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帝公关学-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确定出来那个百分百是您自个儿,劝您还是悠着点儿,横竖这泥菩萨就算一日三供,也费不得您多少香火钱不是?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献鹅毛也得看对象
《笑傲江湖》到了最后,化装成任我行的任大小姐送礼给少林、武当掌门和令狐冲。她给前面二位的是梵文《金刚经》和手抄本《武当剑谱》这样的贵重东西,给令狐冲的却是鞋袜衣帽之类的日用品。这是因为关系有厚薄,她跟两位大师是礼仪关系,而跟令狐冲则是亲密关系。
  武林如此,帝王家自然也不例外,许多皇帝和其亲密大臣间都有这种看上去“淡如水”的关系。像曹雪芹祖、父三代做江宁织造,给顺治、康熙等几位皇帝送的礼物,往往不过是土产、蔬菜,却极得皇帝褒奖;唐德宗的大臣李泌,每逢皇上生日,总是两手空空来蹭生日大餐,皇帝不但不恼,还对他加倍重用。本来嘛,皇帝家啥宝贝没有啊?还指着您一个大臣的送礼解决吃饭问题吗?这礼物说白了就是一份心意,至亲至信的人,那就叫礼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越随便、越平常,就显得关系越近乎不是?
  您看,这献鹅毛可是公关妙计啊,既能显示自己和皇帝的关系不比寻常,可以在同僚中独占鳌头;又能节约大笔公关经费,不至于因讨好皇帝而弄得倾家荡产。不过这鹅毛计虽好,用的不是地方可是要触霉头的。
  像隋朝有位老臣叫苏威,在隋文帝的时候犯过错误,靠装可怜玩鹅毛计,只落个小处分就轻松过了关。到了隋炀帝时候,别的大臣碰上隋炀帝过生日都送厚礼,他呢,每次都弄本《尚书》当礼物给送了去。结果让某个同僚进了句谗言——“皇上您还不知道吧,苏威这是埋汰您呢,《尚书》里有篇《五子之歌》那就是骂皇上的”,弄得个撤职抄家,差点连命都断送了。
  他这就是不看对象乱抖机灵:隋文帝跟隋炀帝虽然都有猜忌的毛病,但前者是著名的节约皇帝,苏威扮可怜,玩鹅毛计,正好激发他的同情心;后者却是出了名的奢侈主儿,您把传家宝送给他,他还未必看得上眼,弄本破书,还每年都送同一本,不是自个儿找不自在吗?
  李泌就是个聪明人。他是唐朝三代老臣,和唐肃宗是同学兼好朋友,是唐代宗的老师、唐德宗的长辈,可是他这招儿就跟孙子辈的德宗使,没跟肃宗、代宗使,这是为什么儿?肃宗惧内,老婆当家,他躲还来不及;代宗朝内有权臣宦官,外有功臣名将,他跟皇上关系要是处得太近,反倒会遭同僚嫉妒排挤(就这么躲还是给排挤了一把,下放江西锻炼);这德宗虽然笨了点儿、贪了点儿,但一来对自己没任何猜忌,二来人才凋零,巴不得自个儿跟他亲密,鹅毛计使出来自然无往不利。
  使鹅毛计的目的,是为了密切和皇上的关系,这就应该弄明白,皇上需要您送他什么。李泌很清楚,德宗要的是他全心全意卖命,所以生日礼物不给不算还白吃白喝,果然德宗最后忍不住发话“我要你把你自个儿送给我当礼物”,这鹅毛的价值最大化也就圆满实现了。曹家父子三代扮演的就是皇上在江南的耳目,他们要不断把上至地方官动向、下至民风舆情的各类信息秘密传递到紫禁城,这在皇上看来比什么金银珠宝都贵重,至于那些土产蔬菜,就是表示亲昵的一点儿配搭,哪儿真的放在心上?到皇帝换成了雍正,在江南的耳目换做李卫等一班新人,这曹家老几位也就成了一般办事员,这当儿还送菜,不拿您当菜,那还拿谁?
  

买卖不成赶紧跑
但凡给人家当大臣,都希望自己的主子言听计从,有什么高明的主意自然要兜售一番。小谋小划倒也罢了,倘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大计策、大谋略,如果主子言不听计不从,您该怎么办?
