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又先后写出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名军事著作,奠定了他作为伟大军事理论家的历史地位。
一 出自书生 成于统帅(3)
“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一生最丰富多彩的乐章是在战争中奏响的。他缔造和领导了人民军队,他在中国革命战争史册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诞生出一些让人费解的插曲。
毛泽东指挥千军万马,却很少真正拿过枪。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会师井冈山。在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成立大会上,毛泽东破天荒地跨上了驳壳枪,还随口说出两句打油诗:“身背盒子枪,师长见军长。”
周继强(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还有一次,毛泽东也拿起了枪。1929年的大年初一,红4军离开井冈山,进军赣南闽西。国民党军刘士毅部紧追不舍。毛泽东在大柏地布下口袋,与追敌一决死战。战斗中,毛泽东挥枪亲率警卫排冲锋,大败追敌。这次战斗是毛泽东一生中绝无仅有的一次挥枪冲锋。他后来写诗为志:“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不爱弄枪,却胆大如天。进入战场,就似驰骋于自由天地。解放战争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身边只有4个警卫连,却偏要与国民党军数十万部队周旋在陕北的群山万壑,他胜似闲庭信步。山下几万国民党军篝火连营,一望无尽。毛泽东在山上唱罢一段《空城计》,然后酣然入睡。
毛泽东用兵如神,文韬武略、施展自由。他手下几行字,也可顶数万兵。1948年10月,蒋介石密令傅作义偷袭西柏坡,傅作义秘密调集5个师,外加数百辆汽车,从保定出发,企图闪电般速战速决。
西柏坡周围只有少量警卫部队,情况已经异常严重。毛泽东却不慌乱,连续写了三篇新闻稿,新华社一播,直戳蒋介石、傅作义的要害:“这里发生一个问题:究竟他们要不要北平?现在北平是这样的空虚,只有一个青年军二○八师在那里。通州也空了,平绥东段也只稀稀拉拉的几个兵了。”如果解放军攻北平,“整个蒋介石的北方战线,整个傅作义系统,大概只有几个月就要完蛋”。傅作义大惊失色,慌乱下令招回部队,死守北平。一篇新闻稿,退却数万兵。国民党的几万大军被毛泽东“调”回了北平。一代统帅用兵至此,让人高山仰止。
在对手眼中,毛泽东的文章处处蕴含玄机。但对红军、解放军官兵来说,毛泽东的文章、讲话则如春风拂面,细雨润物。1928年5月,湘南起义队伍到达井冈山。在一块平地上,毛泽东席地而坐,一席讲话,一下就抓住了所有官兵的心。
毛泽东说:红军是革命的队伍。马克思、列宁写了很多书,我一下子讲不了那么多。我现在只讲“二、三、四”三个字的道理。“二”,就是两种战争,一种是正义的,一种是非正义的。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用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三”,是三大纪律,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没有纪律就不能统一行动。“四”,就是我们革命军队除了打仗消灭敌人以外,还要做好四件工作:一是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农民协会,二是建立赤卫队、暴动队、游击队,三是建立苏维埃政府,四是建立共产党的组织。
一个“二、三、四”,红军的宗旨、任务被毛泽东阐述得一清二楚。这些刚加入革命队伍不久的“泥腿杆子”听得懂,记得住。就连才高八斗的大文人柳亚子,在后来追忆与毛泽东的交往时,也由衷赞叹:“与君一席肺肝语,胜我十年萤雪功。”
从书生到统帅,毛泽东集政治家的胆识圆通、哲学家的深邃智慧、军事家的气魄机敏、诗人的浪漫想象于一身,谱写出一部部气势恢宏的战争史诗,导演出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战争活剧。无论是崇拜他、敬仰他的人,还是研究他、分析他的人,甚至于他的对手、敌人,当面对他卓越的指挥艺术、精辟的军事思想和他创造的战争伟业时,都不能不由衷地感叹:毛泽东用兵真如神!
。 想看书来
二 探索道路 驾驭战争(1)
武汉,黄鹤楼。
这座长江岸边的古楼,被称作中国四大名楼之一,曾引得无数文人骚客发无尽之感慨,抒千古之遐思。
1927年春天,大革命面临失败。毛泽东独步徘徊于黄鹤楼前,吟出了一阕《菩萨蛮》:“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此时的毛泽东,“心情苍凉”。他意识到只有拿起刀枪,建立军队,才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唯一选择。在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负责人瞿秋白要他到上海中央机关工作时,他坚定地回答:我不愿去住高楼大厦,愿到农村去,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此一去,天高地远,道路崎岖;此一去,他离开城市22年;此一去,他在农村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胜利之路,缔造了一支伟大的人民军队,创造了一整套中国革命战争独特的战略战术。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破晓的枪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开始。随后,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爆发。
翻开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遥看俄国革命走过的道路:武装夺取政权、战争解决问题,先占城市、再占农村的确是基本原理,是前人的成功经验。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弱小革命武装攻打国民党强大武装占据的中心城市,直接的结果,是三大起义和其他许多武装起义遭到了失败。
中国革命的出路在哪里?胜利的曙光又在何方?
当一些人在上海的石库门里埋头忙于制定新的城市暴动计划时,毛泽东已经率先迈出了第一步,成为探索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一位先行者。
湖南,文家市。
1927年9月中旬,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各路部队都遭受失败,部队由最初的5000余人锐减到1500余人。19日晚,在文家市里仁学校里,前敌委员会讨论部队以后的行动方向。
陈伙成(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会议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坚持直取浏阳,进攻长沙,这也是中央的指示。而毛泽东则认为,依靠现有力量进攻国民党重兵守卫的长沙是自寻死路,坚决主张向南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保持革命力量,徐图发展。经过激烈的争论,毛泽东的意见得到了通过。
把武装斗争的方向由城市转向农村,由进攻城市转向进军农村,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史的一个转折点。毛泽东为弱小的红色武装找到了一条生存与发展道路,从而确立了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秋收起义失败的队伍被毛泽东带上了井冈山,带上了新的希望之路!他们似星星火种,开始探索红色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开始摸索中国红色力量生存发展的方式,开始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毛泽东正确阐明了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红色政权如何能长期存在并得到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由此提出了独树一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周继强(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包括三大基本内容:土地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武装斗争。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方能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土地革命必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和首要任务;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是革命力量的战略基地;武装斗争是主要斗争形式,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保障。
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最终汇成了燎原之势。
井冈山的艰难探索,也使毛泽东胸中的中国革命战争路线图更加清晰,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总战略也逐步成型。这就是以乡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战略。
陈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当时党的领导层中教条主义盛行,毛泽东遭到了中央政治局的点名批评,称毛泽东“有他一贯的游击观念,这一路线完全与中央的路线不同”,“必须要根本解决”,并说毛泽东的路线“完全反映着农民意识,在政治上表现出来机会主义错误”。
二 探索道路 驾驭战争(2)
毛泽东没有退缩,他的态度非常坚决:“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