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帝公关学-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招儿好使与否的关键在台阶,台阶的关键则在这人才的斤两上。您在决定死不死之前可想好了:
  首先,您这人才是不是能“保质”的那种。如果您是技术官员,或者职业军人,靠谋略、技巧、武力、手艺、学问什么的吃饭,那没关系,只管活,这些特长转会一样好使;倘您的长处是忠心不二,那您还是永垂不朽吧,因为这玩意儿好虽好,却是一转会就打折的——二手忠臣,好说不好听啊;若您的高升是因为裙带关系,或者皇亲国戚什么的,估计您想活都难,哪个皇帝也不会放心让别家皇帝的兄弟领兵打仗,除非他疯了。当过北齐皇弟、皇叔甚至代理皇帝的高延宗被俘之后受到优待,甚至北周皇帝亲*问、送医送药,他却自称“死人”,甚至几次自杀未遂,果然回到北周首都洛阳后不久他就遇害。道理明摆着,您都当过皇帝了,能甘心情愿回头当个中层干部吗?
  其次,那皇帝不能太笨,不能太昏,不能太小气,身边还不能有嫉妒您的小人。梁朝时有个侯景造反,失败后他的大臣王伟被俘,也想来个死中求活,于是写了首长诗去打动皇帝。皇帝看了倒有些动心,旁边几个大臣一瞅,您这本事要活下来,我们不就下岗了吗?就跟皇帝说,这王伟以前有篇檄文,文笔很好,值得欣赏。这皇帝兴冲冲一看,上面写着“项羽重瞳尚有乌江之败,湘东一目宁为赤县之尊”,这“湘东”——就这位皇帝——本来就是个独眼龙,最恨别人骂他一只眼,看见这玩意儿,王伟作何下场,还用说吗?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先问问自己姓什么
通常而言,一个当大臣的,又有才气又有人缘,还天生一副随和脾气,这官运一般错不了。照理说,这种人应该想方设法接近皇上,博个晋身之阶才是。
  照理那是照理,不过这只是常理,对一般人有效,倘不是一般人,而是一些“特殊人物”,那就不一定了。
  比方说北齐有个大官叫元韶的,不但有学问,有人缘,而且为人谦逊和气,没事儿除了读读书,研究研究学术,就是自个儿关起门来搞些园林爱好,修修假山、挖挖池塘什么的。不但如此,这北齐的皇帝高洋就是他亲姐夫。您说这位,官运该不错吧?
  才不。就这么一位老好人,在妹夫皇帝的眼皮底下不但没升官,反倒降了好几次职,最后还窝窝囊囊地饿死了。他天天跟在皇帝身边,而且和同僚相处不错,自没什么小人进谗;他对高洋恭顺到了极点,甚至高洋把他胡子眉毛都剃了,涂上胭脂擦上粉,把他戏称为“婆娘”,他都笑嘻嘻地当什么都没发生。要知道那年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曹操当年拿割头发当抹脖子号令过三军,他连这都能忍,还有什么脾气可言?为什么这样一位老实到了窝囊的主儿,偏不能让皇上容下?
  这得怪他自个啊。他姓元,是北齐前的皇朝—北魏的皇族,他的老婆固然是高洋亲姐姐,可也是北魏某个皇帝货真价实的皇后。您想啊,这老高家的皇位是从您老元家抢的,您悄悄闪了也就罢了,还整天在朝廷里削尖脑袋想往上爬,这皇上心里能不打鼓吗?
  大家都知道,王莽是篡了西汉刘家皇帝的位,后来刘秀又把皇位夺了去。后来,王莽的几个远房血亲王罄、王肃整天在刘秀的王公贵族家里高谈阔论,想混个好出身。很多官员见他们有口才有学问,就都喜欢跟他们来往。老将马援就很担忧,让自己的子弟疏远王家人,因为他很清楚,王罄、王肃这些人越有名声、越有本事,以后可能出的事儿也就越大。
  果不其然,几年后不但王家子弟,连跟他们交往的王公大臣都被皇上扔进了大狱,光判死刑的就超过一千人。您想啊,不过跟前朝皇族喝点儿酒谈谈心,就有掉脑袋的风险,何况前朝皇族自个儿呢?
  要说这元韶也不是傻子,他为什么就勘不透?
  他何尝勘不透呢,一来这高官厚禄,荣华富贵,那不是说放下就放下的,尤其他以前是皇亲国戚,这高消费是享受惯了的,俗话说得好啊,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您让他回老家种菜,他过得惯吗?二来,他不是指着那个亲戚关系护身嘛。再说他又特小心,还给高洋立过功,他们老元家的玉玺还是他摘了送给妹夫高洋的呢,为这个,老元家好几个兄弟拼了一死,吐过他满脸口水。有这个特殊贡献,总能抵一免死牌吧?
