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学生深入了解营销策略的形成及实施。
生产及运营管理(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学生将在本课程中学习各类运营环境及策略方面之间的联系。
金融一(Finance I)
介绍金融的基本知识,重点在评估项目、企业战略及金融安全
金融二(Finance II)
学习决策领域中的金融方面的知识,例如红利政策、资本结构、合并及收购等
第二阶段:理解环境 back to top
第二阶段以第一阶段课程为基础,阐述了管理中各功能领域之间的互相联结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学员们深刻理解公司运作所面临的激烈竞争和环境。
战略管理
本课程介绍了企业战略的组成及其应用的有关概念。让学员评估总经理在加强和保持公司良好运营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通过运用在核心课程中学过的技能,本课程培养学员形成跨功能的全局的思维能力,以便在缺乏完整的及正确的信息的情况下而仍判断企业应采用何种战略。学员通过多方面的因素来分析公司战略,例如公司所处的行业和竞争环境,公司的内部能力和资源,它的价值观和公司文化。本课程的重点在于讨论促进企业战略在国际化大环境中实施的组织程序。
经济分析
微观经济学分析与企业,消费者和政府行为相关的经济波动背后的规律。微观经济政策常运用于对短期问题例如商业周期,通货膨胀,失业及贸易失衡等,还有长期问题如增长和经济的探讨中。在理解全球经济构成及政策措施的联系同时,本课程帮助学员们充分利用合适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的,货币的及汇率的政策的技能。
行业政策及国际竞争
本课程通过对比欧洲,日本和美国所实行的方法讨论国际贸易理论。该课程通过对增长和衰退的行业的研究,探讨国际贸易政策和公共、竞争及行业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国际竞争的影响。
国际政治分析
本课程使学员们具备分析主要地缘政治驱动力的能力,从而肩负起进行全球化管理的艰巨任务。它对决策过程,公共政策的种类和政策与商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其重点在于美国,日本和西欧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对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中欧及东欧的改革,伊斯兰复兴,拉美债务危机的延续还有亚洲危机深化的调查。
第三阶段:个性化发展 back to top
INSEAD努力提供适合个人目标的学习经历的弹性制度。选修课程使学员们有机会通过学习一系列不同题目,不同水平的课程来个性化部分MBA课程。学员们必须在一个学年内选修最少七门课程,第三期两门,第四期两门,第五期三门。约有六十种选修课程备选。以下是目前提供的典型的选修课程:
1、财务控制
2、亚洲商业
3、经济与政治科学
4、企业精神
5、金融
6、技术管理
7、营销
8、组织行为学
9、战略学
10、主题讨论日
典型选修课程
1、财务与控制
2、审计与控制
3、财政情况分析
4、战略成本管理与控制
5、亚洲商业
6、中国商业
7、亚洲战略
8、印度商业
9、政治经济学
10、高级经济学
11、国际货币经济学
12、环境资源管理
13、发展中国家的战略管理
14、欧盟
15、企业
16、企业潜力挖掘
17、创建与壮大企业精神
18、家族企业
19、新风险
20、管理创造力
21、金融
22、应用企业融资
23、高级应用企业融资
24、银行管理
25、企业重组与财政危机
26、国际金融管理
27、投资学
28、期权
29、资产 投资
30、技术与管理
31、质量竞争
32、创造新产品新服务
33、计算机管理
34、决策陷阱与工具
35、电子商务
36、操作与战略计划预测
37、经理人的信息技术
38、领先电脑技术
39、信息技术与企业战略的结合
40、决策管理
41、服务管理
42、模拟商业程序
43、运营战略
44、项目管理
45、程序重组
46、市场营销
47、品牌管理
48、沟通营销
49、消费者行为
50、销售渠道管理
51、互联网营销战略
52、市场调研
53、服务营销
54、零售
55、制药业战略管理
56、组织行为学
57、事业动力及自我评估
58、人力资源管理
59、交叉文化管理
60、组织交换
61、权力与政策
62、管理心理学
63、道德的困境
64、战略
65、全球战略及管理
66、行业竞争分析
67、合并与收购
68、谈判分析
69、战略、创新及企业管理
70、战略,激励与授权
71、大企业的未来
主题讨论日
除选修课程外,主题讨论日根据学员及教师的兴趣,提供一个能和教师,客座企业及学科领域权威一起探讨某一专题的机会。近期的主题讨论日涉及的主题有伦理,企业精神,亚洲商业,互联网的影响等。
MBA推荐信范例
(From A Professor)
Dear Addimissions Officer:
I am writing this letter to support the admission of Wenli Lee to th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I was Mr。 Lee's teacher and advisor for several years between 1993 and 1995。 We have met and talked several times since。
Mr。 Lee's academic credentials are truly exceptional。 He not only knows how to reason with numbers; but how to render incisive and imaginative arguments in English。 Unlike most of the students I have taught from China(about 60 over the past 20 years) Lee immersed himself in American culture。 He posed a joke as part of his first presentation analyzing a local plan。 It worked。 His classmates laughed and I was witness to masterful culture spanning。 Lee came to us a confident individualist uniquely suited to cultural cross fertilization。 He earned straight A grades in all my classes。 Whether rendering a spread sheet analysis; crafting a graphic or writing a report; Lee always demonstrated uncanny mastery bined with critical wit。 While many of the Chinese I have taught performed excellently in class; Lee alone has posed essays and talks that met the sensibilities and tastes of American classmates。 Even more importantly he offered new ideas which they (and myself) could prehend and even assimilate。
Lee has a deep reservoir of talent and ambition。 He has already acplished a great deal in the face of considerable challenge。 He has worked hard bridging the cultural gulf separating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ways of life; and produced an impressive record for one who has enjoyed no special privilege。 Lee possesses and uses an easygoing manner and spirited conviviality to put people at ease。 He can make small talk; but quickly moves conversation toward more challenging and interesting topics。 Lee's group leadership bines small 〃d〃 democracy; intelligent judgment and gentle persistence。 He learned early on the painful lessons of coercive collectivism; and has learned how to anticipate and even tame adversarial relations。 I have every confidence that he will use these considerable skills to tackle organizational problems on a larger scale。
While a student in our graduate program; Lee took a job helping recovering drug addicts in the suburban munity of Harvey。 Harvey; an aging industrial suburb with an impoverished African American population; does not usually attract the interest and attention of foreign students from Asia。 Lee swam against the strong currents of racism and fear associated with minority neighborhoods。 Furthermore; 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