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本最漫长的一天-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右摇摆在所难免。但是,能否在恰当的时期内恢复平衡,却决定着一个民族或个人的命运。
  我在拙著《火焰在流动》一书中,虽然重点探索了日本民族的精神架构——构成其核心的“忠诚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但当我参阅各种各样的资料,回顾自幕府末期日本一路走来的足迹时,我发现日本国民左右摇摆得十分厉害。但是他们恢复平衡的能力,决不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民族逊色。正是靠着这种恢复平衡的能力,才成就了今天的日本,使日本成为整个亚非地区唯一的现代化国家,并迈入“先进国家”的行列。
  战败后日本的情况似乎也是如此。二十年前的八月十五日,与幕府末期相似的一场“强震”袭击了日本。这是近代日本第N次测试民族“平衡感觉”的范例。
  建国以来,可以说在第一次面对战败这个巨大变化的时候,全日本是如何剧烈地摇晃的?如果以当时位于日本中枢的人们为中心; 对他们的行动开展调查,并与幕府末期的情况进行比较,那一定会得出有趣的结果。
  文艺春秋下属的“战史研究会”企划了《日本最漫长的一天》一书,他们收集了能弄到手的一切事实材料,从而写成并出版了该作品。 书中讲述的可称之为“二十四小时维新”;  其主要事件是在国民大众的目光所无法企及的地方发生的。
  因而; 本书不是罗列“终战之日”的回忆故事; 而是以直到前不久仍被埋没的资料为基础,以日本人的精神构架为主题写成的书; 是一部二十四幕的“长篇连续剧”。
  书中粉墨登场的人物在各自所拥有的“日本式忠心”的驱使下行动着,相互碰撞着。但是,因为缺乏能把握全局做出冷静判断的大政治家、“大导演”,以至在同样情况下别的国家所见不到的而为日本所独有的悲喜剧; 就不以“演员”们的意志为转移在各地一一上演了。正因为如此,这出连续剧充满了惊险恐怖的场面。
  当然,这里所描写的连续剧并不是完整的。即便是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在当事人中,仍有很多人不愿将真实的事情原封不动地说出来,也有很多人主张不要写。虽说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但是战败这个大强震之后的“余震” 仍然在看不到的地方继续发生着。
  这本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它给了我在《火焰在流动》中所求索的关于日本特性的问题一个明确的回答。与此同时,本书以战败为契机,虽不能说描绘了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日本民族崭新的历史第一页,但可以认为是开了个头。
  昭和四十年(1965)七月
  大宅壮一  
   。 想看书来

《日本最漫长的一天》 序章(1)
“我们对此不予理睬”
  《波茨坦公告》震撼了东京的中枢神经,这一天决定着日本的命运。早上天气晴朗,预示着午间的酷热。相关人士估计今夜将平安无事,然而深夜,海外传来的电波像一只巨大的楔子插了进来,把日本的历史劈成两半。
  开战四年以来,战局对日本不利,令人绝望。日本区区一国却与全世界为敌,是投降还是战斗到底?决定日本命运的时刻已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相关人士感到,尽管这一时刻来得突然,但该来的终于来临了,于是接受了《波茨坦公告》。此时,各处出现了无法掩饰的混乱局面和紧张情绪,惊恐和狼狈在军部尤其严重。政府下属的各省部厅刚上班,军人们就像事前商量好了似的,异口同声地叫喊道:“喂,公告里有斯大林的名字吗?”当大家从最初受到的惊吓中平静下来以后,才意识到没有对日宣战的苏联首脑,自然没有在公告里签名。
  首先接到报告而感到振奋的是外务省。数月以来,外务省的领导们就在偷偷地考虑如何结束这场战争。但军部号召本土决战,国民对此深信不疑,在这样狂热的气氛中,终战一事最终未能说出口来。所以,当公告在握之时,他们意识到自己必须成为,不,已经成为“主角”了。