  战国时候晋国大族智伯家,有个谋臣郗虑,他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劝智伯提防韩、魏两家同盟倒戈,智伯却置若罔闻。这郗虑几次劝完,收拾包袱就走。晚唐军阀高骈在自己的小王国胡搞一气,野心家毕世绎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把高骈给软禁了。一个地方中层干部给毕世绎上访,建议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打着拥护高骈的旗号先搞定地方上的实力派,然后再谋求取而代之。可这老毕是个大老粗,不但不听还作颜作色。等他的副手郑汉章咂吧出滋味,想找那上访干部畅谈一下,结果那人早跑的影子都没了。
  帝王是绝对的危险人物,如果您的建议合他胃口,那自然好办;倘若不合,这当家的脑袋再拧巴点儿,弄不好不但不认为您是好心,反倒觉得您整个就一别有用心的坏分子,那个给毕世绎上访的中层干部跑得如果慢点儿,脑袋保得住保不住就很难说。即使这老大觉得您还有些头脑,但意见不合适,您也很危险。著名的商鞅在魏国宰相公叔痤家里当参谋时经常提意见。这公叔痤临死给魏王交代后事时说得好,您要用就赶紧用,否则就赶快宰了他,免得给阶级敌人用了去。虽然魏王脑筋糊涂,没听老头儿的,但自古至今,照这标准行事的帝王可是不在少数。
  有朋友也许说了,像郗虑那样的,智伯虽然没听,但也没怪罪啊,怎么也跑呢?
  这得看意见、计策的分量了。前面提到,如果您提的是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国家大计,一旦老大不听,弄不好就是亡国灭种,您不跑,您不跑还等什么?这位老大不用您也不杀您,等别的人杀了老大取而代之,找来档案材料一看,得,敢情有人出过这么一主意啊,好险好险,这人不杀那还得了!您瞅瞅。
  别当我是在开玩笑,这血淋淋的例子有的是。晋代有个著名大臣叫做张华,皇后贾南风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给算计了,张华知道不合适,写了一堆意见信据理力争,可惜没什么效果。后来赵王司马伦发动军事政变,把皇后也宰了,张华也抓了,连同一家老小押往刑场杀头。张华很不服气:我当初可是提了意见的啊,这不还有书面材料吗?人家没听不能怨我吧?人家监斩官怎么说来着?您提意见不听,不听是人家的不是,那您不能辞官走人吗?不走还接茬当官,不宰您全家,还宰我全家不成?
  跟张华同时还有个贾南风的亲戚叫裴頠,也是觉得废太子这招损人不利己,整天愁眉苦脸不晓得怎么办才好。有个朋友说得透彻:您觉得您能说服老大,就竭尽全力去说服;倘若不能,就赶紧打包走人,走得越远越好。又提不进意见去,又舍不得公务员的位子,结果不是惨,是很惨啊!
  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这话是没错,但依着皇帝公关学,后面还得加一句:倘若买卖不成,赶紧跑路要紧。
  

“易碎品”怎么卖
魏征曾经跟唐太宗说,自己愿意当良臣,不愿意当忠臣,因为自古忠臣无好死。有人讽刺魏征这是藏拙、撇清,他当过李密、窦建德的官儿,又跟唐太宗的政敌李建成干过,想当忠臣怕是也有些“质地不佳”,只好朝着良臣的目标努力奋斗了。
  这话当然有些迂腐,姑且不提,但“忠臣”和“良臣”的区别,倒是歪打正着给说了个*不离十:所谓良臣,大抵是靠本事吃饭,比如文韬武略、富国强兵、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等等等等;所谓忠臣,则主要靠的是甭管对错,指哪儿打哪儿的百分百忠心。
  要说这两种大臣都有前途,至于走哪条路,则一看基础,二看运气。如果您多才多艺,聪明伶俐,那么最好去做良臣,为什么呢?这良臣好啊,那就是一块砖,哪儿需要哪儿能搬,张家当皇上用得着,李家当主子也用得上,可称得上多效广谱、保值保质,风险也小得多,甭管是改朝换代还是出国打工,就业和获高薪的概率都是不小的。倘若您资质不佳,学文学武,学嘛都不灵,那么只能去做忠臣了。这忠臣只要听老大的话就行,老大的脑袋就是您的脑袋,老大的智商就是您的智商,成才门槛比良臣那是低了何止一星半点。
  问题是忠这玩意儿,易碎:您如果是良臣,不论善文还是善武,换个主子照样好使;可唯独这忠,好虽是好,但一旦“转会”,就跟打碎了的花瓶一般,再怎么粘也不是原来货色,卖不出什么好价来了。战国时著名的豫让刺赵无恤,这豫让为智伯报仇,名垂千古,他自己的解释是“国士之报”。说白了,这老兄文武都没十足成色,不能跟他的同僚郗虑似的投奔别家,另谋发展,只好拿这注定的一碎,搏一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