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洛口仓,太叫人失望。二、想必这群土匪是饿疯了,才去抢粮仓。三、洛口仓乃囤粮重地,必须马上夺回。四、从一群饿鬼手中夺回洛口仓的难度不大。
既然行动很容易,一帮权贵的公子哥儿、亲戚朋友、甚至国子三馆的学士,都唯恐白白浪费一个捡大便宜立大功的好机会。他们拿着精致昂贵的装备,穿着光鲜华丽的时装,带上平整崭新的旗帜,托关系走后门,挤破头地来随军出征。(时东都人皆以密为饥贼盗米,乌合易破,争来应募,国子三馆学士及贵胜亲戚皆来从军,器械修整,衣服鲜华,旌旗钲鼓甚盛。)
受大伙儿高度参与的热情刺激,洛阳很快就凑集了一支两万五千人的部队,在虎贲郎将刘长恭(主帅)、光禄少卿房崱(副帅)的率领下,敲着锣,打着鼓,得意洋洋地向洛口仓方向开去。
洛口仓位于今河南巩县东北(洛阳的东面),对于行军路线,主帅刘长恭决定采取东西夹击的方案:一路为主力,由他自己率领,自洛阳出发,从西向东打。一路为偏师,由河南讨捕使裴仁基率领,自虎牢关(在洛口仓东面)出发,自东向西打。他们约定,两路人马在某时某地集结后,再统一发起总攻。(长恭等当其前,使河南讨捕使裴仁基等将所部兵自汜水西入以掩其后,约十一日会于仓城南。)
由于李密已料到隋军迟早会来,所以一直密切关注着洛阳及周围城镇的动向。这边刘长恭刚出城门,那边探马就忙不迭地来回跑着通风报信。及时准确的情报,为李密的作战策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己方仅七千人,人家却有数万人(加上裴仁基的虎牢军团),这一仗到底该怎么打?
由于敌众我寡,正常的思路往往是先集中兵力,以机动作战的方式将敌军各个击破。即趁刘、裴未会师前,先向东打较弱的裴部,然后再回师向西打较强的刘部。
但李密没有采取这一策略。可能他担心,如果集中火力先打东线裴部,一旦不能在短时间内取胜,空虚的洛口仓就会很容易地落入西线刘长恭之手。而万一刘长恭固守洛口仓内的防御工事不出,自己一来兵比他少,二来攻坚不易,倘久攻不下,粮草耗尽,将必败无疑。
所以,李密的作战方针是要在确保洛口仓的安全下,再考虑进一步计划。为此,他决定冒点险,分兵拒敌。一路六个纵队,打刘长恭;一路四个纵队,打裴仁基。
通常意义下,弱势兵力一方采取两面出击,与优势敌军正面抗衡的思路为兵家之大忌。不过李密也没什么其他选择,洛口仓他实在丢不起。
虽行动有些冒险,但李密也有可以凭借的优势。一、隋军成分鱼龙混杂,本身战斗力要打折扣。二、隋军骄傲轻敌,对困难料想不足,容易入圈套。三、敌军远来疲惫,我军以逸待劳,战斗力彼消己长。四、我军虽两面出击,但都先敌一步,有选择预定战场的权利(即我方可事先占据有利地形)。
此时,最关键的问题是,选择何地作为战场最优?
对于偏师的裴仁基一路,李密选择了在其必经之地的横岭(今河南巩县东)埋伏。依山设伏历来为兵家优选方案,其中好处一看即明,不消赘述。
对于主力的刘长恭一部,则相对麻烦一些。大概其行军路线上没有合适的山脉(最优地点)可供选择,所以李密选了一个次优地点——石子河(今河南巩县东南,在横岭南面)东岸。
这个地点的选择也比较考究。其一、石子河东面没有阻拦,西面却是洛水。刘长恭自西而来,必须要先过洛水。其二、刘长恭过洛水后,便夹在两河之间(东有石子河,西有洛水),进退都比较麻烦。其三、我军在石子河东面列阵,诱使刘长恭过河来打。由于石子河阻拦,敌方很难一下子全过来。如此则不利于敌方集结兵力。其四、如果我方战胜,则跨石子河追击敌军时,因西有洛水阻拦,敌军很难完全逃掉。其五、万一我方战局不利,则由于石子河东面无阻拦,可迅速实施撤退。
(密、让选骁雄,分为十队,令四队伏横岭下以待仁基,以六队陈于石子河东。) 。。
4、经略洛口(3)
计划完毕后,李密立即调兵遣将,分头行事,静候隋军大驾光临。
因距离较短,洛阳隋军主力很快便赶到了洛水西岸,并住了一晚。次日清晨,刘长恭接探马来报,说发现贼兵在不远的石子河东岸列阵,耀武扬威,十分嚣张。
“贼兵有多少?”
