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毛泽东访苏在全国胜利之前始终未能成行,而东北又急需苏联专家。1949年1月,东北民主政权制定了更为详细的经济计划,请科瓦廖夫转呈斯大林,以期在制定与完成1949年恢复和发展东北经济计划方面得到更多的苏联专家、设备和材料等方面的援助。科瓦廖夫报告称:据东北民主政权的计算,为了制定恢复和发展东北经济的最终计划和组织生产,至少需要500名苏联专家,其中军事工业35人,燃料动力工业40人,冶金和化工工业30人,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业35人,铁道运输和交通116人,造纸和木材工业20人,建筑材料工业20人,纺织工业和轻工业20人,食品工业20人,地方工业和手工业8人,农业15人,国民教育65人(包括学院和学校的教授和教师),卫生保健医生55人,金融和信贷20人,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20人,综合和平衡部门6人,统计和核算10人。①总数是林彪1948年9月8日提出的专家数的5倍。此外,还要求支持大量的设备和原料。例如,仅军事工业一项,就提出建成日产10门山炮和野炮的制造厂,提供TNT炸药3000吨,火药200吨,铜360吨,特种金属10000吨,自动车床150台,炮筒钢管300吨,钨100吨,铝50吨,矾700吨,电线2500米,电缆50000米,皮线100000米,超强线40000米;此外,还有军事工业所需的各种仪器和材料。②科瓦廖夫在呈送报告中认为,上述计划和申请书仍然是中国同志在没有专家参与(除铁路运输计划和申请书以外)和对于工业情况未经调查的情况下编制的,因此,恰当的做法是现在暂不研究他们的计划和申请书,而派遣一个苏联专家小组去东北调查军事工业、冶金、煤炭、电力、机器制造、化学及其它工业部门的情况,责成该专家小组在一个月的期限内向苏联部长会议提出建议。③科瓦廖夫维持联共(布)书记处已经做出的决定,要求政府先向东北派出经济专家10名。最后经斯大林批准,向东北增派了10名经济专家。原来由科瓦廖夫率领的21名铁路专家,按最初决定,在他们的任务完成之后实时回国。但辽沈战役结束之后,恢复东北经济的工作即已开始,而且战时临时恢复的铁路的许多路段,并未达到正常工作状态,有些路段还没有修复(石河至辽阳路段),特别是毛泽东多次向科瓦廖夫提出,希望苏联专家继续帮助修复华北的铁路,苏联政府遂决定将专家组在华工作的时间延长到1949年4月1日。④这样,连同增派的10名专家,总计31名专家在东北工作。他们为大批苏联专家的到来做了大量的先期准备工作。
辽沈战役结束后,进一步修复南满铁路和关内外铁路成为当务之急。1948年11月末,中国东北民主政权通过中长铁路局局长茹拉夫廖夫和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办公室主任马利宁,向苏联政府提出:将储存在大连的中长铁路的机车交给民主政权使用,利用大连储备的铁路器材和设备来修复沈阳至瓦房店区段的铁路,启动沈阳至大连区段火车的运行,要求大连机车修理厂、道岔厂和信号厂承接民主政权的定货。⑤为完成这些任务,东北民主政权还要求,苏联向东北再派200名铁路工作者。⑥这些要求实际上就是为了恢复中长铁路南满支线的营运。茹拉夫廖夫和马利宁完全支持这些要求,他们估计,为实现这些要求,需要向东北再派170名苏联铁路工作者。⑦这一数目与东北民主政权的要求大体相符。
1948年12月,苏联部长会议下达指令:1、准许中长铁路管理机构的苏联部分,从大连储备的列车中调拨1500个货运车厢,130个客运车厢和50个机车给东北民主政权,以便组织东北的铁路运输;2、按照与东北民主政权达成的协议,在1949年5月1日以前,大连机车修理厂利用积压的半成品和材料,为东北制造出1000个货运车厢;3、中长铁路各工厂负责对东北的铁路机车和车厢进行大修和中修,制造所需信号、通讯器具和道岔;4、中长铁路大连营运区派出修理车和专家工作组并携带修理大连境外区段铁路所需材料,随时进行铁路修理工作。⑧
