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狗狗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死者-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访问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签署了《中印国防部防务领域交流与合作谅解备忘录》,此前两国从未签署过类似文件。除会见中国政府领导人及国防部长曹刚川外,慕克吉还参观了包括兰州军区在内的军事机构,他也是第一个这样做的外国国防部长。

军事外交,中印关系的新杠杆(5)
结构性冲突
  鉴于印度在南亚次大陆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主导地位,毫无疑问其始终是中国南亚战略中的重中之重。袁劲东认为,冷战期间中国南亚战略的侧重点为与巴基斯坦结盟,并密切与其它南亚国家间的关系,以对抗印度在该地区的绝对优势。不过近几年来,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外交倾向则吸引了中国更多的注意。
  袁劲东显然认为中国过去对印度的重视不够。他在文章中宣称现在将印度视为仅限于地区内轻量级选手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因为印度的崛起“已经严重挑战了中国在包括领土争端、能源安全以及地区与全球战略生态在内的各个领域的利益。”
  未来几年的发展情况将证明由近年来两国高层频频互访所产生的良好意愿是否能够维持下去。很明显,中印之间仍然存在障碍,双方高层还需要继续努力在这两个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间建立信任。袁劲东认为这些障碍包括相互猜疑、潜在的竞争、尚未解决的领土纠纷(尽管在过去40年中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一直相对安宁)、中巴关系以及正在形成的中国…印度…美国“战略三角”关系。
  袁劲东认为中印间的相互猜疑主要归因于两个亚洲巨人之间的安全困境与结构性冲突。另外,缺乏制度化的高层交流也是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中印快速发展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必然会导致双方介入彼此的利益范围,这就意味着可能会发生冲突。“中国惊人的经济与军事力量增长”让印度羡慕与震惊。假设新德里的防务专家只从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得到一个教训,那么必然是——实力是进入大国俱乐部的唯一入场券。对他们中的许多人而言,与46年前的失败相比,目前中国继续在多个力量指标上领跑的事实必然会让他们沮丧。
  与此同时,中国同样密切关注印度快速提高的军事实力,以及其战略打击力量的发展情况。新德里成功试射了“烈火…III”型弹道导弹,进一步增强了打击中国境内目标的能力。北京还要提防印度的东进战略,即印度与日本以及东盟国家的经济与军事合作。事实上,北京正在密切关注着逐渐升温的日印关系。
  边界问题一直是两国间最敏感和棘手的问题。袁劲东认为双方的猜疑与不信任仍然挥之不去,1962年战争留下的伤疤还没有愈合。中国方面暗示,对目前中印实际控制线的些许变动可能是最终通过谈判解决争议的基础。2003年瓦杰帕伊访华期间双方各自任命了特别代表以探讨解决边界问题的框架,这表明两国政府决定将该问题的解决提上议事日程,但之后的进展仍然非常缓慢。
  最近,北京拒向一位来自所谓“阿鲁纳恰尔邦”的“印度官员”发签证,原因是该官员是中国居民不需签证,导致新德里取消了这个由107人组成的“访问团”的行程。该事件说明,除非边境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否则两国关系很难完全实现正常化。
  印度洋海权
  不过,虽然领土争端仍陷于僵局,但双方至少还能够控制局面。这是因为对于北京和新德里而言,动用武力来解决领土纠纷所要付出的代价太过昂贵。如今,中国分析家正在更为密切的监督印度不断增强的实力与其外交政策倾向。其关注的首要问题就是中国的能源安全。在印度洋地区,印度占据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其横跨繁忙的国际航道汇合处。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印度就一直执行所谓的“印度洋控制战略”,其建立了与该地区其他国家相比绝对的军事优势,并威慑其他大国在印度洋扩大影响力的企图。 。 想看书来