  在外务省召开的紧急干部会上,外务次官松本俊一、条约局长涉泽信一、政务局长安东义良围在外务大臣东乡茂得的身边交换了看法,觉得应该接受公告,并就此达成一致意见。但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那就是苏联的态度。苏联政府克守中立,波茨坦会议就日本问题征求过苏联的意见,这一点大体上毋庸置疑,但是苏联政府并没有参与公告。外务省对形势做出的分析是:这难道不意味着苏联将一直保持中立吗?公告应该接受,但是抛开已经在进行的对苏工作,即请苏联展开和平斡旋,立刻接受公告,这多少令人感到不快。最终他们达成一致意见,即静观其变,对日本来说这或许是一个明智之举。
  经过这番探讨之后,上午十一点,东乡外相进宫觐见天皇。在将《波茨坦公告》译文初稿恭恭敬敬地呈上去之后,他用低沉颤抖的声音说道:“公告里没有苏联首脑的签名;国体或天皇陛下的地位还不明了;无条件投降这句话只是针对军方而言的。”
  在一阵令人感到沉重的沉默之后,天皇说道:
  “不管怎样,总算可以预料战争即将结束了。我想,仅此一点就很好了。尽管还有各种讨价还价的空间,但原则上只得接受公告,不是吗?如果不接受的话,战争还将继续下去。不能再让国民受苦了。”
  遵照天皇的旨意,定期的最高战争指导会议①在一点半召开。此时,除东乡外相外,其余五人都认为《波茨坦公告》只不过是一纸宣言而已。下午召开了定期内阁会议。全体阁员一致赞成东乡外相主张的“静观”策略。于是政府决定采取“静观”的态度。这就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波茨坦公告》在结尾处俨然声明:“上述条件必须兑现。”总之,除此以外的任何谈判、活动一律不予理睬,这就是同盟国的意志。尽管如此,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也好,内阁会议也好,竟没有一个人把它看做是“最后通牒”②。
  第二天,二十八日,各晨报在内阁情报局的指示下,向国民公开了《波茨坦公告》。但在报道中,各大报纸尽量保持低调,如删除了削弱国民斗志的条款,没有公开政府的正式看法等③。而且,为了不削弱国民的斗志,报纸上反倒出现了斗志昂扬、意志坚定的文字。《读卖报知》以“可笑,对日投降条件”为标题刊登了文章摘要,强调“战争迈入最后阶段,帝国政府并不在乎”。《朝日新闻》登出两排大标题:“政府对此不予理睬。”《每日新闻》则夸口说:“可笑!美英蒋共同宣言。粉碎敌人的自我陶醉,将圣战进行到底!”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日本最漫长的一天》 序章(2)
在报纸的煽动下,军队总部的态度突然强硬起来。在苏联政府做出正式答复以前,日本政府不公开表态——军统帅部对这种懦弱的约定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从最前线接连不断地发来诘问电报。军令部次长大西泷治郎中将一伙对首相铃木贯太郎施压,说在这种情况下,对盟军诸国予以坚决的反攻,反倒有助于昂扬国民斗志。陆军中央也随声附和。
  政府被夹在外交工作和军队旺盛的抗战意识之间,难以调和,处境艰难。碰巧那天下午举行了预定的首相新闻记者招待会,铃木首相在现场轻描淡写地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以便达成某种妥协,军方姑且表示认可。
  下午四点,当记者团问到如何看待《波茨坦公告》时,铃木首相表情阴郁地回答说:
  “我们认为那个共同声明是开罗会议的重新演绎。作为政府,我们认为它没有任何重大价值。我们对此不予理睬。我们只管迈入战争的最后阶段。”
  但是,当这个傀儡性的发言通过对外广播网向全世界播放的时候,却被当做日本首相的言论而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而后,这个“不予理睬”最终在外国的报纸上被报道成了“日本拒绝(reject)《波茨坦公告》”。众所周知,这为日后投放原子弹和苏联对日宣战的正当化提供了理由。
  没有时间留给日本了,可是如此宝贵的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白白浪费掉了。除了接受《波茨坦公告》,没有第二条道路可以拯救日本了,但政府和统帅部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有人的眼睛都盯在苏联身上,一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远赴苏联进行和平谈判的特使及其随从人员已大致选定:以前首相近卫文麿为中心,有外务次官松本俊一、加濑俊一、哈尔滨总领事宫川船夫、高木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