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8年9月,毛泽东在这里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宣布:“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五年左右根本打倒国民党”。就在这次会议召开前的一个月,蒋介石为挽救败局也在南京宣布了他的新战略:“在东北求稳定,在华北求巩固,在西北阻匪扩张”,置作战重心于中原地区,扩军150万,使总兵力达到500万。
两种决策,两个建军500万。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决战从此开始。
决战,是战争双方集中全部力量进行决定胜负的交战。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的原则是:“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毛泽东反对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进行战略决战,却坚决主张进行有利条件下的战役决战,不容许有丝毫的消极。他认为,只有通过无数战役上的有利决战,方能逐步改变力量对比上敌强我弱的状况,为最后的战略决战创造条件。解放战争开始后,这些原则被毛泽东全部运用到战争指导之中。
内战爆发之初,蒋介石握有几百万大军,并且有相当数量的美式装备,夸口三个月消灭共产党军队。毛泽东则以柔克刚,指挥解放军避开与国民党军在重要城市和交通线上进行战略决战,而是在精心选择的战场上与之进行战役战斗的决战。
内战过去近两年,到1948年4月,蒋介石再次夸口要在6个月内肃清黄河以南的解放军。毛泽东依旧从容不迫,指挥解放军连续取得了豫东战役、津浦路中段战役、晋中战役、襄樊战役和保北、冀东战役的胜利,使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赵一平(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五路大捷后,毛泽东想起了蒋介石三个月前的狂语,在新华社的社论中加写上一段话:“三个月过去了”,“还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要满六个月,我们倒要看一看究竟谁肃清谁”。这是在二十多年的双方交战中,毛泽东第一次向蒋介石发出的进行战略决战的战书。
此刻,解放战争已经进入第三年,解放军总兵力由127万发展到280多万,且装备改善,士气高昂,不但能打大规模运动战,而且能打大规模攻坚战。国民党虽然还统治着全国四分之三的地区,在长江以北地区还有174万部队,但内部已经空虚,士气低落。毛泽东以惊人的胆略,抓住时机,毫不犹豫地指挥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展开了气势磅礴的战略决战。首战方向指向了东北。
在长江以北地区有东北、华北、中原、西北和华东国民党军五大集团。如首战华北,则可能遭到东北、华东国民党军两面夹击;如果首战华东,则可能促使东北、华北的国民党军迅速收缩南撤,加强华中。而东北战场,解放军总兵力已达100万,国民党军只有55万,又被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的地区。首先将东北国民党军歼灭,就使东北成为解放全国的战略大后方。因此,毛泽东指出:“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叶剑英元帅说:确定战略决战首先从东北开始,“是毛泽东同志宏图大略全局在胸投下的一着好棋子”。
黄迎旭(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他要东北野战军“关门打狗”,将首战目标确定为连接东北、华北的北宁铁路上这个咽喉要地——锦州。取得锦州,就关上了东北的南大门。同时,他指示华北野战军在平绥铁路沿线发起攻势,牵制华北国民党军,支援与配合东北野战军进行决战。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野战军主力秘密南下,迅速切断北宁铁路,包围锦州。
蒋介石惊恐不已,急忙拼凑兵力组成东进集团和西进集团,从锦西和沈阳同时增援锦州。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对同时迎战数路国民党军重兵集团,感到把握不大,建议放弃北宁路作战,回师进攻长春。在此决战决胜时刻,毛泽东的决心如钢似铁,坚决否定了回师打长春的建议,指示东北野战军必须坚定不移地攻占锦州,掌握战役主动权。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十八 审时度势 决战决胜(2)
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仅用31个小时,就攻克锦州,全歼国民党军范汉杰集团约10万人,彻底封闭了东北的南大门,将东北和华北的国民党军彻底分割开来。范汉杰被俘后,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
锦州攻克,东北的国民党军就从心理上被摧垮了,被困于长春的国民党军10万部队放下武器,长春和平解放。蒋介石不得不下令从东北总撤退。可惜这个决定太晚了,在国民党军西进兵团夺路突围时,东北野战军迅速将其合围在辽西平原,激战2天,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新1军、新6军在内的10余万精锐就地被歼。指挥官廖耀湘束手就擒。
随后,东北野战军兵分两路,猛扑沈阳、营口。11月2日,沈阳、营口解放。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辽沈战役共歼国民党军万余人。
当辽沈战役激战犹酣时,毛泽东已在思考与部署着决定中国命运的另一场大决战。另一战略决战在中原战场拉开了帷幕。
辽沈战役后,蒋介石精心制定了徐蚌会战计划,决定集中徐州、华中两大战区主力,以徐州为中心,西起砀山,东至连云港,北起临城,南至蚌埠,依托陇海、津浦两条铁路,与解放军进行孤注一掷的决战。
与辽沈战役不同,在中原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兵力不占任何优势。徐州国民党军刘峙集团拥有60余万兵力,加上战役发起后的增援部队,投入作战的兵力达80多万人。而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及地方部队总兵力为60多万人,装备更是差距很大。60万对80万。在这种情况下决战,毛泽东确定战役的方针是:首先集中华东野战军主力吃掉位于新安镇的黄百韬兵团,以此调动牵制国民党军,形成包围徐州、兵临江淮之势;同时以中原野战军攻占徐州、蚌埠间的战略枢纽宿县,封闭徐州国民党军陆上通道,将刘峙集团分割成几块,再各个予以歼灭。
11月6日,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三路南下,将黄百韬兵团包围于碾庄地区。激战至22日; 全歼其10余万人,黄百韬被击毙。
在华东野战军围歼黄百韬兵团时,毛泽东指示中原野战军攻克了宿县,还将来援的国民党军黄维兵团10万多人合围于双堆集地区。中原战场的国民党军被分割在徐州、蚌埠、双堆集三块互不相连的地域。
蒋介石此刻已失去了在徐蚌地区与解放军决战的勇气,命令徐州的国民党军弃城西进,同黄维兵团会合,共同撤向淮河以南。徐州的国民党军3个兵团27万人马在杜聿明指挥下,蜂拥西逃。华东野战军多路追击,迂回拦击,将之合围于陈官庄地区。
袁德金(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至此,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各包围了国民党军一个战斗力较强的重兵集团。而蒋介石从各个战场紧急调兵增援,其中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距黄维兵团只有70公里。解放军不具备同时歼灭各部敌人的力量,而如拖延时日,将陷入被动。淮海战役总前委确定,集中兵力首先歼灭黄维兵团,同时围住杜聿明集团,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刘伯承将这一方针称作:“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
12月12日,解放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激战三日,将其全歼,生俘黄维。北上增援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见状,仓皇退回淮河以南。
至此,中原战场只剩下了被围于陈官庄的杜聿明集团。而杜聿明集团此刻已经是饥寒交迫,四面楚歌,官兵大批投诚,部队士气全无。
但此刻毛泽东却下令,部队转入休整,对杜聿明集团暂不做最后的攻击。战略决战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已经发起。毛泽东要利用杜聿明集团,拖住华北傅作义集团,再做一篇大文章。
东北国民党军全军覆没,中原国民党军则陷入重围,傅作义已失去南北依托,是南撤江南还是西去绥远老家,左右彷徨。他将部队摆成一字长蛇阵,准备能守则守,不能守则迅速撤退。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十八 审时度势 决战决胜(3)
华国富(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傅作义集团共有50多万部队,华北解放军兵力为46万人,难以独自歼灭敌人。毛泽东调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协同华北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