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认为:曹操势大,不可与之争锋;孙权雄厚,可交而不可图。当务之急,应该先占据弱小的荆、益,并以此为根据地发展壮大。待时机成熟后,再问鼎中原。
最后,提出政治策略。
刘文静认为:政治上要打“义”旗。当时天下民不聊生,如能顺应民心思治的大势,则夺取天下如探囊取物。(诚能应天顺人,举旗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
诸葛亮认为:政治上要打“汉”旗。即刘备应以兴复汉室的名义,收揽天下雄才。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刘文静与诸葛亮的思维过程惊人的相似!英雄所见略同,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李世民听了刘文静的分析后,笑道:“此言甚合我意!”便偷偷将刘放出,二人共同做起了造反的准备工作。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5、两个版本(1)
关于李渊起兵的记载,史书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
以下为两唐书、《资治通鉴》版本:
对于李世民、刘文静小团队而言,要实现起事的目的,必须先解决一个关键环节:做通太原集团一把手——李渊的思想工作(按以上史书记载,李渊当时还不想造反)。
考虑到裴寂与李渊的特殊关系,二人觉得如能先拉裴寂入伙,对说服李渊将大有帮助。怎么拉裴寂入伙呢?刘文静认为,裴寂经常哭穷,表明他缺钱花,如果能投其所好,应该不难搞定。
于是,刘文静便凭借自己与裴寂的交情,首先介绍李世民与裴寂认识。李世民则按计划找人与裴寂赌博,故意输钱给他。裴寂得了好处,果然十分高兴,跟李世民的关系也逐渐融洽起来。时机成熟后,李世民便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裴寂也没推辞,一口应承下来。
而裴寂帮李世民的第一步,就是用晋阳宫的宫女来侍候李渊(一旦事情败露,李渊想不反都不成)。
之后,李世民开始考虑如何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向父亲摊牌。
没多久,发生了一件事情,让他找到了机会。刘武周起事前,突厥派兵入侵马邑郡,李渊派自己的军事副手高君雅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共同抗敌。但高、王联军作战不利,吃了败仗。李渊担心因此被炀帝治罪。
李渊的担心不能说没有道理。一方面,心怀猜忌的杨广早就想寻机向李下手;另一方面,败将受严惩的先例也实在是太多了。
李世民抓住父亲恐慌的心态,为李渊作了一番分析。首先,他指出现状:如今主上无道,百姓穷困,到处都在打仗。接着,他阐明因循守旧的后果:下面的盗贼要打你,上面的皇上要罚你,这叫猪八戒照镜子——里外都不是人。最后,得出结论:只有顺应民心,倡举义兵,才能转祸为福。
(世民乘间屏人说渊曰:“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
李渊非常吃惊:“胡说八道!大逆不道!老子我现在就把你送交官府!”并取来纸笔,好像要写告发信。
李世民并不慌张,缓缓说道:“我是看大势所趋,所以才有此论。如果父亲一定要告发我,大不了脑袋上碗大个疤。”
李渊看到李世民态度坚决,这才说了点实话:“我怎么会告发你?只是怕你乱讲话。”(渊曰:“吾岂忍告汝,汝慎勿出口!”)
摸底之后,估计李世民回头又和刘文静商量了一下,觉得有戏。老头子不是不想干,只是有其他顾虑。
于是,李世民第二天再次进一步为李渊作了分析。
其一、盗贼太多。就太原郡这点力量,猴年马月才能消灭干净?所以,获罪只是迟早之事。
其二、因“李氏将王”的图谶,姓李之人备受猜忌。就算李渊能够将盗贼讨灭干净,也难逃兔死狗烹的下场。
其三、再次强调,只有起兵才是唯一的出路。
这次李渊终于没有再打太极拳:“我一晚上都在考虑你昨天的话,也很有道理。一旦起兵,不论成败,都是由你所致。”(渊乃叹曰:“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
向李世民表明态度后,李渊又去找裴寂喝酒。当然,他的目的自然是想拉这个老哥们儿入伙。而裴寂这边,可能事先已得到李世民的消息,喝了一会酒后,便直入正题:“你的宝贝儿子偷偷养军马,想干大事。另外,我以晋阳宫宫女侍候你,害怕事情败露后,被株连九族。我也想干。你看该怎么着?”
