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如,电视媒体经常会呈现出广播的姿态,《实话实说》、《脱口秀》大量的语言类节目,其实是从广播空间里延伸出来的,而电视媒体屏幕上出现字幕又是借鉴了网络——飞字幕、加相关信息、媒体观点等。随着其他媒体因素的大量介入,使得电视本身越来越不是传统的电视了。我们现在随便拿一张报纸就会看到其他媒体属性,一翻开报纸:上来可能就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这借鉴的是电视;旁边有链接,底下有各方的反应——这是广播的手法;对一件事情一做就是好几版——这借鉴的是杂志。
所以你看,传统媒体都在走向跨媒体。
我一直在提“跨媒体”这个概念,我一直希望我的母校广播学院,能够成为中国第一个跨媒体新闻传播学院,我觉得它现在也在朝这个方向走,不能仅仅培养广播、电视或者报纸人才,而应该培养跨媒体人才。
有人问,网络是不是会取代电视?
可能吗?你看一看硬件商现在在干什么?所有硬件商都在生产能把电脑和电视兼容在一起的终端,他们比我们更有预见性。因为将来肯定是把电视、网络和各种因素捆绑在一起的。
就像手机,用不了几年就会变成一部电脑、一台电视、一个计算器、一块表,它会集所有功能于一身。现在已经有网络商买下了中央电视台的一些转播权,将来甚至可以在手机上看电视,再进一步降低成本,用手机上网。
沉:那么您更愿意相信白纸黑字的报纸呢,还是相信精彩纷呈的电视?
白:我都不敢百分之百地相信,都有各自的问题。
报纸的竞争现在太激烈了,你花五毛钱买了这份报纸,就意味着不买那份报纸,所以打得非常惨烈。
而对于电视来说,我更愿意相信一些直播的东西,因为那是第一时间掌握的。
我觉得应该相信电视,相信报纸,相信自己。
沉:您觉得有一天电视会彻底取代报纸吗?
白:那不会,这个问题我们十几年前探讨过。
十几年前我在做广播,当时我们都认为广播做到头了,很快就废了,可是现在的广播火得一塌糊涂,北京交通台一年的广告两个多亿,那你说谁能取代它呢?
报纸本身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它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纸质的媒体。
你永远无法让一个广东的老人在喝茶的时候,手捧一个手机看电视。我们也曾经提供过阅读器,一下子可以输入十几本长篇小说,但是现实中就是不能拿着阅读器看。
报纸和电视不同之处,还在于它有一个思虑的过程,报纸的思考性和严肃性,将来会更加突出,电视具有快速性、覆盖性,将来的电视会向直播方向迅速发展,第一时间给你,而报纸将提供更多的数据、更深刻的分析。
另外,谁在做报纸,今后会越来越重要,一张报纸之所以吸引人,就因为有几个写手,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选择。
为什么在世界大赛的时候,不同的人在看不同的专栏?有的人可能喜欢白岩松的足球评论,有的人喜欢黄健翔的足球评论,有的人喜欢刘建宏的,有的人喜欢毕熙东的,那么,就会在不同的报纸上承载不同的内容。
对新闻的解读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在电视上说,因为电视本身很特殊。
将来报纸的这种个性化的属性,就会非常重要,在美国这一点就非常突出。比如,有些人会长期在《纽约时报》任专栏作家。这种现象国内现在也正在开始形成,下一步也会很明显。
现场零距离7
十七、书籍在未来能够退出生活画面吗?
沉:比尔·盖茨不久前曾经雄心勃勃地表示,意欲在有生之年取消或者消灭书籍,否则将死不瞑目。您觉得有这种可能性吗?
