国教育之旅充满了一种探索的冲动和新鲜的好奇!
  不想,晚饭还没有完全结束,戴维先生的第一个问题就向我逼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
  这个问题还需要回答吗?在国内,这个耳熟能详的句子,已经在校园里响彻了20多年,它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原则性口号,以至于到今天,大家感到已经无需再提了。
  可有多少人认真考察过:在我们的校园里,学生真的是课堂的主人吗?
  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师公寓里,当课程专家戴维先生向我发问的时候,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他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并不像是主人。
  晚餐还没有完全结束,我们就迫不及待地一边看我带来的课堂教学实录,一边商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方案。
  戴维先生的视角还真是不一样,他不时地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况录像“指手画脚”。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2)
刚看了一会儿录像片,他的问题就来了:“摄像机在课堂上为什么只摄教师?为什么只见教师在那里指手画脚?”而且,在一些录像片断中,教师与学生显然没有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因为所有教师的声音都有字幕;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却没有字幕,无意的疏漏为什么偏偏发生在学生身上?难道连我们编辑录像的工作人员都这样看不上课堂里的学生吗?
  然后,他又发现,课堂上的教师总是“抓”着学生,一个个地提问题,其他学生这时候还能学习吗?他半是认真半是玩笑地说:“要我这样上学的话,我可就不干了!”
  戴维先生的评点,既让我感受到美国式的率真,又同时面临着思维的“威胁”。
  课上完了,接下来是国内一些老师对教学环节点评的录像。奇怪的是,老师们点评的精力也大都放在了授课教师的身上,他们对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关心备至,而对学生活动的关注却又少之又少。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我们的老师怎么了?
当看到一节小学数学《分类别》的课堂讨论环节时,戴维先生又发言了:“看上去孩子们都挺高兴的,一定是发现了不少东西,或者产生了不少想法,可他们为什么不能一同分享呢?”是呀,我也有些着急,老师是怎么了,为何不推波助澜,促成学生间的合作?但是,老师并没有这样做,于是,学生也不可能主动这样做,因为没有老师的指令,学生是不可以独自行事的,这就是我们的课堂。
  “很好,坐下!”接下来,戴维先生又模仿了一位老师用手指往下一点的动作说:“学生回答了问题还不知道坐下吗?为什么老师还要这样手指一点,说一句‘很好,坐下’呢?要知道,这样做,小孩子连点面子都没有了,这不是在扼杀小孩子的自主能力吗?”
  当我告诉他,中国的课堂上是有规矩的,学生坐下去与站起来都需要得到老师的允许,他更加惊讶起来:“中国的老师不是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吗?主人在课堂上还要这么小心翼翼吗?”
  我警惕起来,实际上,我们自己并没有把这些口号当回事,可老外却信以为真了。
  我该怎么向他解释好呢?
  许多时候,我们对一些应该严肃认真的事情只是说说而已,真正做起来,却又是另一回事了。也许我们并不缺少理念,真正缺少的倒是躬行实践。
  曾经看过一则报道,介绍英国2005年学校厨师赛,这是一场激烈的烹饪比赛,选手们要在有限的90分钟之内做出一顿饭。这顿饭要求有两道菜,评价的主要标准是看哪些饭菜能引起11岁孩子们的注意,看他们是不是对饭菜“一见钟情”,这与我们总是喜欢请一些专家来评判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美国海军学院考察,发现他们介绍学校的专题片自始至终讲述的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过程,画面始终以学生为中心,看上去颇有些激动人心。不像我们在国内学校里见到的专题片,除了居高临下前来视察的各级领导,就是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剩下的就是名师获奖证书的大荟萃、各种荣誉的大展览……和学生有关的内容不过是一些出类拔萃者出来风光一下罢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常常与校园里的举动没有多少干系。
  什么时候,我们能用心地去对待我们已经说过的事情?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既然我们自己已深信不疑,还是先把它落实在每一个课堂之中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教师就是专家(1)
  2005年4月13日    星期三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是有关专家点评的问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