苏联部长会议还责成苏联交通部:1、从远东铁路调拨1946年缴获的和从东北运出的86个机车和1000个车厢,交东北铁路北线各区段使用。2、派遣170名精通专业的苏联铁路工作人员,归中长铁路管理局局长茹拉夫廖夫领导,工作为期一年,以协助组织中长铁路南线的各区段的营运。上述人员享受科瓦廖夫专家组的同等权利和优待。其差旅费由中长铁路运输所得经费支出。3、责成中长铁路管理局局长茹拉夫廖夫,保证指定运往大连的全部货物沿东北铁路各线顺利转运。中长铁路与其它东北铁路的机动列车之间的交换在石河车站进行。4、准许苏联对外贸易部、武装部和交通部从苏联到大连沿东北铁路各线往返运送自己的货物。⑨
按1945年中苏条约规定,中长铁路由中苏两国共有共营。但是由于东北发生国共内战,该路南线的主要路段一直由国民党军队所控制,没有实现中苏共同管理和运营,苏联十分不满。辽沈战役后,中共控制了东北全境,形势发生了根本改变。中国东北民主政权请求苏联帮助恢复南线通车,正符合苏联要求。仅苏联人员和物资能从苏联欧洲中心地区,通过外贝加尔地区,直接经过中长铁路进入大连,打通苏联中心地区和旅顺口海军基地的交通,就给苏联带来巨大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这样,中国革命的利益与苏联的国家利益就达到了一致,苏联领导人和各主管部门全力支持东北民主政权的要求,不待其它要求的解决,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苏联部长会议指令的各项要求。①这样,苏联铁路工作者以及大批铁路器材及时来到东北。东北军民充分利用苏联方面的支持,恢复了南满铁路的通车,打通了关内外铁路的联系。
194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为提前进行平津战役,决定东北野战军于21日或22日全军或至少8个纵队,“取快捷方式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不使逃跑,并争取使中央军不战投降”。②由于铁路运输的保证,东北野战军及时入关,出其不意地包围了平津之敌,完成了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对平津战役,苏联也做出了贡献。
平津战役胜利之后,科瓦廖夫随同米高扬访问西柏坡。由于他在东北的杰出工作,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信任,被留在西柏坡作为斯大林与毛泽东的联络员,随后又随着中共中央迁到了北平,他实际上充当的是苏联驻华大使的角色,尽管正式苏联驻华大使罗申还在广州虚张声势。
苏联派往东北的铁路专家小组将铁路从关外修到了关内,并进一步帮助设计恢复长江以北铁路的方案。1949年1月8日,毛泽东致函斯大林,对科瓦廖夫帮助恢复铁路和其它经济工作表示非常感谢。信中说:在科瓦廖夫和其它苏联同志的帮助下,东北的铁路交通线已经基本恢复。现在,科瓦廖夫同志与中国同志一起制定了在1949年恢复华北,即长江以北3000多公里铁路的计划。如果这个计划在本年入冬时完成,那时我们将拥有18000公里的铁路线(包括东北地区的铁路)营运通车。③
苏联向东北派遣专家的计划,被纳入中央统一解决。苏联大批的援华专家(包括向东北派遣的专家)的到来,是在1949年刘少奇访苏,特别是1950年毛泽东访苏后实现的。
以上事实说明,东北地方政府向苏联提出来的要求,凡未实现的部分都被纳入到中央政府。苏联将援助修复东北铁路的工作扩大到华北。苏联联系东北的最高负责人成为联系中共中央的最高负责人。这一切表明,随着辽沈战役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苏联与东北的联盟关系顺理成章地发展为苏联与新中国的联盟关系。
苏联拆运东北机器设备评说(转帖)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全境,随即将东北经济纳入战争体制,对东北工业实行垄断性经营。为了不断满足侵略全中国和东南亚的急需,日本一方面对东北人民敲骨吸髓,聚敛可以搜刮到的一切财富,作为原始资本,投入到工业中去,另一方面从其国内向东北大量转移资本和机器设备,在东北建设起强大的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到了抗战末期,日本为躲避美国飞机轰炸,把一些要害的工业部门也转移到了东北。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