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过“调查科”,进行情报调查外,还对国民党的各级组织机构实行严密控制。在国民党“四全”大会前,周佛海虽然既非国民党中央执行或监察委员,又非后补执监委员,或任何部长、副部长,但却列席国民党中央会议,就是因为他是“青白团”最高领导人之一的缘故。
“复兴社”是由国民党军事情报组织演变而来,成立较晚,始于1932年4月。其核心人物主要出身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如戴笠、贺衷寒、康泽、酆悌、刘健群等。周佛海因曾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和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总教官、政治部主任,因此也属“黄埔系”,成为“复兴社”的领导人之一。这样,周佛海既是“CC系”的核心人物,又是“复兴社”的最高干部,一身而为两个秘密组织的领导人,这是其他人所不具有的。
抗战开始后,蒋介石为便于领导,决定取消该两组织,由“青白团”推选5人,由“复兴社”推选出4人,组成9人最高干部会议,周佛海则又是这个最高干部会议的组成人员之一。
镇压徐中学潮(1)
在宁、粤、沪三方四全大会开过之后,12月22日,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在南京举行。蒋介石以中央委员身份,出席了当天的开幕式。由于粤方委员坚持蒋介石必须下野的要求,为了摆脱困境,14日,蒋介石派何应钦、陈铭枢赴上海,迎请汪精卫、孙科等沪、粤中委到南京主持一下,他准备下野。
15日,蒋主持召开第49次国务会议,改组了江苏、浙江、江西及甘肃等省政府的人事。换上其心腹和实力人物;以顾祝同为江苏省政府主席,鲁涤平为浙江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为江西省政府主席兼民政厅长;邵力子为甘肃省政府主席,贺耀祖为甘肃省政府委员兼甘肃、宁夏、青海的宣慰使。
接着,经过国民党中常会,通过蒋介石辞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陆海空军总司令职务的申请。是日,蒋介石发表辞职通电,宣称他的下野,是为了“从速实现团结,完成统一”。但是,“虽系辞职,仍以中委资格辅佐国事”。22日,蒋介石带着宋美龄飞往宁波,随即赴奉化溪口。第二天,便入山住进了妙高台。
蒋介石的再次下野,仍是以退为进。虽名为下野,但不仅军权实际上仍在其控制之下,而且又通过几个省政府的改组,重要的省市政府也在其控制之中。因此,在蒋下野,孙科继任行政院长之时,无论在财政、外交以及人事等方面,孙科都不能有任何作为,在万般无奈中,只得辞职,而代之以蒋汪合作的政治体制;蒋介石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旋即成立军事委员会,自任委员长,汪精卫任行政院院长。
1932年1月28日,在蒋介石复出,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院长之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上海的进攻,驻守上海的第十九路军,在上海市民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英勇抵抗。
30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迁都洛阳,是日晚,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及蒋介石、汪精卫等军政要人,相继离开南京、渡江北上。
4月7日,“国难会议”在洛阳举行,周佛海随蒋介石前往参加。周佛海说:“在寒风凛冽之中,乘着专车赴洛阳出席会议。洛阳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地方,我还是初次瞻仰,但见黄沙白草,满目荒凉,怀古之情,不禁油然而生。”73
顾祝同就任江苏省政府主席之后,邀请周佛海前往协助,经蒋介石的同意,1932年1月4日,任命他为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1933年10月3日,江苏省政府改组,陈果夫继顾祝同任江苏省省长,但周佛海仍任原职。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前夕,江苏省政府由镇江迁往苏北的淮阴。时周佛海早已离开南京,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迁往汉口,实际上与江苏省教育厅脱离关系,但直至1938年8月9日,才将其免职。至此,周佛海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共计长达6年8个月之久。
