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临了。
另外,企业与银行打交道的时候,在心理上应该是完全平等的。银行应该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而不是指挥企业如何生产,指导企业什么时候把企业关掉。要建立一个和谐的银企关系,而不是单方面的支配权,也不是获取单方面的利益。负债不是犯罪,负债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企业家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支撑,平等地跟银行谈判。
没有借短放长,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不会那么高
范棣:我不完全认同你的这个观点。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阐述同样一个问题,就是在中国为什么绝大多数企业是借短放长?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办法,必须这样做。因为所谓的长,指的是资本,你只有有了资本,你才能做长。银行就是给企业流动资金的,银行很少会给一个企业五年、十年期限的贷款。长期的资金投入要通过资本市场,或者是发行长期债券来解决,但是这两个东西我们没有,或者很不完善。但是所有的企业家都是资本家,就是他必须要做事,必须要发展。什么意思呢?当你有资本,你才有可能做固定资产投资,你才能发展。流动资金只是给你当做维持经常性生产的周转资金来用的,但中国目前的贷款都是打着流动资金名义的贷款,实际都用于长线投资去了。有60%都用到长线去了,这个没有办法,因为你没有其他资本来源,这跟西方国家不一样。如果中国企业都不借短放长,中国的GDP就没有这么高,不可能有这么高。所以,借短放长给中国经济增长创造了一个非常大的贡献,要不然就不会有这个奇迹。但是这个问题也恰恰是双刃剑,企业借短放长很多时候财务风险很大,往往构成一条很薄弱的企业债务链。
一个企业跟银行、跟债权人其实是平等的关系,是非常非常平等的,那么怎样去平衡这个关系呢?当你能够在谈判桌上跟银行达到势均力敌的时候,你就有主动权了。什么叫势均力敌呢?就是你的负债有一定的规模,银行怕你。假如你负200万,银行肯定把你卡死了,它认为无所谓的,就把你卡了。但是我不是鼓励所有企业都要有一定的负债规模,但是有些企业当它有一定负债规模的时候,它就很轻松了。
什么造成了中国不良资产多
王巍:与银行打交道时,企业家另一个经常被质疑的问题是不良资产,要解释不良资产是怎么产生的。我认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不良资产的看法是有重大失误的。谈到不良资产的来源,大家经常谈到的,首先是体制不对,没有恒产就没有恒心,大家不关心集体资产,浪费投资。第二个原因是长官意识。往往胡乱配置资源,政策多变导致浪费。第三个原因就是回扣、贪污,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的资产。这种分析不是老百姓的街谈巷议,而是我们的主流思维。
当然,体制问题、政策变化、个人利益等都导致了不良资产的增加,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讲,我认为它们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我们对不良资产的大包大揽的确是体现了敢于负责任的政治态度,但是这会严重地妨碍我们认清不良资产的真正根源,因此也无从解决问题。
那么导致不良资产的真正原因什么呢?
第一,技术进步在全世界都产生不良资产。奔腾一出来,286、386、486全部淘汰,尽管仍然可以使用;数码电视技术出来,显像管电视就成了不良资产了。技术进步在各个行业都造成大量的不良资产,这个和体制没关系,在欧洲和美国都是一样的。而技术进步越快,不良资产越多。
第二,竞争造成不良资产。十个生产同样产品的企业竞争,一个企业成功了,九个企业失败了,那失败的企业就是不良资产。市场经济充满着竞争,竞争自然产生不良资产,这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与产权制度的不同没有任何关系,与企业家是否敬业也没有关系。
第三,时尚的变化也产生不良资产。没有一个手机是打坏的,刚买完以后又有新样式换了。可以传彩信了,又可以照相了,等等,于是大家每年都换很多手机。你再看女孩子的衣服,今年流行红的、明年流行绿的,时尚产生新的消费,也制造不良资产。打开家里的橱柜一看,大部分衣服都是不良资产。在商场满足了消费欲望后,回来一挂,就完了。因为它永远不会穿,早晚是送给人的、扔掉的,都是不良资产了。
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美国、欧洲都是年年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因为技术进步、竞争、市场变化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有进步,有竞争,有品味变化,就必然导致社会不良资产的形成。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没有必要杜绝。在一定意义上,不良资产的大量产生标志着社会进步和技术进步的加快,是好事情。我们把不良资产归结为体制的问题、产权的问题和人格的问题,实际上会导致社会中人人自危,直接扼杀创新和进步。
回到企业崩溃的话题,我们重组过许多危机企业,这些企业出现困难并不是由于体制问题,也不是企业家的个人人品问题。很多企业是私人企业,老板非常敬业,它的体制也很好,但是它还是崩溃了。企业崩溃是因为技术进步、市场竞争,是很正常的。
。。
银行管理技术超前发展不利于企业发展
范棣:我认为,中国的金融体制,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体制发展,出现了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两面性:一方面是滞后发展,我指的是制度滞后发展;一方面是超前发展,我指的是银行技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银行贷款资产的五级分类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套信贷风险监控体制,完全是和充分竞争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相对应的。它是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下总结出来的,完全对应于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企业制度。必须认识到市场制度是与市场管理技术完全对应的。在市场化的条件下,不存在一个纯粹的金融管制技术。比如说利率工具,它在美国的作用与它在中国的作用是不完全一样的,至少是作用的程度有所不一致。
但是,中国目前的银行信贷风险监管制度在完全照搬西方技术的基础上,又更加精细化,超前发展,一定程度上已经脱离了中国企业的实际状况,相当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阻滞企业创新发展的作用。洋为中用可以,但是必须结合国情。中国还是一个不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国家,国有企业受到政府的变相补贴,相当多数行业存在着寡头垄断,资本市场基本上是政府计划管理的,企业的设立也并非自由,等等。在这个情况下,企业的资产就不是一个纯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产的性质,对这个资产进行五级分类以及严格的信贷风险控制并不利于市场的成熟。
比如说,中石油所有的资产都是绝对良性的资产,不可能有不良资产,因为它是行业垄断;###也没有这个问题,都是几个寡头垄断。有关部门本来应当研究反国有企业行业垄断的问题,然而,恰恰相反,它研究的是如何整合,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的垄断。垄断基础上的企业的业绩肯定很好,却是以整个中国市场其他企业的牺牲作为代价的。
同样是治感冒的药,美国药片里的有效成分含量跟中国的药片是不一样的,中国大多数药片里治感冒头疼的有效成分远远少于美国的药片。为什么?因为美国人个头大,体质不一样,他可能要两片才管用,中国人可能一片就解决问题了。这个和银行制度与企业制度的关系是一模一样的。银行是一个最复杂的系统,我们现在完全复制西方的系统,某些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个发展是超前的,充分超前发展。为什么银行现在普遍惜贷?因为如果出问题,严厉的经济惩罚就来了,还有一定的道德惩罚,人人自危。信贷资金只得流向政府保护的企业、垄断的市场和有实物资产超值抵押的行业。结果造成了经济行为的扭曲,最终一定产生更多的不良资产,因为银行超短期的行为妨碍了正常的市场经济运转,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来自于制度的滞后,银行的所有制度没有变,只是技术变了。谁真正关心一个银行百年的发展?没有,有也是扯谎。银行跟企业在进行一个相当大的博弈,一个很残酷的博弈。一方面,每一个单体银行只关心自己的政治责任与短期的奖金分配;而另一方面,企业迅速两极分化,垄断的不需要钱,要钱的得不到钱,要想得到钱,必须付出更多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