裴寂能主动表态,李渊当然求之不得,立即顺口说道:“是啊。我儿子是有这种想法。事已至此,我能有什么办法?只能跟着他干了。”
不久后,炀帝果然派来一个使者,说因为李渊在马邑吃了败仗,要捉拿他到扬州问罪。
李世民、裴寂等人见事情紧迫,立即催促李渊起事,并把主攻关中的计划告诉了他。
李渊同意了,偷偷着手调动部队,准备马上行动。但奇怪的是,炀帝很快又派来使者,赦免了李渊之罪,让他官复原职。
虚惊一场后,李渊的计划暂时推缓了。毕竟,如果准备的更充分一点,起事成功的概率更大。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5、两个版本(2)
但是,如果再看温大雅所著的《大唐创业起居录》,就会发现此事还有另外版本的记载。
据《起居录》载:李渊因为自己姓氏入了图谶(李氏当王),又因为太原这地方有帝王之气,害怕被杨广猜忌,所以一直韬光隐晦(这一点,两唐书也曾讲到)。
大业末年,杨广埋怨李渊抗突厥不利,要拿他去扬州问罪(上一版本的最后也曾提到)。
当时,李渊被关进太原大牢,对来探视他的儿子李世民(其他儿子基本都在河东郡)说道:“杨氏将灭,李氏当兴。我之所以迟迟不起兵,全因为你的兄弟们还未到齐。现在,皇上要拿我问罪,而且此事很可能还会牵连到家里人。我走之后,你们兄弟几个只管起兵,不要顾忌我。否则,我们全家都会有灭顶之灾。”(时皇太子在河东,独有秦王侍侧耳,谓王曰:“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今遭羑里之厄,尔昆季须会盟津之师,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为英雄所笑。”)
李世民哭道:“不如砍破牢笼,学当年的刘邦,先到山上落草,静观时变。”(王泣而启帝曰:“芒砀山泽,是处容人。请同汉祖,以观时变。”)
李渊道:“或许我命中注定该有此一劫。即使可以跑出去,但仅靠咱父子俩,能够干些什么?如果天命真在太原,我自当渡过难关,又何必逃跑?”(帝曰:“今遇时来,逢兹锢絷。虽睹机变,何能为也。然天命有在,吾应会昌,未必不以此相启。今吾励谨,当敬天之诫,以卜兴亡。自天祐吾,彼焉能害天必亡我,何所逃刑?”)
以上几句对白,可能有粉饰之嫌。要让李渊乖乖跟使者去扬州,那肯定不现实。而马上跟隋王朝撕破脸皮这种可能,估计李渊也早就想到了。但他认为,事情还没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尚可以再等等。这正是他能够沉住气的地方。
果然,几天之后,炀帝赦免的使者就赶到了太原。后面记载同上一版本。
值得注意的是,在《起居注》中,并没提到李世民曲折劝谏李渊之事。在《通鉴》等书中,也未提到李渊在牢中与世民的对话。
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按《起居注》理解,起兵完全是李渊的计划;而按《通鉴》等书理解,起兵则完全是李世民的主张。
到底哪个是真?
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说,《起居注》有美化李渊之嫌,也有人说,《通鉴》等书纯粹是李世民的宣传工具。反正死无对证,怎么说都行。
但只要稍稍对照一下史书,就会发现至少有两点没有争议。
一、李渊在主观上具备起兵动机。这一点,甚至连刘文静都看出来了(高祖为唐公,镇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
二、李渊不想在准备不充分时贸然起兵。这一点,两个版本的记载是一致的。《起居注》中还讲了原因:一是李渊担心河东郡的家眷。二是李渊怕贸然起兵后没人跟随,想继续打着合法的旗帜干。
如果这两点能够确定,则《通鉴》版本与《起居注》版本就能合二为一。
李渊当然想起兵,但因准备不充分,所以迟迟不动作。眼看炀帝要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