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金枝》大致的情节是,唐朝的皇帝为了感谢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功业,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了郭子仪的儿子。在郭子仪寿诞之日,公主借口“君不拜臣”,拒绝为公公郭子仪祝寿,驸马在寿宴之上受到兄弟的奚落,回家之后一怒之下打了公主。 这种对皇室成员的侮辱,在传统社会足以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最终皇帝将这件事当作一种家庭纠纷,轻描淡写地处理掉了。君国大事被人之常情所取代。皇权的威严,宫廷的神秘,在舞台上被温情脉脉的唱腔、台词冲刷得荡然无存。 【采访】高晓江 山西省戏曲研究所 原副所长 山西戏剧的内容,它总是伦理戏比较多,家长里短的戏比较多,儿女情长的戏比较多,尤其是伦理戏、道德戏比较多。这是一个什么原因,可能很复杂,各种原因都有,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觉得不能忽视,就是商人。因为商人他是商贾,离开家乡的那一批人,他是游子,他是客商。他远离家乡他思乡,他对戏剧的内容,他们的情感倾向,会对戏剧的内容造成一些塑造,造成一些影响。也就是说我就是要唱一个君国大戏,里边也都是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的事情,也得有暖烘烘的这种人际关系。  
余 音 绕 梁(八)
【解说】 在戏的最后一幕《劝宫》中,皇帝不像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而更像一个宽宏大量,又有些故作糊涂的老岳父。皇后也不再有母仪天下的威严,而像是一个既心疼女儿又心疼女婿、唠唠叨叨的老岳母。身份高贵的公主则完全被塑造成任性刁蛮不明事理的女孩子。山西人把自己对社会和家庭的理想,浪漫地寄托进皇宫。更深层的意思是说既然人间温情在皇宫里都能得以体现,何况在更广阔的民间呢? 由于山西商人的喜爱、提倡和推广,晋剧逐渐成为山西民间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不光是重大节日,买卖开业要唱戏,甚至体面人家祝寿、嫁娶、孩子满月、老人发丧都要请一台戏以示庄重。可以说山西人的一生都是伴随着这种高亢激昂的旋律度过的。 山西的戏曲演出场次虽然十分频繁,但是也不可能做到日以继夜,每天都有戏曲演出活动。对山西人来说,没有戏看的日子是十分难熬的,为了能稍稍缓解这种相思之苦,他们制作了这样一组戏曲偶人。 当山西的百姓站在这排木匣之前时,看到的虽然是静止的偶像,但一出出生动的演出场面,却在他们内心中活灵活现地浮现出来。他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在梆子腔伴随下走过的一幕幕生活场景,再一次回味着人生舞台上的喜怒哀乐。 当年的山西人之所以制作出这样一组偶人,除了上面提到的原因之外,是否我们还可以做这样的推测,山西商人将这些小巧精致的戏曲偶人,装在特制的木匣中,就可以在漂泊异乡时,把它们带在身边,暂时慰藉一下思乡之苦。看到它们就仿佛听到了来自家乡的声音,仿佛又回到了家乡的戏台前。 【采访】刘文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研究员 九三年九四年的时候,我编戏就到黑龙江去,到黑龙江就到牡丹江,牡丹江已经靠近边界了,有一个地方叫宁古塔,宁古塔是一个老的地名,它在康熙年间是专门流放犯人的地方。这个犯人不是一般的犯人,就是朝廷的那种大官,犯了法了把他流放到那个地方去,那么一个地方。到那里以后,就发现有一个关帝庙,而且还有一处碑,我一看这个碑写的是山西祁县人,祁县人在宁古塔做生意,然后就盖了一个关帝庙,当时关帝庙里也有戏台,也请山西本地的戏班到宁古塔演出。那么东北戏剧就是山西人带过去的,东北在清朝、民国年间都有许多梆子戏班在东北演出,这些戏班都是山西人邀请的山西的戏曲到那里演出的。 【采访】黄竹三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教授 每一个城市商业活动频繁,城市人口增加,满足他们的娱乐需要,必然戏曲繁盛。另外一个方面,商人的活动,在新的地区来从事商业活动,他们必须以乡土观念,联络自己的同乡,形成一个团体,这样就建立了各个地区的会馆。会馆的商人他们以会馆为中心来联络感情,形成团结的纽带。维护他们之间的感情的一个最好的东西,就是家乡来的东西。家乡的物品的共尝,家乡的技艺的共同观赏。于是商业一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的戏曲活动必然兴盛。一个是本地的戏曲兴盛,一个是本来他们家乡的戏曲,必然会传播到那个地方,因此说商路就是戏路。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余 音 绕 梁(九)
