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六章 立下愚公志,三老赶三新
上海卫海铁工厂是全国工交工作会议和工交政治工作会议推荐的另一家大庆式企业。
这是大上海的一家小工厂,1958年,卫海铁工厂刚成立时,厂里的工人还天天与铁锤、风箱打交道,沿用着传统的手工方式从事生产。从1960年开始,由于连续三年的经济困难,这个厂面临着原材料不足、燃料不足、生产任务不足等困难。由于前几年盲目贪多求快,产品质量问题严重,当时厂里的产品,三分之二是等外品,三分之一是二等品。企业内部不团结,部分人自由散漫习气比较严重,劳动纪律松弛。
在困难面前,工厂党支部带领职工奋发图强,他们通过“忆苦思甜”,忆出了一个坚决克服困难的精神面貌。干部和工人,在困难面前,亲密无间,无所畏惧。
这个厂的主业是生产钢板弹簧,但当时生产任务不足,他们就主动承接了其他大型设备的加工任务。特别值得称道的是,这个厂从上到下都努力树立起强烈的质量意识。厂里的工人大部分没有文化,以往工作多凭自己的经验,因此操作很不统一。副厂长吴庙祥也只读过5年小学,但他肯动脑筋。他带着几个工人,在热处理工段观察老师傅们的操作,并如实地把三个技术最好的工人的操作描绘记录下来,又组织群众反复总结、讨论,最后制订了41条热处理工艺。制造钢板弹簧的40多道工序,就这样有了新的工艺操作规程。一套严格的检验制度也随之建立起来,一套科学的测试设备也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出来了。而且,企业还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动群众广泛开展了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到1963年,他们自己制造的设备增加到50多台,全厂85%的操作实现了机械化、半自动化。
卫海铁工厂的产品质量从此迅速提高。单片钢板弹簧的寿命,从七八万次提高到25万次。1963年度全国钢板弹簧质量评比,卫海铁工厂产品的质量被评为先进。
当上先进之后,卫海铁工厂没有止步不前。工厂党支部组织全厂职工学习毛泽东关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教导,职工们把自己的钢板弹簧质量,跟国内最先进的长春第一汽车厂比,比出了6项差距;与世界先进水平比,差距更大。经过群众的酝酿讨论,工厂领导及时提出:在1964年内赶上长春第一汽车厂!
卫海铁工厂的设备经过几年的技术革新与改造,虽然较之从前有了巨大的变化,但与长春第一汽车厂相比,毕竟还相差很远。有人说,长春是“三新”,即现代化的厂房,现代化的设备,第一流的技术队伍。而卫海铁工厂是“三老”,即厂房“老”,三分之二是芦席棚;设备“老”,绝大部分是土设备;人也“老”,文化水平低。
小厂能不能赶上和超过大厂?“三老”能不能赶上和超过“三新”?卫海铁工厂的职工们从学习大庆精神的过程中,看到了这种可能。职工们说:“大庆人头顶青天,脚踏草原,凭着一股革命志气,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建成了技术第一流的大油田。我们头上还有芦席棚,脚下还有煤渣地,条件比大庆好,为什么赶不上长春?”大家分析:“三老”是赶长春的不利条件,但是也有有利方面:设备是自制的土设备,专用性强,工人使用熟悉;厂房破旧,可以激发自力更生的精神;老工人在旧社会受苦深,阶级觉悟高。于是,卫海铁工厂的职工提出:“头顶芦席棚,脚踏煤渣地,立下愚公志,三老赶三新。”
要消灭与长春的6个差距,关键在于制造“三机”:造出喷丸机;造出更高水平的卷耳机;造出一批新型的淬火机。
全厂抽调专人组成了造“三机”的攻关队伍。“三机”的零部件上千,需要有加工设备。厂里没有足够的机床,他们趁兄弟厂休息的时候,借人家的设备干。试制新的机器,厂里没有合适的场所,他们把放废料、堆煤的地方清理干净,搭个架子,拉上油布,就在油布棚下干。大热天,喷丸机机身像个烘箱,他们还是钻进机身去凿、去锉、去刮。台风暴雨季节,一阵雨过,场地一片泥泞,大家还穿着套鞋继续干。有的零部件,是工人们用凿子凿、锉刀锉、手提砂轮磨,一点一滴“修”出来的。
1964年,“三机”制造出来了,卫海铁工厂实现了“三老”赶“三新”的目标,赶上了长春第一汽车厂。这一年度全国钢板弹簧质量评比,卫海铁工厂又被评为全国新技术先进厂。
卫海铁工厂在学大庆运动中注意学习大庆人敢于迎着困难上的勇气和志气。副厂长顾耀祖谈起学大庆的体会时说:“不怕生产上一穷二白,就怕思想上一穷二白,没有志气。只要有志气,即使没机器,也可以造出机器来。如果没志气,即使有机器,也可能没有多大作为。”他还说:“机器都是人造出来的,技术都是人去掌握的。外国人是一个脑袋两只手,我们也有一个脑袋两只手,只要有志气,又肯下功夫,为什么他们能干出来的事,我们就不能干出来呢?”