  傻了吧不是?您再怎样巴结,也姓一个元不是?您摘玉玺功劳再大,有那倒霉的老元家末代皇帝让皇位的功劳大吗?那个倒霉皇帝都活不成,您凭什么觉得自个儿就构造不同?
  当然,比元韶更傻的还有,比如五代十国时有个卢龙节度使刘守光,一时蠢血沸腾自称大燕皇帝,没过两年就让晋王李存勖给活捉了。这刘大皇帝临死前连写了几份自荐信,说自个儿武艺高强能征惯战,请求晋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给他一个为国家作贡献的机会。您说,这老兄这么做,除了给后代多留下一个笑柄,还能得到啥?
  一句话,在下定决心往上爬之前,先问问自个儿姓什么吧。
  

当片绿叶也不赖(1)
话说战国初期有个赵家的老大赵无恤,被智家的智瑶包围在晋阳,全靠了家臣张孟谈智勇双全,这才守住城池,反败为胜。事后论功行赏,这老张才混了个二等功,头等功被一个叫高赫的给摘了去。要说这高赫是既没上阵打仗,也没出谋划策,立功事迹是“恭谨、不失礼节”,这当然让后来无数朝、无数代当大臣的愤愤不平—一个讲礼貌标兵居然比战斗英雄功劳大,这也太夸张了吧!
  夸张固然有些夸张,但实话实说,这些怨气都是冲着赵无恤的,对于那个高赫,后辈们却并没太多意见—没战功最多说明无能,算不得什么错误;讲礼貌怎么说那也还是个优点嘛。
  其实要说高赫这人并不简单,在史书上这位就亮相这么几次,看来能力的确是不咋的,但他怎么说也是赵无恤的亲信家臣,他若想带个兵,或当个谋士,资格还是满够的。不过老高心里跟明镜似的,自个儿那点本事,要是搞那些,不但帮不上忙,还准得给添乱,在主子身边扮演文明礼貌楷模,虽然帮不上大忙,至少能在大战的紧张氛围里,给主子和军民一种镇静感,这怎么说也算为最后胜利做了自己能做的贡献。
  高赫这种做法正符合皇帝公关学的一个要诀:如果自己掂量着没本事当红花,那就好好当一片绿叶。
  别看这道理简单明白,真能参透的可是不多。您想啊,都混到皇上身边了,离功名利禄就差那么一步,谁还会认得自个儿是谁?还不捋着袖子就扑?
  可如果您就是一做绿叶的材料,非上赶子去往鲜花架上凑,后果恐怕是不堪设想的。
  比如汉武帝的小舅子李广利,特别羡慕另一个小舅子卫青的好命,整天憋足了劲,想着带大兵、立大功,拜将封侯。这汉武帝还真给他阳光,让他灿烂,把几十万大军交给他手。结果怎样?先是万里迢迢去打大宛,死了几万人,就弄回来几匹外国马;后来打匈奴,更是把家当赔光,连自己也给赔了进去。他净想着同是小舅子的卫青大富大贵,自个儿也就混个小康,就没想想人家卫青多大能耐,自个儿有多大能耐。结果怎么着?花无百日红不说,想回头再去当绿叶,门儿都没有!
  再比如唐朝有个大臣叫王涯的,这老兄本来学问不赖,文章写得也不坏,老老实实当个专业干部,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本来可以有不错的发展,偏他觉着自己能耐不坏,皇帝对自个儿印象也不赖,愣是托关系找门子往关键岗位上爬。还别说,真让他给当上了宰相,可他没这能耐啊,皇上问他“财政赤字问题怎么解决”,他没词儿,硬憋出个增加茶叶税的馊主意来。后来他犯事儿被抓,那些给他的加税政策弄惨了的茶叶个体户愣是追着囚车砸了一路瓦片,临了闹了个一命呜呼。他若是自己知道分寸和斤两,踏踏实实当绿叶,至于吗?
  这倒不是说赵无恤的评功标准无可挑剔,毕竟人家老张老高的功劳在那儿放着,红花就应该比绿叶灿烂,那是人家凭本事挣的。这点赵无恤就不如他的前辈晋文公。晋文公当年被迫流亡国外,回国即位后按三等功劳发奖,第一等是陪着一起流亡的,第二等是流亡期间写过慰问信的,第三等是跑到国境线上迎接自己回国的。他有个仆人叫壶叔的,听完三等功臣名单还没自个儿,就跑去问晋文公——我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