白:被岁月消灭的只有他,只有肉体、生命,甚至某种意志。但是,有些东西并不是他想消灭就能消灭掉的。
回眸历史,这样的假设我们已经做过无数次了—— 一次又一次。1898年,美国专利局的局长曾经建议取消专利局,因为他认为世界上一切可能发明并申请专利的东西都已经发明过了,这是在106年之前。今天回头看,这是多大的一个笑话啊!比尔·盖茨可以很伟大,与其说他制造了windows,不如说他制造了一种模式,但是他想取消书籍,那是不可能的。
现在中国的书籍出版量是每年十万多个品种。
你不觉得将来的网络会非常拥挤吗?现在我们可以有无数的网络,但接下来还是会向几个网络集中,一定会是这样的。在众多网络中,你每天看的就那么几个。
书,这是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想取消这种生活方式,太难了。
比如,早就发明了某种营养物质,每天吃几粒,就可以不吃饭了,但是你会不吃饭吗?
人的幸福感是一种特别综合的东西,人的愉悦也很难说。
我从来没听说过: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在家里靠近花园的藤椅上,我捧着一台电脑度过这个下午——不会的,还是会捧一本书。那种“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意象,百年后人们将仍然喜欢,那种一会儿看两页、一会儿睡着了、一会儿又翻一翻的美妙情景,属于幸福的范畴。
十八、灵之烛—— 一种黑暗天际的神圣歌谣
沉:属于诗意化的范畴。
白:对,比尔·盖茨太技术化了,诗意的东西永远不可能离我们远去——各种电灯已经如此明耀了,蜡烛不是早该被淘汰了吗?你说蜡烛会被淘汰吗?
沉:我认为不会,但愿多情的诗意不要被绝情的人们最终将心伤透。毕竟,作为一种幻象,蜡烛曾是欧洲文明与中华文明的重要写照与心蕴。
白:对呀。一样的,书可能是那个时代我们的一根蜡烛!
十九、广播—— 一种不可替代的心灵分享
沉: 既然您曾经在电台工作过,那您觉得与其他媒体相比较,电台有哪些特殊之处?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对声音的印象特别刻骨铭心,比如外国电影。
白:是啊,我们都经历过早上九点躺在宿舍的床上听电影录音剪辑这样的生活画面。
沉:这种令人神往与遐想的声情魅力会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最终被消磨殆尽?
白:总会不断更改,请相信我们的后代会比咱们聪明,他们不会轻易放弃,他们会不断地改变。
比如,广播在十几年前处于低谷,一塌糊涂,可是现在流动的听众越来越多,北京现在有230多万辆车,这里面会有多少听众呢?交通台现在多火呀!主持人的名字大家全知道,他们很高薪,很火。流动听众的增加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原来我们以为广播是落后的,现在它变成最时尚的了,它跟踪的是社会上流动的人群,而他们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开车的这批人消费能力多强啊!——摇身一变,广播又现代化了!
还有,广播将越来越具有心灵分享的意义,比如音乐节目、深夜谈话节目、咨询节目。
二十、经典案例:深圳弱势群体的知音
沉:这种心灵分享能够被电视所瓦解和取代吗?
白:很难。因为单凭电视去完成所有的事情是很难的,而且有的时候需要私密,广播提供了一种私密,这是一种开放的私密——我进去了,不用真名,但是可以跟你沟通,跟你聊,我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谈出来,聊完了我很痛快。这就好比一个心灵诊所,因为中国的心灵诊所很糟糕,所以广播有时候就去扮演这个角色。
在深圳就有一个节目,非常牛,就是跟民工在晚上聊天。你想一想,那么多的民工,这不就是一个城市里最大的心理医院吗?
对此,我特别感动:在这个城市里,媒体还有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是给民工留着的,他们随时可以打一个电话,直接跟主持人聊天。你想象一下,让一个民工拥有跟一个挣钱很多的白领主持人直接沟通的机会,多难得呀!
社会对弱势群体提供得很少,但是广播会提供。
在国外,宗教节目也很多。还有,就是一些特殊电台,在美国有一个离婚电台,所有离婚的人围绕在这个电台周围,像一个沙龙一样,非常有意思。所以,电台将来会越来越分众化,而且对心灵层面的关注会越来越多,加上社会越来越多的动态人群,没问题。
二十一、中央电视台与传媒大国之路
沉:我们国家的电视业什么时候才能成为国际一流?
白:这不取决于中国的电视,而取决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