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工商互通,居民自由往来。侨军为地方自发性武装,不占用粤军编制,应维持在一万人以内,装备自理。粤军在非常时刻可借道侨乡,但必须与侨军事先知会。侨军应以守土为责,不得擅自离开自治区,但遇外敌入侵应服从粤军总司令部调遣。
另一方面,陈济棠对侨军的装备非常感兴趣,听逃回来的败兵说:侨军有飞机坦克!
侨军代表集体吃了摇头丸一概矢口否认:哪有此事,因为是从国外购买装备,轻武器好一点是可能的,但飞机坦克是绝对买不起的。不过是败兵因为打了败仗,找借口搪塞上司而已。
并热情邀请陈济棠的代表参观了侨军一个团的驻地,果然军容尚算严整,服装却非常破旧——明显是买的国外旧军装,轻装备勉强好过粤军,重装备连影子都没有。
陈济棠半信半疑。
双方等到中央慰问大员到来,一起编故事给大员听,好生招待,私下塞了不少好处。声称纯系内部矛盾,省府已承认侨乡自治,保障侨民利益,侨军已改编为地方武装,互相和平共处云云。
实际上,自信的刘国民低估了蒋介石在粤军内部的渗透程度,低估了敌手的智商,给将来留下了重大隐患。
至此,侨乡政府终于貌似平静地、半遮半掩的显露在世人面前。
但是,在雷兴翰的纵容下,由骄傲的陆军军官主谋的第一次积极尝试却不得不承认受挫,那种武器制胜论,武器好就包打天下、可以弥补部队素质和战术缺陷的说法偃旗息鼓,吃了瘪的陆军军官开始坐下来认真思考问题。刘国民则满满地赚了一分。
刚刚回到三十年代,雷兴翰和刘国民各交了一份答卷,雷兴翰的勉强及格,刘国民的A+后面打着大大的问号。
——
边区的工作按计划开始展开,原民政事物总顾问程友纯任边区区长兼区委书记,武警6总队总队长张连怀上校任边区军分区司令。
野战第一集团军的第118、179和新3师分别在赣南、粤北、粤中北方向驻守。
按与省政府的谅解备忘,边区是不设边界的,但是第一集团军的徒步巡逻部队往来穿梭,严密布防。
特区的守卫比以前更加严格。经过一个月不停的修建,原先的前沿工事已经如临大敌地加固成雷场、分析感应器、电网、机枪哨密集的封锁带,武警4个支队在边界驻守,不夸张的说,一只大一点的鸟飞过都会不由分说打下来剖开看看(这是特区边界条例明文规定的)。他们的身后,还有公安部的精锐——秘密特训警察部队严密的监视。长长的封锁带只留了五个关卡可以出入。
当然外界的人是任何情况下不许入内的,特区的进出人员必须同时持有总部一级签发的特别防伪通行证及政审合格证,严格写明进出时间,而且出关后一般都有几个莫名其妙的人跟着。比海关还严。如果可能的话,这个特区将永远保密下去。
为防泄密,特区的一切商品,除粮食外暂时不得运出关卡。
事先组织好的若干武装工作队纷纷进驻边区各个县城和大集镇。一场二十一世纪思想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物质的滑稽碰撞就此正式展开。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四十二章
尽管早有准备,但是三十年代的物质贫穷和文化水平低下还是让工作队的成员们难以接受。
据初步统计:边区600万人口中,操潮汕话、客家话、闽南话的各约占40%、50%、10%。唯独国语几乎无人能讲,少数官宦、有钱人家和“真正的华侨”会讲广州话,他们那些进省城读书的子弟倒是可以讲一点国语,可惜这些人一听到战乱,早已奔往省城方向逃难去了。
这还是初步的统计,更多的山区民众说的话两里以外就无人能听的懂。这可不是陕北,口音不同猜也猜个几分,潮汕话、客家话、闽南话都是以难懂著称,对于北方人来说比外语还难沟通。即使特区潮汕本地干部与他们交流也有一定困难,因为经过八十年的隔阂,很多语言词汇都已经不同了。
公用事业设施聊胜于无,陈济棠倒是很重视教育,建设了不少初中和小学,但远没有所谓普及教育的思想。贫困人家的孩子干活尚不能糊口,哪有闲情上学,能上学的都是凤毛麟角的富户子弟。没有真正的公立医院,华侨捐资的“积善堂”和教会的简单医疗机构也设施极为简陋,普通老百姓不相信西医,生病如果没钱去药房抓药就只能请人跳大神或者等死了。
通讯设备就是县城电报房的几台破电码机和县府里短距离的手摇电话。自来水和电是不用提的。