。 想看书来
第六章 全国处处有大庆
工业学大庆运动开始的时候,我国政治生活中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问题已经比较严重,在这场运动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当时对大庆的宣传还比较客观;对于各地学大庆的要求比较实事求是;对于各项工作的发动与布置,大体上能够结合各地的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实际情况,强调要因地制宜。因而,学大庆的内容比较扎实,成就也是丰富多彩的。
当时,对于先进典型的宣传还较少片面化、绝对化、神秘化的倾向,各地在学大庆运动中,十分强调要将大庆经验与本地、本单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要注意总结自己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树立自己的“大庆”。
坐落在北部湾畔的北暮盐场,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原来,这里的盐田总面积只有1平方公里,生产落后,产量很低,最高年产量不过3000吨。解放后,生产有了发展,但企业的规模仍比较小。1964年,党中央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北暮盐场的干部、工人决心以大庆为榜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改变盐场面貌,为国家作出新的贡献。
1965年底,北暮盐场学习了兄弟省改造旧盐田的经验,提出了一个彻底改造旧盐田的计划。这就是,把盐场一工区平方公里高低不平的旧盐田加以改造,实现扬水、顺水自流化;同时,把这些盐田上的500多个石子铺底的结晶池,挖去石子,铺上陶片,实现结晶池陶片化。
计划做出后,全场130多名盐工便顶住各种压力,投入了改造旧盐田的斗争。他们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向国家伸手要投资。没有陶片,他们下班后挑上泥箕,步行二三十公里,到合浦县城附近的一个陶器厂去拣碎陶片。有些盐工还回家动员自己的亲属也东村西舍地帮助找陶片,然后一担一担地送到盐场。在工人、家属的共同努力下,盐场没花国家一分钱,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将61块盐田铺成陶片结晶池。这些结晶池,由原来开晒四天才产盐,变成只要有半个连晴天就可以收盐,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
1966年1月1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锦州建成大庆式新兴工业区》的长篇报道,在同一版,该报还发表了题为《全国都能有大庆》的社论。社论指出:“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在我们伟大的国家里,大庆精神到处可以发芽、滋长、开花、结果。……应该说,全国各地都能有大庆。”社论强调:“学大庆、赶大庆、超大庆,各地区、各企业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3月21日,《人民日报》在《学大庆、赶大庆、超大庆,创造更多的大庆式企业》的总标题下,发表了一组各地学大庆的先进典型事迹。
《人民日报》在为此发表的“编者按”中指出:“学大庆应该从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应该把大庆的先进经验同本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兄弟单位的任何先进经验,不通过自己的实践,不通过总结和推广自己的经验,是不可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每个地区、每个单位、每个企业学大庆,都要总结自己的经验,这样才能把大庆的经验真正学到手。”
值得重视的是,在上述《人民日报》的社论和“编者按”中,不仅讲到了学大庆、赶大庆,还提出了“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