军事外交,中印关系的新杠杆(6)
中国非常关注新德里组建蓝水海军的野心:印度计划到2015年组建一支拥有145艘舰船的远洋舰队。印度海军的作战思想已经从过去的积极防御转变为积极进攻。印度还制定了一项名为“海鸟”的计划,利用其东部海军司令部控制马六甲海峡,并修建卡达姆巴海军基地加强印度洋的控制能力。此外,印度的优势还在于拥有两个重要海外领地——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这两个群岛的位置能够封锁马六甲海峡、控制孟加拉湾入口。一旦印度控制了这些地区,从某种程度上讲就能够控制全球经济动脉。
  在许多战略考量的推动下,北京正日益重视印度洋。可能的对手扼住其前往印度洋咽喉的局面使中国有理由忧虑,其与印度、巴基斯坦及南亚小国的关系一直并将继续体现中国的战略。中国称其有权通过贸易、投资与军事援助发展与印度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而新德里则可能会认为这些国家处于其势力范围之内。确实,北京在南亚的努力与新德里的“东进政策”都反应出两个亚洲大国对彼此意图的洞察。
  袁劲东宣称,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参与(如在缅甸、巴基斯坦与斯里兰卡)那些似乎能够为其石油运输提供可替代路线的项目。因此越来越多的印度人也开始关注中国的意图。一些印度分析家认为,中国的印度洋战略是其“破坏美国在亚洲地区影响力,建立并巩固中国在亚洲地区影响力”的宏伟战略的一部分。他们指出,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的活动,尤其是其正在建立的“珍珠链”以及建造港口和管道的计划,都与其加大对印度洋地区影响力有关。
  中巴关系成为障碍?
  按照袁劲东的逻辑,尽管北京一直在努力安抚新德里,但其同*堡的亲密还是为中印关系打上了问号。不过,在1999年印巴卡吉尔冲突中保持中立证明了中国的南亚政策具有很强的均衡性。对印度而言,中国的这种姿态无疑是一种良好的信号,即中巴关系并非针对印度。不过,印度仍对所谓的“全天候”中巴关系有所怀疑,特别是他们的国防合作,例如联合开发先进战机,以及中国在巴基斯坦西南部港口瓜达尔的援建项目等。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同巴基斯坦之间的友好关系有了新的变化,中印关系也得到改善。袁劲东指出,过去考虑到战略需要及共同利益,中国不得不在几乎所有巴基斯坦认为重要的立场上提供支持,但是在战略环境今非昔比的现在,这种无条件支持也已变得不再无条件适用。例如,中国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看法表明其在南亚的优先事务已经发生了改变。
  袁劲东的研究认为,中国有关克什米尔地区的政策又回到了原地: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中立姿态、60…70年代间的亲巴姿态、80年代不再强调联合国有关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一系列决议,转而支持在1972年《西姆拉协议》的基础上通过印巴双方协商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当时北京试图与新德里改善关系),同时也继续执行着其与巴斯斯坦之间的协定。自90年代初起,中国一直将克什米尔事务看作是双边问题。
  必需在中国的南亚政策下理解中国的克什米尔政策,这一政策符合北京的全球战略以及其同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双边关系。冷战后,北京全球战略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经济发展创造和平环境。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已经解决了不少争议问题,其中包括中国与数个邻国(从俄罗斯到越南)之间的边界争端。北京政府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总体政策已被应用到南亚,事实上其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便试图和印度建立睦邻友好关系。 。。

军事外交,中印关系的新杠杆(7)
袁劲东认为,冷战结束后,中国在重新定位其外交政策与安全态势的过程中,将侧重点放在东亚以及中美因台湾问题可能爆发的军事冲突上,中国越来越希望看到一个稳定的南亚。这使得中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态度相较原来更有利于印度。而中国得以如此的基础便是:北京坚信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和平谈判才是解决克什米尔冲突的唯一途径。作为巴基斯坦值得信赖的朋友,北京能够而且也应该利用自身的影响力让*堡了解和平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也符合巴方利益。
  不过,这些政策上的转移绝不意味着北京正在逐渐抛弃巴基斯坦。相反,中国仍继续向巴基斯坦提供至关重要的支持——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中国之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