县城间倒是有一条架子车道一样的砂土“公路”,断断续续地与外界交通,几台几年前华侨捐赠的老爷公交车是唯一与省城相连的现代交通工具,也是之前边区人民唯一可以近距离看到汽车,已经被走起来上窜下跳的“公路”调理的快散架,开起来“嘣嘣”响,尾气大的隔五米都伸手不见五指。
边区人口的素质同样不容乐观,由于营养、教育、医疗卫生水平低,先天残障、智障极多。除几个县城和沿海“富裕”地区外,营养不良和失衡非常多见。
如果按特区标准,至少80%的人处于极度贫困之中。70%的人目不识丁,仅有不足5%的人具有相当于特区高小文化。陈济棠的所谓“现代初中”的教育水平连特区的小学三年级都不如。
工作队简直变成了救济队,说收买人心难听点,但是确实用插满彩旗、标语的大卡车满载着象“XX香”瓜子那样的小包装粮食开进各个县的县府。一边纠集斗斗缩缩的“开明人士、社会名流”取代旧政权,一边就地分发带来的粮食或开官仓放粮,一边叫特区本地干部用大喇叭向围拢的群众解释特区政府的政治主张。
特区政府对边区没有采取“打土豪、分田地”的做法,鲍枢奎不主张这种极端的做法,要求不搞阶级斗争,各阶层和平共处、安居乐业,发动不流血的革命。在刘国民的强烈支持下,雷兴翰尊重了他的意见。
工作队的工作重点是:
1、 建立各级边区政府,成立由社会开明人士及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 开展党务工作,发展积极分子加入中国社会民主党;
3、 在边远地区成立农委会,这点暂时未能普遍作到;
4、 取代旧法院,留用部分旧警察,健全法制,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5、 教导农民科学种田(任重道远),提高粮食产量。取消人均耕地不足5亩的农民种植税收——按特区标准,边区粮食亩产只有特区的五分之一还不到,救济还来不及,还收税!那点税收对旧政府是支柱,对“高科技”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特区政府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记。
6、 鼓励民族工商业发展,为将来特区企业外迁创造条件;
7、 派遣电影队和宣传队上山下乡,播放解放前拍的爱国电影,激发普通群众的爱国热情;
8、 开设基层干部学校,吸收有一定爱国觉悟的知识青年入校学习,作为日后发展的骨干;
9、 整编(或消灭)原有保安团,成立侨乡联防队;
10、 打击封建宗族族长恶势力,这些势力在欠开发地区缠根错节,甚至因为利益受到边区政府的削弱,与陈济棠的特务暗中勾结,是边区民主政治和基层法制建设的重大障碍;
11、 各村逐步筹办村小、扫盲班,各镇筹办高小和初中,将原县立初中改为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下一步是建立边区高等专科学校。目标是用五年时间对边区约140万适龄青少年进行全免费五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包午餐),挑选优秀人才免费进入初中、高中或职业技术学校。各级学校正规学校的基本课程是:数学、国文、政治、理化或机械等。村小和扫盲班有军事教官和政治辅导员,高小以上实行军管。
12、 建立初步社会福利制度,当然这个救助水平是相当低的,钱粮由群众、地方政府、边区政府共同筹措。
13、 逐步建立初步社会医疗体系,实际上这个特区政府目前还没有能力办到,但是一定要做出个样子来,搭个架子,来了病人肯定有人看,看不看的好就两说了;
14、 建设公用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净化水、水电站;
15、 在梅县建设矿山、开采煤、铁,及稀有金属。
……
林林总总,够他们忙个一年半载的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四十三章
鲍枢奎很烦,这段时间只要一接到电话八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