“咳!没多少。”
“靠!没多少还敢在俺面前摆谱。马上出发,灭了他。”
“大帅,这么急?还没开饭呢。”
“开饭?开什么饭。贼兵这么少能消耗多少能量?等收复洛口仓后咱们早饭、午饭一块吃。这叫灭此朝食。”
于是,隋军在刘长恭风风火火的率领下,连早饭都没顾得上吃,饿着肚皮就渡过洛水,在石子河西岸布下阵来(东都兵先至,士卒未朝食,长恭等驱之渡洛水,陈于石子河西)。
据《资治通鉴》记载,刘长恭军队的一部分东渡石子河后,与翟让先交火。翟让撑不住时,李密再率生力军上。因为隋军没吃早饭,又一下子连过两条河,又累又饿,所以被一举击溃。(长恭等见密兵少,轻之。让先接战,不利,密帅麾下横冲之。隋兵饥疲,遂大败)
不过,此处描写仍有太简单之嫌。史书只说了李密的六个纵队在石子河西岸列阵,但没说具体如何部署的。到底是六个纵队一开始都亮给刘长恭看,还是只亮翟让部,而李密部先隐藏起来呢?
合理估计一下,后一种的可能更大(这一招效果更好。以李密的性格,也喜欢使用这招)。如果此细节能够确认,整个作战过程就清楚了。
李密先让翟让率一队人马(兵越少,隋军轻敌心理越重)作为诱饵(翟让好像老干这事儿),站在石子河东岸展览,以吸引刘长恭冒进渡河。自己则率一队人马埋伏起来。
刘长恭渡河时,翟让暂时先招呼着。翟让既不能不让其渡河(太少达不到消灭对手的目的),又不能让其渡过的太多(太多则打不赢)。
待时机成熟后(可能是半渡而击),突然鼓声大作,旌旗乱舞,李密部队仿佛飞将军从天而降,向毫无准备的隋军冲去。隋军既闹不懂此军从何冒出,又搞不清其数目多少,兼之又累又饿,心理防线瞬间坍塌,顿时被打得溃不成军。
关于此战的具体结果,《资治通鉴》记载是隋军死伤十之五六(士卒死者什五六)。而《隋书?李密传》的记载是刘长恭“仅以身免”(似乎是被全歼了)。
虽然记载略有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李密大获全胜,声威震动天下(原先只是在河南小有名气)。
经过此役(史称石子河之战),李密地位在集团内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于是,群雄正式拥立李密为领袖,称魏公(让于是推密为王,上密号为魏公)。公元617年二月十九日,李密设祭坛,即位,建元年,大赦天下(当然,隋朝监狱里的囚犯管不到)。
此时的李密,一来军威大盛,二来应了真龙天子之谶言,三来有洛口仓的丰厚粮草,天下英雄自然趋之若鹜。其徒众积蓄到后来竟达几十万之多(道路降者不绝如流,众至数十万)。
于是,李密让护军田茂广在附近建造了一座方圆四十里的洛口城,并以此为跳板,将东面的大部分河南郡县都握入手中(乃命其护军田茂广筑洛口城,方四十里而居之,密遣房彦藻将兵东略地,取安陆、汝南、淮安、济阳,河南郡县多陷于密)。
魏公,这是曹操曾经的尊号。如今,李密也许想要效当年魏武之壮举,依靠滚滚铁蹄,创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吧。
至于翟让,李密当然没有忘记。这位昔日的瓦岗土匪头子如今也鸡犬飞升,不光官拜上柱国、司徒、东郡公,而且拥有一班相对独立的幕僚人马(原瓦岗系)。就好像是在李密这个母公司下面又开了一个全资子公司。
5、收纳英豪
上文提到,洛阳进攻李密的军队分为两路。一路为刘长恭率领的主力,一路为裴仁基率领的偏师。在主力刘长恭被歼灭后,作为偏师的裴仁基命运如何呢?
裴仁基,字德本,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此人为将门之后,少年便骁勇异常,弓马娴熟,曾担任过隋文帝的贴身侍卫,先后参与过平陈之役、土谷浑之战、高丽之征,以军功显赫晋光禄大夫。
在中原乱世时