【解说】 这里是河南省社旗县,在这个县城中,居民喜欢的戏曲剧种不是豫剧而是山西梆子。这是因为社旗县曾经是山西商人转运茶叶的重要码头。山西商人从江南、福建等地采购回来的茶叶,需要在这里重新打包,做好北渡黄河进入山西的准备。与此同时,许多山西人的生活习惯也就在当地生了根。 这处兴建于二百年前的三晋会馆,是当时山西商人聚会、议事、联络乡情的地方,也是今天社旗县最值得夸耀的古代建筑。这处三晋会馆中最主要的建筑物就是一座气势不凡的戏台。戏台的一侧立着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光绪年间山西商人共同制定的商业规范。对于违反规范的人,处罚的手段竟然是罚戏三台。山西人对乡音乡情的难以割舍,被忠实地刻在石头上,记录下来。在这里我们见不到商场的残酷,晋商们举重若轻的大度与诙谐,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使人感叹。 商场讲究“和为贵”“和气生财”。哪怕再大的矛盾,也不需要搞到大家撕破脸皮的地步。不管是犯规者还是处罚者,大家都坐在这座戏台之下,一通锣鼓,一串唱腔,批评和自责,不满和愤怒,都在这熟悉高亢的旋律之中烟消云散了。 【采访】张林雨 山西省戏研所 教授 因为过去晋商是称雄商界五百年,全国遍地都有。山西梆子到了北京之后,也是主要靠晋商。晋商(支持的)演出,像过去丁果仙、九岁红、毛毛蛋还有说书红、盖天红、狮子黑,这些人在那儿演出的时候,晋商是极力支持,所以在北京就站住了脚。它可以和昆曲平起平坐一开始,后来把昆曲都压倒了。整个儿都是梆子戏了,所以晋商是很大的一个客体,山西整个儿的戏曲往外流泊,包括新疆、甘肃、宁夏、绥远,甚至远到江苏、浙江。   。。
余 音 绕 梁(十)
【解说】 山西人爱看山西戏的同时,更爱看传统剧目中表现本乡本土的一幕幕情节故事。关公戏且不必说,《下河东》说的是唐朝山西人薜仁贵的故事;《金沙滩》唱的是宋代山西杨家将的传奇;《二进宫》的主角之一是明代的山西平阳人杨博。通过在戏文中搬演山西籍的忠臣烈士的事迹,山西商人有意无意地向当地的老百姓宣扬着山西人的忠诚、信义以及一份实实在在的骄傲。 戏剧的教化和熏陶,不仅仅对异乡人起作用,对晋商自家的掌柜伙计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道德教益。山西人开设的商号,往往号规森严,几乎禁止了所有的娱乐活动,可偏偏对大家看戏的要求网开一面,不仅不禁止,逢年过节,商号甚至会拿出一些钱来鼓励大家去看戏。 【采访】高晓江 山西省戏曲研究所 原副所长 在山西本省本土形成的这四大梆子当中,山西俗称四大梆子: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在山西的梆子当中,和商人的关系相对紧密的是晋剧。可以说晋剧的形成,商人催发了晋剧的形成。商人首先是他们看到蒲州梆子之后,喜欢上这种戏剧,把它接到晋中来,他们就看,看的过程当中,由于晋南和晋中这一带,不管是语言,不管是生活习俗,总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为了它们更悦耳动听,更适合当地人的口味,商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他们第一步买蒲州的孩子,叫买娃娃戏,从蒲州带过来教戏;第二步他们请蒲州的师傅在当地买小孩儿开始教戏,然后建立戏班子,他们自己掏钱组建一个戏班子,当时叫字号班,也就是说非常阔绰的非常讲究的,设备、演员装备非常精良的这种班子,叫字号班。与此相区别的自发的一些小班社叫破锣班。在这个过程当中,戏的欣赏口味,商人用他们的欣赏口味,精雅的市民的这种要求,开始打磨比较粗犷的蒲子梆子。这样打磨的过程当中,现在的晋剧,我们在听起来的时候,我们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