自“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上海、南京等各地学生,及人民群众,掀起了抗日反蒋怒潮。国民党当局对学生的爱国行动采取了*措施,1931年12月10日,在南京向示威学生开枪,造成了“珍珠桥惨案”。惨案发生后,各地学生继续罢课,示威*,抗议国民党*学生的暴行。
周佛海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就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的,而且他的主要任务也就是要平息学生的抗日怒潮。周佛海上任伊始,就大肆鼓吹学生只应闭门读书,而不应关心政治。 txt小说上传分享
镇压徐中学潮(2)
1932年2月,周佛海在他创办的《江苏教育》杂志上,发表了《为抗日救国敬告青年》。他在文章中,以青年学生的指导者的口吻,教训青年学生说,对于抗日,不能只凭一时的“兴奋之感情”,尤其需要有“明静之理智,以分析之险恶之环境”不仅需要“热烈之忠忱”,尤其需要有“精强之实力,以驱除当前之敌”。他宣称青年人的救国行动,必须本着以下三个宗旨:第一,必须服从政府的统一领导与指挥,即必须“统一意志,集中精力,整齐步伐,于一个整个的指挥领导之下”,而不能“人自为战,心自分野”。他说,如今政府已确定外交方针,国民自应与政府一德一心,援助政府,以为外交之后盾,而不应有任何反对政府之行动。第二,读书就是救国。他说:青年人救国,“不在消极的奔走呼号,而在积极的探真求实;不在一时的紧张兴奋,而在永恒的艰苦坚贞。尤不在消极的罢课辍读,”“青年救国轫之读书。”第三,必须要有忍耐精神,日本侵华由来已久,国难并非自今而始。因此,“青年切勿因目前现状而悲哀,亦勿因心中感慨而愤激。”必须具有“忍辱负重之精神”,方可以“支此危局,渡此难关。”他要青年“端其品格,正其趋向,精其学识,专其技能。”一句话,只应专心于书本学习,而不应问其他。
1932年4月21日至5月10日,江苏省立徐州中学的高初中学生,在全国学生爱国运动的影响下,爆发了*。徐州中学是由前江苏省立第7师范学校及第10中学合并改组而成的。有初、高中各6个班,普通科及师范科各3个班,共有学生507人,教职员48人。徐州中学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在苏北地区具有相当影响。4月21日,师范科三年级学生因不满学校当局对学生的压制,向校方提出交涉,请答应学生的合理要求,否则,将要求准予休学。28日,由于遭到校方的拒绝,师范学生首先举行罢课。周佛海接得该校的电报后,即以教育厅1716号指令,饬令徐中校长,称:“该校高中师范科三年级学生,因要求外埠参观,以全体休学相要挟,并擅自罢课,实属行动越轨。既经该校长切实劝导无效,本厅亦未便姑息,应由该校长查明主动,呈候惩处。如再执迷不悟,即令停学,并扣除保证金,追缴膳宿等费,以矫学风。”
周佛海本以为电令一下,*立即可以停止,但结果,却使罢课的学生更加愤怒。29日清晨,不仅全校高、初中学生一齐罢课,而且将校长赶走,封闭校门,断绝交通,益使风潮扩大。获此消息,周佛海害怕徐中*如火燎原,扩及全省,势不易扑,因而决定采取严厉*措施。乃令该校校长仍遵前令,严厉处置,如诸生不受约束,即重牺牲,亦所不惜。同时,电令徐州驻军及铜山县政府,分别加派军队和警察,前往该校,协助校长,将学生运动的领导人,即师范科三年级学生李高嵩、李瑞珠、马广俊、姚和璋、刘德熙5人,先予看管,听候核办。师范三年级学生,除因事请假,未参加*者外,其余应予一律除名,并扣发保证金,追缴学膳宿费。其他高中各级学生,因附和滋事,致风潮扩大,应先予全体解散,切实整顿。并派督学易作霖前往会同查办。
易作霖于5月2日偕徐州中学校长往铜山县,与县政府及当地驻军策划实施办法,决定由军警督察处处长陈学顺派第七师步兵一连,县长杨蔚派警察大队及特种警察各40人,到校*。约定于5月3日凌晨4时前往该校,由步兵及警察大队分别担任校内外警戒;特种警察队将李高嵩等人逮捕拘押,将师范三年级学生押送出校,遣送回籍。
镇压徐中学潮(3)
5月3日凌晨4时,军警秘密潜入该校,将学校包围。接着按照计划捕人,将李高嵩等5人拘送县警察局扣押。当军警继续驱逐师范三年级学生之时,被其他年级学生发现,全校学生立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